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中药配伍规律
1、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2、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5、香薷得白藊豆则消暑。
6、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7、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8、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9、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1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11、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4、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7、草果得山查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8、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9、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0、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21、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2、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23、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适宜归则补阴。
24、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适宜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5、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6、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7、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吐逆。
28、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增效药对在中药处方中,罕见有荆防、乳没、知柏等药名,这些都是两味药同伴哄骗的缩写,也有将成效相近的药物搭配运用,如佛手配香橼、仙茅配仙灵脾、款项草配海金砂、石菖蒲配远志等。对如此的配伍俗称“药对”,也即是中药配伍中的相须,使成效相相像的药物帮忙以起到协同效用,巩固疗效,相像西医的“联实用药”。荆芥配防风这两味药均为辛温解表药。除都具备发汗解表的成效外,荆芥着重于祛风理血;防风拿手胜湿解痉,两药搭配哄骗,更巩固解表祛风胜湿的效用。《症因脉治》中记录的防风汤,即用荆芥与防风配伍,佐以葛根,诊疗风邪伤卫、有汗恶风有显著疗效。乳香配没药同为活血药,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成效。但乳香更擅于调气活血,对气血呆滞引发的亲信痛苦成果显著;没药散血祛瘀疗效更强,两者实用,更巩固活血祛瘀的效用。《御药院方》中载方,取米粉克(炒黄),加乳香面、没药面各15克,搅匀,用适当黄酒调成膏状,敷于筋骨损伤处,有显然的消肿止痛效用。知母配黄柏知母性苦寒,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利巨细便之效,属清热下炸药;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两药同用,更巩固滋阴降火之功。如知柏地黄汤中,以六味滋养肾阴,配以知母、黄柏苦寒帮忙泻肾火,起到很好的滋阴降火效用。又如大补阴丸中,黄柏、知母同用,再配以熟地黄、龟甲,共奏滋阴降火之功。方顶用黄柏、知母苦阴之品,平相火而保真阴,这是清源的一面;用熟地黄滋阴,龟甲潜阳,益水以配火,这是培本的一面。壮水而又制水是本方的特性,故凡遇阴分不够、火旺于内而现有骨蒸劳伤,大哥之人腰膝痛苦者,服之极其有用。香橼配佛手两味均为理气药,用于胃痛且胀,多有气滞,不管虚阐明证,均罕用此两味药搭配哄骗。但也有所着重,温燥之性,香橼着重,佛手次之。故胃脘痛宜用香橼,加之胃胀尤甚者宜配佛手同用。仙茅配仙灵脾这两味药均入肝肾,具备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之成效,用于诊疗因肾阳亏虚而至的腰膝酸软无力,阳痿宫冷,不孕等症,两药配伍运用,更增其温肾助阳之功,希奇用于诊疗肾阳亏虚型的更年期归纳征,再佐以女贞子、旱莲草疗效愈加显著。款项草配海金砂这两味药均具备清热解毒的成效。款项草功专清热利胆、通淋排石,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还可诊疗胆石症。款项草功专清热利胆、通淋排石。海金沙甘、淡、寒,人小肠、膀胱经。海金沙功专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二药相伍,相须为用,清热利尿、通淋排石的力气巩固。石菖蒲配远志这两味药均入心经,为宁心安神罕用药。石菖蒲着重于开窍定心,化湿和胃;远志着重于安神益智,祛痰开窍;两者配伍,可以使心肾订交,进一步巩固宁心安神、开窍化痰之功,多用于痰迷神窍,神色晕迷,痰浊阻络或痰浊中阻,痰火扰心而致的烦躁、失眠、忘记等症。在中药处方中,罕见有荆防、乳没、知柏等药名,这些都是两味药同伴哄骗的缩写,也有将成效相近的药物搭配运用,如佛手配香橼、仙茅配仙灵脾、款项草配海金砂、石菖蒲配远志等。
治病有主药,口决要记牢
治病必然有主药,不必主药即是错。
火结需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随着。
寒结需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随着。
实结需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随着。
调气需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随着。
透坚需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随着。
破血需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随着。
