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养浩然正气,极大地之大观
……大医精诚
今日练习
高某,女,51岁。
素体阴虚,痰热内蕴,口舌糜烂,每年间断发作数次。近日又复发,口鼻生疮、结痂、流黄涕。伴心烦,寐差,口干舌燥,苔薄黄欠津,脉细滑。
拟____汤。连服4剂即愈。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葛根黄芩黄连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原医案
赵某,女,28岁。
年9月1日上午劳动时突然腹泻,泻下急迫,日十余次。伴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肛门灼热。本村医生给予黄连素片、扑热息痛等药,治疗三日后泻止热退。年9月4日凌晨起床感觉下肢软弱,不能站立。由其丈夫月小车推来就诊。
进诊室时需他人架起双肩,双腿拖拉在地。
检查:神疲倦怠,面色萎黄,双下肢肌肉松懈,感觉消失,皮肤发凉,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
此湿热壅遏阳明,津液不濡筋脉。治拟清热燥湿,升提清阳。选葛根芩连汤:
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6克。3剂晚分服,忌油腻辛辣。
服1剂腹痛较重,下肢知其痛痒,2剂腹不痛,能步行13剂如常人。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后几日患者喜眉登门致谢,体健如初。
按语
本案属痿证范畴,脉证相参由湿热困阻脾胃所致。湿困脾胃,不行津液于四肢,筋骨肌肉皆元气以生,故痿而不用。治当遵《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以葛根芩连场清利阳明湿热,兼升阳明清气。湿热一去,则四肢筋脉和利,而痿证自愈。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相关文献资料
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之我见
19-06-10踏遍青山...+ 一、吐泻(患性胃肠炎)
张志民医案:陈某某,男,5岁。昨晚发烧,今晨末退次,拉稀二次,有粘液,嗜睡,抽搐昏迷,舌苔微黄,脉沉数。系胃肠症状,病届在里。经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与葛根芩连汤。经服3剂,病愈。
(江西中医药l<8):21)
按语:本案系太阳阳明合病。邪留太阳则发热;邪陷阳明则吐利,胃络通心,浊热循经上扰心神则昏迷、嗜睡。故予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紧阴止利。
二、脱肛
胡献国医案:车某某,男,52岁,年5月6日初诊。主诉脱肛两月余,三月前患肝硬化腹水住某院内科,经护肝、利尿、维持水电解平衡等处理,腹水消退而出院。因便意频频,临厕努挣而使直肠下垂。近来逐渐加剧,始则用手推后可以还纳,以后手推也难以还纳。曾以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补中益气汤治疗月余未见起色。
诊见胸闷腹胀,烦热口苦,肢体困重,疲乏神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中心黄腻,脉弦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湿热之邪阻滞肠胃,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治以清热化湿,疏利气机。处方:
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甘草5克,木香5克,麻仁15克,杏仁10克。
一周后复诊,患者胸闷腹胀减轻,大便通畅,便后直肠能自行还纳。药既对证,效不更方,宗上方调理半月,脱肛痊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北京中医杂志)
按语;本案患者因框患肝硬化腹水,利尿后损伤律液,使肠道失润,大便秘结。又观其脉证,一派湿热之象,故断本案为湿热下注,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有是证使用是方,不可落升提中气之巢臼,经用葛根苹连汤清利肠中湿热,并加麻仁、杏仁、木香等以润肠通便,果获良效。
三、掉眩(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
