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大山里有我最好的生活

请戳音频,听声音里的江西。

小提示:戴上耳机听,更精彩哦~

↓↓↓

提要

有人向往热闹、繁华的都市;有人迷恋茂密、幽静的大山。您知道在大山深处一待就是近四十年的感觉吗?稍后7点半播出《爱问》:大山里有我最好的生活。

  屈指一算,爱问记者柯一航在遂川县高坪镇蹲点采访已经半个月。他说,这次与农民接触多了,越发觉得,农村的日子,不只有劳作的辛苦、生活的挣扎,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本期《爱问》,我们要分享的这个故事,不仅属于大山里的骆德磷、骆炳岚父子,更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梦中。

  五月的阳光,明媚热烈。爱问记者一行三人骑着摩托车穿行于崎岖山路,绕行湖南省桂东县增口乡,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位于湘赣交界的高坪镇茅坪白沙自然村。

  在山窝里的一栋楼房前,我们见到了小有名气的骆德磷大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奔赴荒山造林致富,这些都是骆爷爷的标签。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74岁的老头,最有特点的是那双黝黑苍老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般厚实,十指皲裂粗糙像钢锉。

  如今年纪大了的他,大多活动在房前屋后的范围,而穿越山林的活早已交到了儿子骆炳岚的手中。

“原先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做事就腰疼,腿跑不了。年轻就不这样,随便走。”

  望着一望无际的大山,骆爷爷还是常常说起与这片山的结缘,说起当年战天斗地的历历往事。

  上世纪70年代末,别人是统一劳动赚工分,骆德磷却喜欢自己找事做,赚钱换工分。就这样,他一个人跑到这片荒山种药材。

“交一块钱我做事就比较自由,种药材,叫升麻,5亩左右。(那时候升麻价格怎么样?)价格7块左右。(五亩收多少斤?)一千斤。(七千多块钱,你那时候不是大款啦!)很有精神啰,有钱赚啊。”

  那时候的骆德磷,不会想到他会在这片山里一待就是近40年。

  当改革春风刚刚吹遍神州大地时,国家为鼓励荒山造林,提出“谁造林谁所有”的口号。年的冬天,已是中年汉子的骆德磷将家交给妻儿,一头扎进这片只生长芦苇和茅草的熟悉山林里。

“我脑子考虑,田包到农户,这块是田,这块是山,你种田,我种树,都是连带的农民,我就下定决心要连片搞一块。那时候有粮补,种一亩树有九斤谷子。(怎么不种药材)有粮,我就不要钱啦,够吃就可以。(有钱也买不到粮)买不到。”

  那时候种的是杉树,树苗是由林管所提供,可是,从镇上运回树苗要了骆德磷的半条命啊!

“要用自己用肩膀从高坪挑过来。(挑多久啊?)挑一天8个小时到这里哦。(中间休息吧?)要休息5到6次哦。(中间吃饭呢?)那时候哪有饭吃啊,吃一点粟子搞成粉。(要挑多少次?)我挑五十公斤、很累哦,要挑十多次,一年哦。”

  骆德磷就是靠着自己那副瘦小的身躯、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山上打个窝棚,从早忙到晚,一锄头一锄头地刨,硬是3年栽了亩的树。

“(这些树都是你栽起来的?)看得到的都是我,我年轻的时候都是草地啊,这边、那边,还有看不到,都是我的。”

  临近中午,在山里除草的儿子骆炳岚回家了。听着老父亲又在讲“老故事”,他笑着抢过话题说,那亩的树,自己可是也出了一半的力哟。

  骆炳岚说,他15岁就辍学跟着父亲在山上种树,从开始的只负责拿树苗到后来的挖坑栽树。

“我也去挖坑,开始他挖十几个我挖一个。(后来就差不多?)嗯!后来,我还挖得多哦。”

  说起跟着父亲在山上待了30多年,骆炳岚说,他挺习惯这种“愚公”生活,简单、执着。

  刚开始的时候,进山就是沿着山的一条窄窄的小路,进出靠脚,搬运东西也靠脚。90年代初,骆家有了一辆摩托车,可是路小无法通行,只能停在外面,还得走路进来。骆家四口人一商量,还不如自己动手,人工劈山,拓宽小路。