脾胀需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随着,
暖胃需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随着。
腰疼需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随着。
陷下需要用洋参,
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
狗脊紧随着。
去虫需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随着。
顺气需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随着。
通淋需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随着。
清心需要用黄连,连翘栀子紧随着。
老痰需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随着。
助脾需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随着。
定痛需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紧随着。
治疥需要用斑(斑螫)麻(麻黄),
大枫蓖麻紧随着。
治疮需要用神灯,
艾绒乳(乳香)没(没药)紧随着。
治疔需要用蒜灸,
乌金(乌金膏,巴豆炒黑研细,用水调涂患处,以膏药贴之。)
菊花(内服甘菊汤,方见卷四疔疮门)
紧随着。
治邪需要用铜(果然铜)砂(避阳砂),
良姜葛根紧随着。
补气需要用党参,炙芪白术紧随着。
补血需要用芎归,生地酒芍紧随着。
补阴需要用熟地,山药萸肉紧随着。
补火需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紧随着。
滋阴需要用黄柏,知母丹皮紧随着。
(以上一药为君)
麻黄杏仁疗寒嗽,芥子半夏紧随着。
款冬紫菀疗虚嗽,百合五味紧随着。
川乌草乌疗风痹,桂枝灵仙紧随着。
黑姜吴萸疗翻胃,丁香胡椒紧随着。
苍术麻黄疗风寒,羌活独活紧随着。
川贝蒌霜疗火痰,苏子菔子紧随着。
乌梅五倍疗虚脱,龙骨牡蛎紧随着。
乌贼诃子疗带下,阿胶肉果(肉豆寇)紧随着。
条参云苓疗阴虚,骨皮枸杞紧随着。
霍香杷叶疗逆气,赤石滑石紧随着。
芫花大戟疗水肿,牵牛防已紧随着。
瓜萎天冬疗结胸,川贝川朴紧随着。
苦参赤苓疗湿痒,蛇床白芷紧随着。
槐花地榆疗崩漏。荆芥秦艽紧随着。
前胡元参疗头风,薄荷柴胡紧随着。
白附天麻疗风痰,僵蚕郁金紧随着。
桔梗豆根疗喉风,牛子射干紧随着。
三七莲子疗诸血,黄芩童便紧随着。
黄芪(用生)防风疗自汗,
枣仁麦皮紧随着。
芦荟胡连疗阴热,泽泻车前紧随着。
小茴川椒疗肾气,宿砂故纸紧随着。
菖蒲柏仁疗心疾,茯神远志紧随着。
葶苈桑皮疗肺喘,礞石朱砂紧随着。
石膏知母疗热渴,香薷糯米紧随着。
川楝茴香疗疝气,芦巴巴戟紧随着。
升麻柴胡疗气陷,干葛潞党紧随着。
藊豆薏苡疗泄泻,猪苓木通紧随着。
土硷红糖疗菸毒(洋烟),
大黄芒硝紧随着。
(以上两药为君)
此皆治病之大致,小小蒙医有捉摸。
——华玉国
中医之理1.止咳罕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乃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私人觉得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易)
疏肝莫忘麦芽(我诊疗乳癖惯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果然重大,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以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辨证前提记牢(以上不过私人阅历,辨证虽非全能,倒是中医之精美,时辰不能遗忘)
2.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份表里。
4.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无痰不做眩,无风不做眩,无虚不做眩。
8.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领先实脾。
11.痛则不通,不公例痛,不荣则痛。
12.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性情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怪病多由痰做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认为要,气顺则津
液自行,绝其源头痰即消。
15.浩气存内,邪弗成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久病先针足三里。
18.兵无引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高低交损,当治个中。
25.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唐]孙思邈
26.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有方可用。故学者务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途说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孙思邈
27.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喘息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29.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还寒热之骨蒸。
31.学不博不够以达其理,思不精不够以通其变。
32.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4.回阳当中,必佐阴药;摄阴以内,必统筹阳气。
35.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36.秦艽退黄最妙,以其功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程杏轩
37.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中华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8.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清.高鼓峰
