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s://m-mip.39.net/nk/mipso_4892467.html
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64期
国医大家董建华内科心法(十七)——痞胀
作者:杨晋翔等
痞胀包括了两种病证,即痞和胀。痞又称心下痞、痞满,是指心下闭塞,满闷不适,触之无形而不痛,病变在心下胃脘部位,主在胃。胀又称胀满、腹胀或腹胀满,是指腹中有胀满或胀急之感而外多无胀急之形,少数也可见腹部胀满,病变部位在胃脘以下的大腹部,主在脾。心下痞要与胸闷、胸痹、结胸鉴别,腹胀要与鼓胀鉴别。
痞与胀病虽不同,但在病因病机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脾、胃、肝是病变的主要脏腑。脾主升,胃主降,肝主疏泄。若脾失健运,胃失通降,肝气郁结,疏泄不畅,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调畅,而且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脾不升,胃不降,则升降之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脾胃不和,则木可贼之,使气机乖常而生痞胀。其病因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积滞、劳倦伤中、脾胃虚弱之类,但以饮食冷热不节、饥饱失常和情志不快为多见。在病理上,或胃气塞滞,或肝郁气滞或肝胃不和,或寒热错杂,或胃虚脾弱,气不畅行,或寒湿内聚,或湿热蕴结,或宿食停积,或实热壅滞,腑气不通。但总以气机停滞,脾胃升降失常,失却“以通为用”功能为直接病机,核心是个“滞”字。临床上强调既要重视气滞,以调畅气机,更要区别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气血痰积等不同,进行辨证治疗,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01辨证论治1.疏肝理气法
七情郁结,暴怒伤肝,或忧思伤脾,或情欲不遂,均可影响气机,肝气郁而不伸,脾气泄而不散,胃气失于通降,故见脘腹痞胀,易受情志影响,或病起于情志失常,常伴噫嗳,或胀连两胁,或胀甚而痛,或小腹胀满,或纳谷减少,或大便不畅。治以疏肝理气降胃。
柴胡10g,香附10g,枳壳10g,陈皮10g,佛手6g,郁金10g,青皮10g。
气郁化热、烧心,舌红少津,加生石膏20g(先煎),知母10g,生地10g;气火偏亢,加丹皮10g,山栀10g,黄芩10g;嗳气频作,加代赭石10g,丁香2g,柿蒂10g;胀甚而痛,加元胡10g,川楝子10g;胸闷加旋覆花10g,广郁金10g,降香5g;胁胀甚者加绿萼梅6g,娑罗子10g;小腹胀满加乌药6g,沉香3g(后下),小茴香3g;舌质偏暗或有瘀点,加丹皮10g,丹参10g;泛吐酸水加吴萸1.5g,川连3g(或马尾连6g),乌贼骨10g;便秘腹胀,去枳壳,加枳实10g,酒军3-5g,槟榔10g;失眠轻症加丹参15g,炒枣仁10g,合欢皮10g,生龙牡各15g;失眠重症加朱砂0.6g(冲),琥珀粉38(冲),夜交藤15g。
2.调气降胃法
胃热胃寒,或食积湿闲,或脾运受闲,胃失顺降,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司,胃失通降而致脘腹痞胀,时轻时重,或矢气则松。常有兼寒、兼热、兼湿、兼滞等不同。治以调气降胃。
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枳壳10g,大腹皮10g,香橼皮10g,佛手6g。
胃部怕冷,气滞偏寒,加木香6g,砂仁3g,毕澄茄10g;食少,食后不易消化,加鸡内金10g,砂仁3g,莱菔子10g;少腹亦胀,加沉香1.5g,乌药5g,小茴香3g;夹湿苔腻,加藿香10g,川朴6g,苍术10g,茯苓10g。
3.消食导滞法
