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又称北芪或北蓍,亦作黄耆或黄蓍,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黄芪可分为:内蒙黄芪、膜荚黄芪、绵黄芪、多序岩黄芪(又名“红芪”)、日本黄芪(又名“和黄芪”)。
李东垣《脾胃论》生发脾阳,必用黄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以生黄芪八钱为主药。张氏认为黄芪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之大气下陷,又说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
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相作用”,故黄芪既能升提又能降压。但如何掌握升降之机?经验告诉我,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治疗低血压症,喜用补中益气汤,汤中黄芪的分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
当然,补中益气汤除了黄芪之外,还有柴胡与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的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曾有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阳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照方用四两。
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用几两黄芪降压,则犯“实实之诫”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见,药理学研究目前尚未能解答全部之问题也,辨证论治乃中医之精华。
黄芪对高血压之属于气虚痰浊者,重用可降。但对于脏器下垂者,又宜重用黄芪以升之,血压之升降与脏器之升提不同。如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曾治胃黏膜脱垂之患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配枳壳3克作为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未用一味止痛药,再诊时已无胃痛。
又有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患者,用平胃散加芒硝不效,后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产下。该方即开骨散(当归30克、川芎15克、血余炭9克、龟板24克)加黄芪克,龟板缺货未用。此例说明黄芪重用又可以下死胎,可上可下皆在于气虚故也。
黄芪有哪些功效呢?
1、益气固表
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2、补气养血
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3、降血压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