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原理,不仅可用在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而且也可用于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及制定方剂等方面。如三才封髓丹、交泰丸、清震汤等方药的组方用药原则,均体现了易学原理在中医上的运用。
三才封髓丹
三才封髓丹的命名与组成
三才封髓丹出自元代《卫生宝鉴》。其名取《周易》“三才”之名与其含义。其方由天门冬、熟地黄、人参、黄柏、砂仁、甘草、肉苁蓉等组成。天门冬属天,熟地黄属地,人参属人,以涵盖天道、地道、人道为寓意。
三才封髓丹的组方原理
三才封髓丹以《周易》“三才”理论为指导,以天门冬(天)补肺(上)以生水,取天与上焦对应之义;熟地黄(地)补肾(下)以滋阴,取地与下焦对应之义;人参(人)补脾(中)以益气,取人与中焦对应之义。清代《医方集解》说:“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三才封髓丹主要适用于阴虚火旺,脾胃虚弱之梦遗失精,头晕心悸,精神疲倦,纳谷不香,四肢乏力等症。
另有方名三才汤,虽方药组成与三才封髓丹不同,但其命名含义与此相类。
《卫生宝鉴》
人参9克、天冬6克、熟地15克、黄柏6克、砂仁3克、甘草3克。
方法一
将上述药物粉碎后,用米糊制成丸剂,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10克。
方法二
将上述药物用毫升水先浸30分钟,再用武火熬开后文火再煎15分钟过滤至容器中,药渣加水毫升再用武火熬开后文火再煎15分钟过滤至容器中,两次滤液混合均匀后,冷却至室温后分3次饮用。
方中人参补脾益气;天冬滋阴补肺生水;熟地补肾滋阴;黄柏坚阴泄火;砂仁行滞醒脾;甘草既助人参宁尽益气,又缓黄柏苦燥之弊。
泻火坚阴,固精封髓。用于阴虚火旺、相火妄动、扰动精室之梦遗滑精、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舌干燥等症
遗精早泄、糖尿病、口腔溃疡、空调病综合症等疾病。
《医学发明》卷七。
天门冬(去心)半两,熟地黄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黄柏3两,缩砂仁1两半,甘草7钱半(炙)。
降心火,益肾水。滋阴养血,润补下燥。
肾虚舌音不清。肾经咳嗽,真阴涸竭。梦遗走泄。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服50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1大盏,浸1宿,次日煎3-4沸,去滓,送下前丸。
1.《法律》:此于三才丸方内加黄柏、砂仁、甘草。以黄柏入肾滋阴,以砂仁入脾行滞,而以甘草少变天冬、黄柏之苦,俾合人参建立中气。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少阴药也。天冬以补肺生水,人参以补脾益气,熟地以补肾滋阴。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
3.《医方论》:此方治龙雷之火不安,梦遗走泄则可,若肾气久虚,精宫不固者,岂得再用苦寒!断宜补肾纳气之法为是。
交泰丸
交泰丸的命名含义
“交泰”一语来自《周易》之地天泰卦,是乾下坤上。乾为天,属阳;坤为地,属阴。天阳上升,地阴下降,天地相通,万物乃成。《周易·泰卦》之彖传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周易·否卦》彖传则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足见“天地交”对于天地万物生化有重要的意义。
交泰丸的治疗原理
在《周易》“天地交”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形成了“阴阳相交”“心肾相交”的理论,认为人身之阴阳水火也应相交。如中医术语有“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等。心居上,属阳,属火;肾居下,属阴,属水。就阴阳水火升降理论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故心火必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只有心肾相交,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否则,心肾不交而发病,会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
交泰丸为明代《韩氏医通》之方,由黄连、肉桂二味组成。黄连苦寒,以清降心火而下交肾水;肉桂辛热入肾,以温升肾水而上济心火。此方药和调阴阳,能使心肾水火阴阳二气相交,可治心肾不交之证,故名交泰丸。
否之卦象,天气向上,地气向下,形成阴阳背离,天地不交之象。明代的易医学家韩懋精于易。他观《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悟到: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取肉桂一钱以应“天一”之数,取黄连六钱以应“地六”之数。意在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一改否卦为泰,名曰:交泰丸。
阴阳失乖,水火不济,人病失眠,可与交泰丸。
交泰丸,交济水火,药方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寒热并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济。
黄连六钱、肉桂一钱为丸,即是交泰丸,多不作汤剂。
《万病回春》卷三。
黄连30克(姜汁浸,黄土炒)枳实30克(麸炒)白术(去芦,土炒)30克吴茱萸(汤泡,微炒)60克归尾(酒洗)39克大黄(用当归、红花、吴茱萸、干漆各30克煎水,洗大黄一昼夜,切碎晒干,仍以酒拌晒之,九蒸九晒)克。
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70~90丸,不拘时,白滚水送下。
胸中痞闷嘈杂,大便稀则胸中颇快,大便坚则痞闷难当,不思饮食。
《脾胃论》卷下。
干姜(炮制)0.9克巴豆霜1.5克人参(去芦)肉桂(去皮)各3克柴胡(去苗)小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白术各4.5克厚朴(去皮,锉,炒。秋、冬加至21克)酒煮苦楝白茯苓砂仁各9克川乌头(炮,去皮、脐)13.5克知母12克(一半炒,一半酒洗。此一味,春、夏所宜,秋、冬去之)吴茱萸(汤洗七次)15克黄连(去须。秋、冬减至4.5克)皂角(水洗,煨,去皮、弦)紫菀(去苗)各18克。
上药除巴豆霜另入外,余同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温水送下。
升阳泻阴,调营和中。
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
《韩氏医通》卷下。
生川连18克,肉桂心3克。
上二味,研细,白蜜为丸。每服1.5~2.5克,空腹时用淡盐汤下。
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四科简效方》补。
清震汤
清震汤组成及命名含义
清震汤,方出《卫生宝鉴》,中有升麻、苍术、荷叶三味。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之症。“震”是八卦之一,初爻为阳爻,中爻、上爻为阴爻,其形似仰盂之状,故称“震仰盂”。位在东方,象征雷震。方中荷叶清香而有仰盂之象,所治病名为雷头风,故命名作清震汤。
清震汤象征义
《医方集解》对清震之名做出解释说:“荷叶色清气香,形仰象震,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震卦形似仰盂,代表雷,此是依类象形而治之。
明代《审视瑶函》中亦有名为清震汤的方剂,其组成与上方不同。方由升麻、赤芍、甘草、荆芥穗、葛根、薄荷、黄芩、荷叶、苍术等药组成。亦用于治疗雷头风。虽方药组成与《卫生宝鉴》同名方不同,但其命名含义与此相类。
清震汤(泻火之剂)
总结:雷头风
组成:苍术、升麻、荷叶。
主治: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
归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义:
1.升麻:性阳、味甘、气升,能解百毒。
2.苍术:辛烈,燥湿强脾,能辟瘴疠。
3.荷叶:色青气香,形仰象震,能助胃中清阳上行。
4.用甘温辛散药以升发之,使其邪从上越,且固胃气,使邪不传里。
《嵩崖尊生卷六。
黄芩2.4克,防风1.8克,羌活1.2克,甘草0.6克,川芎1.8克,蔓荆子1.8克,当归、荆芥各2.4克,半夏、柴胡、天麻各2.1克,细辛、独活、白芷、藁本各0.9克,石膏3克。
水煎服。
正头痛。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茯神、枣仁、远志、菖蒲、石莲、当归、生地、贝母、麦冬、柏子仁。
劳心怔仲。用心太劳,甚至一经思虑便动。
养心血,凋心气,清热豁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