陈奖文医案:李某某,男,68岁。因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致使双下肢功能受限两年。据诉多年来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证见面赤声亢,头晕头痛,双下肢不听指挥。脉弦滑有力。处方:
葛根60克,黄芩、黄连、胆星各15克,夏枯草、野菊花、地龙、败龟版各30克。
连服21剂,病告痊愈。(新中医;(12),43)
按语:高血压病多责之于肝风,然肝风上扰,阳明首当其冲,肝木失于疏泄,则脾土壅滞,湿热内生。用本方清解脾胃之湿热,使脾胃气机畅通,升降失常,则肝风易于平熄。实验研究表明,葛根有改善脑循环及外周循环的作用,本案重用葛根,有欲降先升之意。
四、痿证
刘昌建医案:赵某,女,28岁,l年9月1日上午劳动时突然腹泻,泻下急迫,日十余次。伴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肛门灼热。本村医生给予黄连素片、扑热息痛等药,治疗三日后泻止热退。年9月4日凌晨起床感觉下肢软弱;用,不能站立,由其丈夫月小车推来就诊,进诊室时需他人架起双肩,双腿拖拉在地。检查:神疲
倦怠,面色萎黄,双下肢肌肉松懈,感觉消失,皮肤发凉,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此湿热壅遏阳明,津液不濡筋脉。治拟清热燥湿,升提清阳。选葛根芩连汤:
。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l0克,炙甘草6克,3剂晚分服,忌油腻辛辣。
服1剂腹痛较重,下肢知其痛痒,2剂腹不痛,能步行13剂如常人。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后几日患者喜眉登门致谢,体健如初。(黑龙江中医药)
按语:本案属痿证范畴,脉证相参由湿热困阻脾胃所致。湿困脾胃,不行津液于四肢,筋骨肌肉皆元气以生,故痿而不用。治当遵《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以葛根芩连场清利阳明湿热,兼升阳明清气。湿热一去,则四肢筋脉和利,而痉证自愈。
五、盗汗
邵章祥医案;邹某某,男,43岁,年6月18日诊。患者3月前偶因感冒,恶寒发热,咳嗽头胀,胸闷气促,服以杏仁意苡汤,上证已解,惟见晚间夜寐汗出,湿透铺垫。服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九等,仍汗出如初。诊时得知患者肛门灼热痒痛,大便涩滞,舌苔黄腻,脉濡数。此内外湿邪相互博结,蕴郁化热,上蒸于肺,下迫于肠。湿为阴邪,旺于阴分,蒸迫律液,故夜寐盗汗。方用葛根芩连汤解肌透热,使湿开热透,营卫和谐。服药2剂,盗汗即止,肛门舒适。(四川中医;(3):11)
按语:本案盗汗,非阴虚所为,乃湿热陷于脾胃之中。其辨证眼目是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濡数。脾主肌肉,湿热蕴蒸,迫律外泄,故而盗汗。《景岳全书》云:“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若热胜湿者,但去其火而湿自清。”并主张用黄芩芍药汤、清化饮等清利湿热之剂治之。葛根芩连汤既能清利中焦之湿热,又能透达肌腠之府,用之使湿去表畅,则汗出可止。
六、经断的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杨广静医案,冯某某,女,48岁,年10月15日初诊。自述近半年来时有面部及全身烘热,继而汗出热退如常人,每日发作数次,不分昼夜。因服知相地黄丸,其热较前加重而来我科求冶。来诊时正值发病,证见面红耳赤,头部汗出,口淡不渴,二便正常,月经先后无定期,肌肤微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有嗜辛辣厚味习惯。此乃湿热内蕴,熏蒸头面肌表所致。治当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以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紫草10克蒲黄10克,3剂,水煎服。
二诊自述发热减轻,次数减少,继服5剂而愈。(国医论坛;(3>:37)
按语:经断前后诸证多以调和肝脾为治,然本案患者乎素喜食辣厚味,必有湿热内蕴脾胃,此有舌脉为凭。脾胃主肌,头面为阳明经所过,湿热循经上蒸,故见面红耳赤,头部汗出。知柏地黄丸为滋阴之剂,投之反助湿生热,故用之反甚。本方清热利湿,药中病机,故效。
七、麻疹
邵章祥医案:胡某某,女,4。岁,年12月11日诊。患儿6日前发热、咳嗽、流涕、眼胞浮肿,泪水汪汪,倦怠思唾,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苔白,口腔颊部见“麻疹粘膜斑”,已服辛凉解毒透疹之剂,肌注柴胡和庆大男素。现身热躁扰,麻疹不适,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麻疹时毒夹秽浊之邪,侵袭肺卫,蕴结阳明。方用葛根芩连汤加蝉蜕、淡竹叶各10克,清轻宣化湿浊,苦辛畅达气机。喂服1剂,热减疹透,疹色红润,分布均匀;继以前方加花粉、石斛,生津解毒;再用甘淡之品益胃化湿,依次收没康复。(四川中医U89;<3);11)