39.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40.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4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准胃。清.汪昂《医方集解》
42.盖外无恶寒发烧身痛之表证,则无须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无须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3.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4.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45.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稍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参加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46.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47.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植中宫,俾中宫气化敦朴,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48.邪在外相者,汗而发之。
49.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0.哮喘必用薄味道,专主于痰。
51.治哮必用薄味道,弗成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53.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54.(胁痛)《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55.平治衡量,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
56.开鬼门、清洁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57.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58.(痿)断弗成做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59.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
60.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1.大致狂为痰实,癫为血汗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62.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3.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贫血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4.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5.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66.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6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怒气即以安肾水。
68.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欠伸者,胃病也。
69.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0.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诊脉之法,心空为宗。
71.举之足够,按之不够(浮脉);举之不够,按之足够(沉脉)。
72.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3.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4.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5.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布满,宜温宜散。
76.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77.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78.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佳。
79.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80.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1.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2.气足够即是火;气不够便成寒。
83.阴虚者能发烧,以真阴折本,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烧,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5.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86.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87.脉弛缓者,灵魂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88.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李士材
89.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朔方医话》
90.前人用药立例,指点失路耳。因例达变,在后代推行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
91.善医者,法门宏大辽阔。不善医者,当心与斗胆均误也。《古今医案按/俞按》
92.理无须深,但期征实;论无须高,但求实用。《周学海医学全书》
93.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94.病人不忌口,医师白着手。
95.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6.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欲求熏风,先开北牖。
97.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98.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99.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真假。
.面肿为风,足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炎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统统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畅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肃静,是阳病足够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肃静,是阴病足够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烧,夜则肃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肃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无痰不做眩,无风不做眩,无虚不做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领先实脾。
.医家不必新荆芥,木贼素来不必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随证用药参考
自汗:黄芪,白术,五味子。冷汗:萸肉,浮小麦,乌梅。水肿阳水:麻黄,苏叶。阴水:附子,肉桂,干姜。腰以上肿:荆芥,桂枝。腰下列肿:茯苓,泽泻,防己。头痛偏寒:吴萸,川芎。偏热:菊花,桑叶。后脑:羌活,麻黄。前额:白芷,葛根。双侧:蔓荆,柴胡,白芍,蒺藜。巅顶:藁本,牛膝。顽强痛:白附子,僵蚕,全蝎。昏迷:枸杞子,菊花,天麻,勾藤。眼力消退:女贞子,复盆子,蕤肉。耳鸣:胡桃肉,山萸肉,金樱子。鼻塞:苍耳,辛荑,露蜂房。口苦:龙胆草,茵陈。口甘:佩兰,茯苓。口渴:风热:芦根,葛根。胃热:石膏,知母。肠热:大黄,芒硝。热毒:玄参,生地。伤阴:石斛,玉竹,花粉。牙痛肾虚:骨碎补,细辛,蜂房。风热:竹叶,石膏,生地,川连。咽喉肿痛实火:鼎力子,山豆根。虚火:盐知母,盐黄柏,熟地。咽干:熟地,山萸肉,鳖甲。声嘎风寒:麻黄,杏仁,甘草。风热:蝉衣,木蝴蝶,胖大海。肺阴虚:梨汁,蜂蜜。项强:风寒:桂枝,葛根。风温:羌活,防风,川芎。破伤风:南星,吴萸,白僵蚕,防风。手足痛肩痛:羌活,独活,姜黄。上肢:桂枝,羌活,桑枝。下肢:独活,牛膝,川断。手足麻木:当归,灵仙,桑枝,牛膝。手足抽搐:蜈公,僵蚕,地龙。膝部肿痛:牛膝,独活。手指麻胀:稀佥草,丝瓜络,桑寄生。咳嗽风寒:麻黄,苏叶,北杏仁。风热:桑叶,菊花,桔梗。湿痰:半夏,陈皮,川朴。阴虚:百合,麦冬,川贝。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肺痈:苇根,鱼腥草,桔梗。久咳:百部,诃子。喘阐明喘:风寒:麻黄,杏仁,苏子。风热:桑皮,黄芩,白果。虚喘:肺虚:党参,麦冬,五味子。肾虚:蛤蚧,附子,故子。咯血外感:邪在肺卫:沙参,玉竹。邪在营血:生地,玄参。火灼:栀子,黄芩,知母。风热:桑叶,芦根,鼎力子。燥咳:麦冬,天冬,百合。内伤:肝郁化火:郁金,丹皮,白芍。内伤血络:旋复花,降香,当归。烟酒伤肺:葛花,茜草根。脊骨痛:肾阳虚:狗脊,杜仲,牛膝,鹿胶。寒湿:独活,防风,苍术。尾骶骨痛:牛膝,杜仲,故子。胸痛:虚寒:瓜蒌,薤白。瘀滞:赤芍,红花,郁金。胸闷:枳壳,藿香,川朴。心下硬块:三棱,文术,青皮。胁痛:胁痛寒热:柴胡,郁金。久痛刺伤:丹参,红花,元胡,木香。胀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留饮:葶力子,大枣。肝痛:川楝子,合欢皮,白芍。胁下硬痛:鳖甲,山甲,龟板,牡蛎。腰痛:肾虚:杜仲,川断,牛膝。内伤:牛膝,乳香,没药。胃脘痛:寒:良姜,吴萸,乌药。热:川连,川楝子。虚:参,芪,术,芍。气痛:沉香,砂仁,枳壳,香附。瘀痛:元胡,灵脂。食:麦芽,谷芽,神曲。虫:正人,槟榔,乌梅。少腹痛:气滞:青皮,元胡,乌药。肠痈:大黄,丹皮,桃仁。蓄血:丹参,桃仁,赤芍。热结膀胱:猪苓,茯苓,泽泻。脐腹痛(参照胃脘痛与少腹痛)虚热有汗:秦艽,地骨,知母。虚热无汗:丹皮,青蒿,地骨。潮热骨蒸:银柴胡,白薇,鳖甲。掌心热:丹皮,山栀。掌心炽热多汗:银柴胡,白薇,胡连。呃逆:虚证:丁香,柿蒂,党参。实证:竹茹,枇杷叶。嗳气:川朴,砂仁,藿香。吞酸:黄连配吴萸,海蛸配贝母,煅牡蛎,煅瓦楞子。恶心:半夏,茯苓,生姜。吐逆:胃寒:半夏,吴萸,干姜。胃热:竹茹,半夏,山栀,川连。伤食:陈皮,神曲,麦芽。痰浊:半夏,生姜,茯苓,陈皮。反胃:丁香,陈皮,半夏。食欲差:湿浊:半夏,茯苓,陈皮。大便溏薄:中气下陷:白术,黄芪,桔梗。湿热下注:香薷,川连,黄芩,白头翁。怒气偏盛: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大便水泻:白术,茯苓,车前,山药,滑石。寒证:煨姜,吴萸,故子。热证:旱莲草,百部。湿:白头翁,秦皮。气虚:黄芪,党参,升麻。滑脱:肉叩,乌梅,米壳。大便秘结:腑实:大黄,枳实,川朴。津枯:肉从蓉,锁阳。热秘:麻仁,郁李仁。气秘:沉香,槟榔,枳实。虚秘:柏子仁,蜂蜜。冷秘:大芸,沉香,硫黄。排气:木香,川朴,莱菔子。便血:地榆,槐花,旱莲草。小便短黄:化石,赤芍,通草。小便清长:金樱子,复盆子,桑蛸。小便频数:肾虚:益智,复盆,桑蛸,萸肉。湿热:车前,柴胡,茯苓。小便刺伤:热淋:车前,扁蓄,通草,山栀。血淋:巨细蓟,蒲黄,生地。石淋:款项草,海金沙。湿热:茵陈,车前,通草。小便不利:肺热:黄芩,芦根,杏仁。脾虚:黄芪,茯苓,猪苓。阳虚:麝香,附子,桑蛸。阴虚:黄柏,知母,肉桂。小便失禁:益智,桑蛸,复盆子。夜晚多尿:桑蛸,复盆,金樱子,兔丝子。小便带血:茅根,地榆,石苇,老节。小便余沥:肉桂配知母,杜仲配黄柏。消渴:上:花粉,麦冬,五味子。中:石斛,葛根,花粉。下:熟地,山萸,五味子。孕珠浮肿:白术,茯苓,泽泻。孕珠闷胀:砂仁,陈皮,苏梗。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