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点评
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王老头这个案例(先天体质虚损)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不仅仅内伤脾胃病证中可以应用,肾虚完全是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而获奇效。
某某,女,30多岁,年3月18日初诊。素体虚弱,已有十余年。胃胀、腹胀隔日一次,胀则口吐涎沫,不能饮食,精神萎靡,但打嗝无食物气味。不胀时饮食量小,不敢多吃,多吃则易胀、吐涎沫。怕冷。腰沉。大便有解不尽感。小便无力,有尿不尽感,时常气短。舌苔白腻,略厚,有齿痕。脉左寸细而力弱;左关细;左尺甚沉细无力,搏动感差;右寸细而力弱;右关细,力略弱;右尺沉细无力。曾经健脾消食理气治疗一月,效果不显。
此为肾阴阳两虚,精血大亏,以致土气不展。当重点补精血,兼顾健脾理气,方用肾气丸合四君子加减,药用熟地、枸杞、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肉桂、补骨脂、黄芪、生白术、木香、厚朴、当归、炙甘草,十五剂。服药到十二三剂开始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胀气、吐涎沫发作明显减少,食量略增。
后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并用桂枝汤后发汗法,七剂,诸证继续改善。继予补中益气汤合理阴煎加味,十五剂。
黄芪30人参6生白术10升麻3柴胡6姜半夏10陈皮10茯苓20
当归15炙甘草6熟地30干姜6肉桂9苁蓉10山萸肉15怀牛膝8
服药到七八剂时,胀、吐涎沫发作已很少,食量大增,中午能吃两个馒头,已可正常上班,到十五剂时,睡眠亦有所改善。原方略调,继服。
虚心导读
药能治病,医乃传方。溯源古今,有一首方剂在临床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它就是补充益气汤。一首看似简单平和之方,却被不少医家用于危急重症的治疗,且疗效神奇。“东垣老人”创制的这首方剂,流传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爱,今且看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此方的解析!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①,亦治阳虚外感因。
木香苍术易②归术,调中益气畅脾神③。
李东垣。
①擅:擅长、专长。②易:更换。③脾神:脾脏功能。
黄芪(蜜炙)一钱五分(二至三钱),人参一钱,甘草(炙)一钱,白术(土炒)五分(二钱),陈皮五分(一钱半),当归五分(二钱),升麻三分(八分),柴胡三分(八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
用水煎成浓汁,分两次服。
补中益气,调补脾胃。
①劳伤气虚,四肢倦怠无力,不耐劳动,劳则气喘,懒于言语,欲食无味,脉虚大无力;②气虚,身热心烦,自汗,畏寒,口渴,不欲饮水,懒言,不思饮食,头痛或作或止,脉象洪大,按之虚软无力;③身体虚弱,脱肛,或子宫脱垂,或气虚血少而经闭,或虚痢、泄泻日久不止,或疟疾久发不愈,或气虚下陷,小便失禁,或气虚不能摄血而致崩漏、便血等。
阴虚火旺,咽干少津,盗汗,失眠,或肝阳上升而头晕胀,目眩,甚或吐血、鼻血,以及其他上实下虚的病人,都忌用本方。
本方是一首著名的补益方剂。方中黄芪补肺益气,助阳固表,人参、甘草补气健脾、和中。三药补养强壮,着重强健肺脾;肺统一身之气,脾为生化之源;二者强健,则正气自充。白术燥湿强脾,陈皮利气畅脾,二药协同,促使脾胃消化、吸收,消除补药泥滞之性。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使下陷之气复其本位,并能轻轻发散。当归一药,和阴养血,以使所补之气与所升之阳有所依附而不致空越。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加强黄芪固表、卫外的功能。诸药协和,补中益气,调补脾胃,并能益卫固表,温阳轻散。
本方主要适用于虚劳内伤。所谓“虚劳内伤”,包含因劳虑过度、慢性消耗性疾病、慢性出血性病变等原因所引起的衰弱病证。上列三种补中益气汤证,虽然都属内伤,但由于它们的病机有别,治疗机理也略有不同。第一种证候由于劳伤气虚,使用本方的意义是“劳者温之”“虚者补之”;第二种证候,貌实本虚,是由于气虚导致阴火上乘,运用本方是取其“甘温以除大热”;第三种证候,多因气虚清阳下陷,或由脾气失统,应用本方是在于补气健脾,升举清阳。这三种证候同用一方,而治疗机理不同,充分体现了中医用药遣方之妙。
此外,本方对于“阳虚外感”,正气不足,既不能自动得汗解表,又不耐麻桂发散的病人,用之可使表解而正气不伤。但如果外感较重,阳气不虚者,当用发表剂治疗,而不宜应用本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汤头歌诀详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朱良春,缪正来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虚心注:略有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