宿食停积中脘,气机不畅,故腹满而胀;饮食不化,阻塞通降之道,胃气不降上逆,故见嗳腐吞酸或厌食,胃滞而脾不能运,食积壅郁作酸作臭,故大便泻出臭污如败卵。需要与湿热蕴结之腹胀满相鉴别。治用消食导滞法。
鸡内金6g,莱菔子10g,茯苓10g,法半夏10g,陈皮10g,焦三仙各10g。
有热象,舌苔黄腻,腹满有热感,加连翘10g,马尾连6g;便溏,加炒白术10g,山药10g;呕恶嗳腐,加川连3g,砂仁3g(后下)。
4.泄热通腑法
邪热传里,雍滞胃肠,与肠中糟粕互结,大肠传导功能受阻,胃肠气机不能顺降,故腹满不减;无形之邪热与有形之燥屎互结于内,故腹胀且痛;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苔黄腻或黄燥焦黑,脉弦劲。当清热通腑,顺气消胀。
生军5g(后下),槟榔10g,枳实10g,全瓜蒌15g,火麻仁10g,黄连3g,黄芩10g,香橼皮10g。
大便仍不通,腹胀,燥屎内结,加芒硝10g(分冲);夹肝火,见目赤口苦,加苦丁茶6g,龙胆草3-6g,山栀子10g;腹胀而痛,加赤芍10g,炙五灵脂10g,元胡10g;少腹胀急,便时矢气不通畅,加沉香3g,乌药6g,川楝子10g;老人便秘腹胀,加当归10g,肉苁蓉10g,桃仁10g,升麻6g,生军改制军;食积或食滞,胀一阵痛一阵,伴便泻臭秽,加焦神曲10g,山楂10g,莱菔子10g,茯苓10g;嗳气泛恶,加清半夏10g,炒竹茹6g,陈皮10g。
5.清热宣中法
素嗜膏粱酒醴,或肥实之体,又过食辛辣炙煿,或炎夏之季,湿热困中,或由脾胃先伤,健运失职,湿郁化热,均可使中焦脾胃湿热偏重,交阻互结,以致气机升降失职,胃气壅满,引起腹满胀,脘痞呕恶,或心中烦热,口渴不欲多饮,尿短赤,大便或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治宜清热化湿,宣中行滞。
黄连3g,厚朴10g,石菖蒲6g,清半夏10g,山栀10g,淡黄芩10g,生苡仁15g,滑石10g,通草6g。
热重心烦,胃有烧灼感,加生石膏15g(先煎);尿少肢胖,加萆薢10g,原蚕砂10g(包煎),车前子10g(包);尿短赤,去通草,加木通6g,车前子10g(包),山栀子10g。
6.辛温泄浊法
寒邪直中,或久居卑湿之地,或进食生冷油腻,或素体阳亏,湿邪外侵,从阴化寒,或久服寒凉药物,均可导致寒湿内困,脾胃之气不伸,升者不升,降者不降,壅满滞中而为脘腹胀满,得温得按则舒,受凉加重。浊阴不降则呕恶,清阳不升则大便溏泄。气机不畅或奔突可引起腹痛;脾胃受寒湿所困,中阳不得伸展,则纳谷呆钝,并可见舌苔白腻或白厚腻。治当辛甘发散畅中,温化寒湿。
苍术10g,川朴6g,桂枝10g,陈皮10g,木香10g,草豆蔻6g,茯苓10g,法半夏10g。
脾阳不振,腹中振水声,加肉桂3g,干姜6g;腹痛加良姜10g,荜茇10g。
7.温阳散寒法
寒属阴邪,寒则气机凝滞而生满痛。故凡脾胃阳虚或寒湿内侵,均可导致脘腹胀满,受凉或生冷饮食后胀满加重。常伴纳差、呕恶、便溏或脘腹疼痛。舌多淡白,脉多沉弦或沉紧。治当辛甘通阳,温中祛寒,散满消胀。
高良姜10g,香附10g,荜澄茄10g,甘松10g,吴茱萸3g,木香10g,砂仁3g(后下),生姜1片。
胃痛加肉桂3g,元胡10g;便溏加苍术10g,山药10g,薏苡仁15g;寒甚胀满加草蔻6g,附片6g,川朴6g。
8.益气健脾升清法
素体脾胃虚弱,或病后中气不足,或误进攻下克伐之剂,或久病脾胃虚寒,而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浊气上逆,以致脘腹痞胀,纳化呆钝,不知饥食,或胀有坠感,平卧则舒,神倦懒言,甚则肢凉便溏,舌质多淡,苔多白或白腻,脉多细弱、沉细或虚缓。
炙黄芪15g,党参10g,土炒白术10g,炙甘草3g,升麻3-5g,柴胡10g,枳壳10g,陈皮10g。
气虚下陷、坠胀较甚,加干荷叶6g,葛根10g;胃寒怕冷,朝宽暮急,加熟附片10g,桂枝5g,小茴香3g;有外寒诱发加苏梗10g,良姜10g,香附10g;脘腹疼痛,加桂枝10g,白芍10g,良姜10g,饴糖30g(冲)。
9.养阴调气法
胃宜润,润则降,不润则燥,可反降为逆,或气机壅满,升降失司,为胀为满为痞,或隐痛,或舌津少,脉细或细数,均为阴虚或阴虚虚火内生,气机不畅所引起。治当养阴调气,辛润降胃。