“搞这个摩托车的路,一米宽。我们用手工,我们这样,把这个土挖下来,然后腾平。(把山挖掉啊!)嗯,就是把这个全部挖掉,把路填平。那个石头,用铁锤一锤一锤地锤开来,挖了几个月,那个石头很难搞。”

  后来,为了方便卡车进出托运木材,他们再次拓宽马路,只是这一次再也不用“愚公”们出马了,因为有了挖土机。

“(为什么还要拓宽?)没有公路,就没有发展。我们有东西,卖不出去。(以前是挑出去的。)全部是用挑哦,用背、用挑,搞不动得就用抬。(现在是用车进来拖?)嗯。更方便多了,轻松多啦。”

  茫茫大山,渺无人烟。山上的生活是艰苦的。山路难行,经常在荆棘丛林中穿行,少不了被荆棘划伤、因乱石摔跤。山高水冷,骆德磷一家人的关节也因此而经常发痛。还有,三十多年的山上生活,大部分都是没电的日子,直到近几年,才安装了太阳能,冬天因为温度低依然是无法照明,只能是点着蜡烛。

“现在也看不到电视,有太阳能也不行,电压不够。有电视看,搞种植业,什么都有,放出来我就看得到啊。”

  可是,就是这样的环境,骆德磷父子却是一入深山,再也不想出去啦。他们一年巴不得天待在山里。

“(过年在家里待了几天)我年初二,我老爸年初一。我年初一我老婆父母家。(这么急回来)这里要管理。”

  其实,父子俩都有点一股牛脾气,闷头做自己看准的事情。目前,两人都在种植药材,还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实验园”,先小规模做种植试验,效果好的话,再在自己的亩的山林里大面积种植。父子俩的状态颇有点比拼的味道。

“我管的好,按照我的,他管的好,我明年按照他的。”

  父亲的实验园在房屋的前方两三百米处。上面由木头架着,缠着金银花藤,起到遮阳作用。骆德磷经常是一待就是一天。园内种的最多的是七叶一枝花。

“为什么叫七叶一枝花,就是七个叶子、一枝花。像这个,一百块钱少不了。这个是小规模的啊。(这七叶一枝花有多少)做实验三到四千株左右。”

  对于七叶一枝花,骆老一直寄予着厚望,也有着自己的大计划。

“我就是现在经济力量小,如果有万(七叶一枝花),5到6年看,就不一样啦。”

  而在房屋出门右拐不远处则是一块差不多大面积的园子,那是儿子骆炳岚的实验园。他在这片小天地里践行着自己的想法。

“现在技术都是自己摸索的,网上搞不懂,看什么生长好的,我就去看他土地去,什么东西我都自己先摸索。”

  骆炳岚笑着说,相比父亲的大梦想,他的目标很小。

“我心里想,我老爸搞那么好,我比他还搞好一点呢。(你两个有点比拼)嗯。他说要五年,我三年要卖掉。”

 

  如今,骆家在山里盖起了自己的新房子,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骆德磷老人还是喜欢住在以前的窝棚里。昏暗的光线,狭小的空间,一边是草垫铺板,一边锅碗瓢盆,住得优哉游哉。

“住在这里,做事也有做的方便。(比较潮湿啊!)没有问题。(这是什么床啊?)草哦。(家里有床,不比这里舒服啊。)舒服!(为什么不搞一个?)我老的根据地,身体很好,我住这里,做饭在这里。我是喜欢自由的,我不喜欢大家一起,十个八个人。”

  放下所有,勇敢逐梦!哪怕开始很迷茫,但有想法就去试,也许做着做着就成了呢?就像骆德磷、骆炳岚父子,他们40年兢兢业业地守住一片山、做好一件事。辛苦也罢,落伍也罢,他们只知道到认真去做就好!

本期主创

以上内容来自《爱问》节目(江西新闻广播FM.4AM每周一7:30播出)

监制:何灵

采制:柯一航、万芳

播音:凌洁

图文编辑:黄通轩

赞赏

长按







































北京有哪些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cf/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