按语:本案麻疹末透,见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等症,为表邪不解,湿热内蕴为患。葛根芩连汤既能清利湿热,又可解表透疹,方证相对,当径用不疑。
伤寒方——黄芩汤
《伤寒论》第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也就是说,黄芩汤的主治证候是“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然而从该方的组成来看,它既不是治太阳病、少阳病的,更不是太、少两经合病的处方。那么为什么却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由于《伤寒论》原书流传年代久远,已很难考证。后世注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两方面推测分析。一是从太、少合病进行分析,如成无己云“此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又如山田正珍说,“并病则兼解二经,合病则独解其一经。……盖以并病者邪势缓,而合病则邪势急也耳。若夫不用柴胡汤而用黄芩汤者,其病在一二日之间,而未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也。盖受病之始,已有心烦恶热脉数等证,而兼带太阳头痛项强脉浮等证者,黄芩汤主之。如其下利与呕,不必问有无。二是从“自下利”进行推论,如陆渊雷认为,“此条见证,惟下利与呕,方药亦但治胃肠,可知其病是急性胃肠炎、赤痢之类。虽或发热,其毒害性物质在胃肠而不在血,非发汗所能祛除,故不用解表之药。”甚至说,“此本非伤寒六经之病”。汪昂也说:“此证单言下利,故此方亦单治下利。《机要》用之治热痢腹痛,更名黄芩芍药汤。洁古因之,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当归、官桂,更名芍药汤,治下痢。仲景此方,遂为万世治痢之祖矣。”
但是,以上都没有把黄芩汤的主治证候阐发出来,并没有比较明确回答黄芩汤的主治证候。
《伤寒论》这一条文的本来面目,虽然不易考证,但从原方的作用来探索它的主治证候,还是一条可行的方法。黄芩汤由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它的主药是黄芩,黄芩味苦性寒,能淸诸热。黄芩汤既以黄芩为主药,它的作用无疑是清热,而它的主治证候是里热则无疑。邹润安对该方的分析是这样的。他说:“或问黄芩汤治何等证?其证腹痛与否?若腹痛何以用黄芩?若腹不痛何以用芍药,曰:‘其证身热,不恶风,亦不恶热,或下利,或呕;腹则不痛。盖芍药、甘草、大枣,桂枝汤里药也,以不恶风,故不用姜、桂、黄芩、甘草、大枣,小柴胡里药也,以不往来寒热,故不用柴胡;以其常热,故不用人参;若不呕则并不用半夏、生姜;用芍药则并不因腹痛而用,以桂枝汤证原无腹痛也;亦不心下痞硬、故不去大枣也。”又《厥阴篇》云:“伤寒脉迟,与黄芩汤除其热,腹中则冷,不能食。”可知黄芩证之脉必数。黄芩汤所治之热,必自里达外,不治血在表分之热矣。邹氏这段分析,实际上给黄芩汤的主治证候,勾划出一个轮廓,那就是:身热脉数,不恶风,也不恶热,或下利,或呕,腹则不痛,其身常热,心下痞硬等,而且它的热势是自里达外的,这就淸楚地表明,黄芩汤主治之热,是里热。
既然是里热的证候,为什么不用白虎汤或甘露消毒丹,而用黄芩汤呢?这是因为白虎汤所治的里热,是热盛伤阴的燥热;甘露消毒丹所治的里热,是湿、热合邪的湿热;而本条所谈的里热,是热虽盛而阴大伤,而又不是夹湿的里热,所以清热养阴的白虎汤和清热利湿的甘露消毒丹都不是恰当的方剂,黄芩汤既不滋燥又不利湿,才是比较合适的方选。
另外,叶天士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发挥,他在时《伏气外感篇》中说:“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寒坚阴,乃正治也。叶氏的论断,进一步说明了黄芩汤是淸解里热的方剂。黄芩汤不只能清肠胃,而他的主要作用是清解里热。至于下利或呕等胃肠证候,也是里热造成的。用黄芩汤清解里热,则胃肠证候随之而愈。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黄芩汤医案五则