沙参10g,麦冬10g,白芍10g,石斛10g,金铃子10g,香附10g,绿萼梅10g。
舌红口干等阴虚明显,加乌梅3g,甘草3g,元参10g;胃脘有烧灼感,胃有郁火,加川连3g,山栀子10g,丹皮10g;食少便溏等胃气虚者,去金铃子、香附、绿萼梅,加太子参10g,怀山药10g,焦三仙各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
10.辛开苦降法
适用于寒热错杂证。多因脾胃久病,或素体脾胃亏虚,寒湿内生,复因邪滞,蕴郁化热,故胃胀胃痛有冷感,有时烧心,但不敢进生冷,舌苔黄或黄腻,舌质或红或偏淡。治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黄连3g,黄芩10g,清半夏10g,干姜6g,党参10g,香附10g,香橼皮10g,甘草3g。
热偏重,口苦烧心甚,苔黄腻,去干姜,加山栀子10g,竹茹6g,茯苓10g;胃脘冷痛,寒偏重、加高良姜10g,荜澄茄10g;腹鸣下利,加生姜2片,茯苓10g,炒白术10g。
02临证备要
1.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伤寒所致痞满,病在肺胃,治宜宣泄;杂病所致痞满,病在脾、胃、肝,治宜辛通。腹胀无论虚实,实邪无论食积气滞、湿困痰阻还是虚实兼夹,总由气滞、中焦通降失司所致,故治疗必须着眼于一个“通“字。“六腑以通为用”,通则气机才能顺畅,通则胃气才能降和,不致滞而为胀为满。而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应当根据病机,采用相应治法。但重要的是调气通降,气机通顺,才有助于祛除其他病邪,补药才能达于病所。所以无论补泻,调气通降药总要配伍运用。而通降调气药的运用,又要分上焦、中焦、下焦和气滞所属脏腑,还要区别药性的寒热温凉,用之才能恰当。例如,痞胀位置偏上,病在中上焦,则用柴胡、郁金、降香、绿萼梅、八月札、路路通等;胀在中焦,多选陈皮、香橼皮、佛手、枳壳等;胀在下焦,多取乌药、槟榔、川楝子、小茴香等。病在肝经,多取柴胡、娑罗子等。病在脾胃经,则用陈皮、香橼皮、大腹皮等。如需温而行之,多取木香、砂仁、乌药、陈皮;若要凉而行之,则取枳实,川楝子等。
2.补法宜慎
补药多属甘味,甘能生满壅塞,补则滞气,并使药物不能达于病所,故痞胀必须慎用补法。实证忌用补法,虚实夹杂者,一定要权衡虚实多寡,缓急轻重。七分实三分虚,就当先用疏理,邪去胀消才可以补;如三分实七分虚,则攻补兼施,做到补而不碍气机,调气而不伤正。破气药要少用,如三棱、莪术等。补药一般用清补法,而不峻补壅补,如参用太子参或党参,芪用生黄芪。熟地、当归、元参之类腻补,在气滞者甚少使用,即使阴血虚也只用沙参、麦冬、丹参等。对虚实兼夹者,也不主张过用疏理,因为愈疏则胃气愈加虚陷,胃气也随疏随滞,故往往疏补结合,升降并用,并掌握好虚实和疏补的分寸。如腹胀便稀,则以升清调补为主,参、芪、山药、扁豆常用;如腹胀便干则以降浊为主,如酒当归、升麻、大腹皮、枳壳、瓜蒌等,再适当配用升补药。痞胀之属于纯虚无邪者在临床少见,也同样不能只补不行,而要补中兼通,如补气少佐行气,五味异功散之用陈皮,补中益气汤之用升麻、柴胡、陈皮,并往往再加少量香橼皮、佛手,做到补而不滞。有些胀满,虽全由虚证引起,但既见胀满,胀本身属实邪,故治疗仍不能只补不通。例如胃下垂患者,大多数由中虚清气下陷所致,患者乏力形瘦,头晕纳差,便清,一派虚陷之象,似当升补。但由于症见食后脘腹胀满难忍,甚者少腹亦胀,气水内停,按之辘辘有声,大便难下等实象,故不能因为由虚所致而蛮补,临床每用升降补疏结合,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入通降之品,如鸡内金、枳壳、香橼皮等,效果比单用补气升清为好,这种认识已得到许多临床实例的验证。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内科心法》,作者:杨晋翔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