中药质量堪忧,谁之过

“中医将亡于中药”?“中药质量堪忧”,是什么造成的呢?又是谁之过?该怎么做?

制药人皆知,药品的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检验只是事后把关。同理,中药材质量也是设计出来的,其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质量问题是检验出来的。高品质的中药材,与生产技术标准密切相关,与过程管理、贮藏、运输等环节密切相关,是“全过程中的标准”,换句话说,是全流程的质量安全标准。所以,中药的质量与功效,既需要高品质标准的保驾护航,又离不开全产业链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说“一母生九子,各不相同”。中药材从生产来源分,大部分来源于动植物,即是生物,具体生物多样性。伟大的生物进化论奠基者——查理?达尔文论著《物种起源》中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结论之一:世界上的一切物种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异;亲代的大部分特征都会遗传给子代,子代与亲代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后代在继承先代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代代相传,长期积累,引起生物类型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逐渐演变的过程。所以,生物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变化是永恒的主题。

科学始终具有局限性,那些最富有才智的头脑想要探求答案时也总是忍不住发出同莎士比亚一样的咏叹:“自然啊,你是充满无穷神秘的书!而我,只能读懂些许部分!”

遗传与变异,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这同样适合于草本中药材。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田间地头,长得高矮胖瘦各不同的农副产品——中药材,要求其达到标准化、指标化产品的质量“均一、稳定、可控”,无疑是有难度的。

西方日渐的现代中国,参照西药、套用西方草药的质量标准模式而制定的中药现代标准,是否真的适合传统中药?

中药质量标准,尤其是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目前最大的争议在于“含量测定”。但由于中药材是天然资源,本身的不确定性难以有效的度量,加之科学技术的局限,制订一个有高度权威性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

不妨反思一下,中药材剂量的幅度一般很宽松(通常3g-10g,配方可达15-30g),花费高昂的分析成本,测定只有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的指标成分或“活性成分”,如此微量的成分测得非常精密准确,并凭此来判断合格与不合格,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与药效并不成正比例关系。某些药物的作用以药量的大小而变化,如升麻、小量升阳举陷,大量可败毒;柴胡可疏肝解郁,也可解表,决定效果的在于量;荆芥大量可发汗解表,常可用至二十克甚至三十克,小量十克以内就可疏风止痒;薄荷小量可有疏肝解郁之功,量大就是辛凉透表之剂;连翘常规剂量可败毒散结,为疮家圣药,大剂使用辛凉透表发汗,为温热要药;桑叶常量使用可散风清热,量大投剂就凉血止汗;甘草量小调和诸药,益气补中,大量败毒……病有轻重,证有虚实。轻病用轻药,重症用大剂……兵法云: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乌合之众,虽多何用?医家治病贵在辨证明,药在少而精,常能事半功倍。

综上,古老相传“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医用药很巧妙,不传之秘在于量,此话不无道理。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差异,药物剂量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疗效,甚至可以完全相反。同理,中药材治病的不单纯是某种成分,而是众多成分综合起效。

我们不妨向先祖学习,在传承基础上求发展。道地药材是中药材的金标准,有千余年的生产、应用历史,其疗效获得了医家的肯定和推崇,其质量得到了商家、患者的高度认可,从而传播至今。

让我们温习一下道地药材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又是怎么鉴别和评价的。道地药材三因子四属性包括:特有的生物因子、特有的环境因子、特有的生产与加工技术、特有的商品品味。

建议中药的生产者、质量标准制定者、监管部门都来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和标准建设,充分挖掘道地药材传统文化,总结道地药材传统生产和加工的技术及方法,总结道地药材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用现代分析技术破解道地药材质量的密码,由“观、闻、尝、听、火、水、折”等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等定性逐步走向量化。

“中药标准应该建立在符合中医药理论的中药评价体系”呼声日隆,我等从业者挺之!振兴国粹,匹夫和责!

赞赏

长按







































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cf/1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