16-02-15朱永库书馆+ 医案一:男,8岁,高热、呕逆,无恶寒、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弦细数,“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胸有成竹,给小柴胡汤颗粒,服后,呕止,热不退,怪了,典型的符合条文,咋不行呢,重新辨证:无恶寒,排除麻黄症,无汗排除阳明症,脉数排除桂枝汤证,舌淡苔薄白排除实热,脉细为阴虚,数为热,初步判定为太阳阴虚少阳有热,给予黄芩汤,黄芩9白芍9炙甘草6大枣12个,一剂热退身安。
医案二:早晨妹妹电话求助,腹泻。问诊所得:无恶寒、无汗、无腹痛、无脓血便、有便意不尽感,诊为少阳黄芩汤症,黄芩9白芍9炙甘草6大枣12个,傍晚电话告知,白天未再腹泻,第二天,又告知,晚间腹泻复发,询问得知:药店没将三剂药分开,大枣囫囵未破,嘱其将大枣弄破,药再煎一次服用,后告知痊愈。
医案三:男,38岁,头痛、鼻塞30年伴下利有便意不尽感3天,无汗、无喘、无涕、无脓血便、无发热。
舌诊:舌暗红薄白苔。
脉诊:浮、细、数。
病机:少阳有热太阳阴虚。
方剂:黄芩汤黄芩12白芍12炙甘草6大枣12个四剂
分析:当时鼻塞未能想明白,仅从下利有便意不尽感、无汗、无腹痛及脓血便,脉细数分析为黄芩汤的证治。病人离开后,思索再三分析如下:无汗、脉细考虑为阴虚,无涕为无饮,无喘为肺脏无病,综合分析:鼻塞为少阳有热(西医说鼻塞是鼻粘膜充血所致)致气机不畅。据此,从理论上讲,黄芩汤能够解决该病人鼻塞及下利症状,拭目以待。一个月后,病人电话告知,服药后,头痛鼻塞大减,下利消失。因有事所阻,暂停止继续治疗。
医案四:无痛尿频,每次量不多,一夜近10次,舌诊脉诊资料忘记了,也是用黄芩汤治愈的。
医案五:男,60岁,肝硬化、肝癌、腹水。柏油便1月,每次量不多,有便意不尽感,日十余次,几乎无尿。
舌诊:舌体前端呈锯齿状萎缩,舌色降红,无苔,干燥。
脉诊:浮、细、数(98次/每分钟)
方剂:黄芩汤黄芩12白芍12炙甘草6大枣12个
病情演变:服药一剂后,脉降至90次/每分钟,大便次数减少,便意不尽感减轻。三剂后降至60次/每分钟。脉浮、缓、大。给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白芍9生姜9炙甘草9大枣12个茯苓9白术9,服药后,脉变快,有尿了。(现在回想起来,脉浮、缓、大,腹水,是大青龙汤的证治,当时未能领悟大青龙汤治水饮的第二个条文),又换回黄芩汤,脉变缓,遂将二方合一:黄芩9白芍9生姜9炙甘草6大枣12个茯苓9白术9,一日二剂,(中间服过一剂黄连阿胶汤,一剂归芪建中汤)30日后,计服药60剂,大便变回黄软便,日2-4次,无便意不尽感,尿量基本恢复正常。萎缩的舌体较前明显改善,面部有了血色,双手有了知觉,但腹胀加重。此时,病人体质有所恢复,考虑十枣汤或者硝矾散或者放一些腹水时,医院住院治疗,病情急转直下,输液白蛋白后更是恶化,住院一月后死亡。死前诊治经过附后。
总结:黄芩汤病机:少阳有热太阳阴虚。(病位为少阳太阳合病,病性为少阳有热、太阳阴虚)其典型脉诊:浮、细、数。典型舌诊:舌淡苔白(久病者可舌尖红,但舌体、舌苔一定是白的)少阳有热的典型表现为:孔窍有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该条文的灵魂即言外之意即是此意。口苦、鼻塞、目赤、耳聋、无痛尿频、便意不尽感等排除他经所致即是少阳有热。
黄芩汤与葛根芩连汤差别:黄芩汤典型脉诊:浮细长数。舌淡苔白,无汗。葛根芩连汤脉浮数大,舌绛苔白腻,有汗出。
胡希恕胡老曾说小儿发热多见柴胡桂枝汤证,我想说小儿发热、腹泻多见黄芩汤证!理由:小儿为少阳之体!
附记1: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这一句条文,在我读伤寒论前三遍时,均是望书兴叹,放弃思考。领悟后才发现,仲景一字千金,一字不可改。很多注家只解得表面文字,解不得言外之意即灵魂,理解不了就改条文,却不知愈改愈晦。
附记2:当时病人病危,夜不成寐,视物不清,不大便(平时大便前硬后溏,不爽),喝一点稀饭顺嘴角流,诊脉:浮、缓、软大(补记,后来领悟当是厚朴三物汤)。分析:病人快要阴阳离决了,急则治其标,姑且给予桂枝汤合枳术汤。病人只喝了2汤勺药,就昏昏睡去,睡时眼睛不能闭上,1小时后,病人醒了,又喝了2勺,睡了,就这样醒了喝,喝了睡,到下午3时睡觉时已经能闭上眼睛了,喝药也不太顺嘴角流了。原计划第二天给甘草麻黄汤,不想诊脉,脉浮、数、软大。唇焦、腹胀、未大便。给予黄芩汤合枳术汤黄芩12白芍12炙甘草6大枣12个枳实15白术10,病人一次能喝4勺了,服药后1小时,病人感到腹部气顺了,放了几个屁,晚大便2次,顺畅,唇焦也见好转,今天诊脉还是浮数软大,治疗同前。病人睡觉眼睛不闭,分析为浮阳在外不能入阴所致,同时给病人服硝石矾石散(芒硝10皂矾10灌胶囊,大约灌了70粒,每次2粒,日三次)。第5日晚,其妻告知其患病为肝癌,病人于半夜死亡。
后得知,病人并未服用硝石矾石散,理由是:这药不是药厂生产的,他相信药厂,不相信我。(不信任也不说,只吃辅助健脾胃的中成药,买椟还珠!)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