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床医案探索第12期

大医精诚

养浩然正气,极大地之大观

今日练习

关某,男,28岁。

患者近半年来,性情急躁,不能入睡,自诉妄想不休,语无伦次,口苦,喜冷饮,欲呕,头痛、头晕,胸闷,身痒,大便成形,一日二行,舌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证属****,拟____汤。

服3剂后已能入睡,精神好转,已不欲呕,但心下堵闷,继服9剂,精神基本好转。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葛根黄芩黄连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原医案:

彭某,女性,30岁。

前天中午吃葡萄,晚上又受凉,今早感无力、腿酸口渴,喝了4杯热茶,即觉身热恶寒。下午心烦汗出,腹痛、腹泻3次,而来门诊,舌苔白腻,脉滑数寸浮。

脉滑数寸浮,恶寒,汗出,表阳。身热,口渴,心烦,腹痛腹泻,阳明证。舌苔白腻,无力,腿酸,为汗出、利下津伤。

综合分析: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芩连汤证。

处方:葛根24g,黄芩10g,黄连6g,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1剂后,腹痛腹泻减,3剂后症已。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相关文献资料

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之我见

经方

葛根芩连汤为常用经方,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见于《伤寒论》34条,原文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本方在《方剂学》中将其列入解表清里之剂。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主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的病证;并认为本方为太阳阳明经药。

如《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

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此又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变法也。”

我认为本方应为阳明经脉方,依据有二:

依据一

葛根为阳明经主药,如《中药学讲义》认为性味甘辛平,归经入脾胃经,功效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泻。

《本草纲目》引王好古曰:“气平味甘,升也,阳也,阳明经引经的药也。”

张元素曰:“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伤胃气。张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头颅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为阳明仙药。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发之,是反引邪气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

依据二

《医学入门》认为:“浮而微降,阳中阴也,足阳明经药。盖解肌发汗,目痛鼻干,身前大热,烦闷欲狂,头额痛者阳明症也,可及时用之。”并有歌诀云:“葛根甘平善解肌,阳明头额痛乃宜,呕渴泻痢酒毒解,痹风胁痛亦能医。”

由上可看出,葛根是阳明经药,其方当是阳明经脉方,这是它的病变部位;因为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其病因为风燥;其主症是前额痛连后项,目痛鼻干,苔白或薄黄,舌正常或偏红,脉浮。只要具备以上症状,就可选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何以其能治颈项不舒,原因是葛根能滋养津液柔筋脉。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挟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相会,下行沿鼻外上齿中,还出,环口绕唇,下交承浆,分别沿下颌的后下方,经大迎,过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

体会

据此,我在临证中应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如下疾病:

湿热性头痛;鼻窦炎;肺心病心衰;痿证;神经官能症;口疮;盗汗;牙龈肿痛;呕吐;痢疾;肠伤寒;糖尿病;颈椎病;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皮肤湿疹,荨麻疹。

另外,对于临床湿热病人常见的大便粘盆有特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伤寒论治泻9法

1、淡渗:泄泻病机首重于“湿”,水湿偏渗大肠,清浊不分而致,淡渗之法利其水湿,分清浊而实大便。《伤寒论》条,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后提及淡渗治泻的治则“利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虽未给出明确方药,临床可依法予以五苓散淡渗利湿以止泻。这也是后世“利小便以实大便。”之说的源头。

2、升提:泄泻根本为清阳不升,故升提之法为治泄泻之重要原则。《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条太阳、阳明合病,邪犯胃肠。葛根发汗解表,又可升提通阳而起阴气,升提之法寓于其中。《伤寒论》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亦使用葛根解肌祛邪升提止泻,不选择其他辛凉解表药物作为止泻剂的君药,有其深意。

3、清凉:湿热泄泻需用清凉之剂,上条所讲葛根芩连汤证即为清凉之代表剂,葛根辛凉解肌表之邪,黄连、黄芩苦寒,清里热以止利,甘草和胃。四药相合,共治表不解而邪内陷,表里俱热之“协热利”。另外,《伤寒论》提出“热结旁流”的下利证,此下利因为肠中糟屎阻结,邪热逼迫津液从旁而下,不夹渣滓,臭秽难闻,并指出此种下利需用承气汤苦寒泄热通滞,里实去,利始能止。如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4、疏利: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郁则气不畅,脾虚则运失健,肝郁易克脾土,致清阳被遏,脾运失职,故下利。《伤寒论》条“少阴病,四逆,……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条肝气乘脾、阳郁致厥,治以疏肝理脾,透达郁阳以止利是疏利止泻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表现。

5、甘缓:甘以建中,缓以止泻,甘缓之法是中医治泻又一大法。《伤寒论》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条为误下之后,表邪不去,反伤脾阳,脾气虚寒而利,为表里皆寒的“协热利”。仲景使用桂枝、人参等甘缓温健之品散寒缓急止利。

6、酸收:泄泻以健脾利湿为主要治疗大法,不主张滥用酸收、固涩之品,以防“闭门留寇”,但久泻滑脱不禁之人则须考虑使用,有标本兼治的意味。《伤寒论》条乌梅丸证除治“呕吐、蛔厥”外,“有主久利”,乌梅酸收为君药,是酸收止泻法的代表。

7、燥脾:泄泻之病,湿为主因,脾为主位,脾为湿困是主要病机,燥脾法当然是治疗泄泻的传统大法。《伤寒论》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此为太阴虚寒下利,“四逆辈”如理中汤、四逆汤之类,温之燥之以散寒止利,燥脾法彰显其中。

8、温肾:肾主水液,为胃之关。《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其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与内湿产生有关;另外,肾主前后二阴、司二便。二便通利有度,是肾脏正常功能使然,若肾功能失调,必致二便通利无度。温肾法即为此证所设。《伤寒论》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或下利,……真武汤主之。”少阴肾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寒下趋大肠,肾失其司而下利,采用真武汤温肾利水止泻,肾阳复、其职司而水气去,利止。另外条“少阴病,下利,……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灸法多是温其虚寒的治疗方法,少阴病中出现,以温灸温肾止泻是温肾法在《伤寒论》中另一体现。

9、固涩:常用于病久不愈,下利滑脱之证,为对症治标之法。《伤寒论》条“少阴病,下利,……桃花汤主之。”所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即为固涩止泻之剂。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cf/4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