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晚两次刷牙,不少人从孩提时代就已习以为常。但我们也时不时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在古代,如果没有牙刷和牙膏,岂不是人人齿皆黄垢?女子之所以“笑不露齿”会不会多多少少有这个缘故呢?
其实你大可不必担心,聪明的古人同样也爱干净。
如果你仔细观察敦煌窟的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就能从中发现一幅《揩齿图》,原来在没有牙刷的年代,爱干净的古人早就以手揩齿。
纵观中国古代的“牙齿保健史”,我们祖先早在战国时期就很注重口腔卫生,在没有牙刷和牙膏的时候,他们用漱口预防龋齿。
从早期的漱口到如今琳琅满目的电动牙刷,古人在多年的时间里绞尽脑汁,刷牙的办法层出不穷,以手揩齿、咀嚼杨柳枝之后,到了公元10世纪,就出现了植毛牙刷。
剃度出家,先刷牙敦煌第窟的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以复制品的方式来到成都博物馆展出,为观众还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画面中央,一人赤裸上身正在剃度,他的周围分别有洗头、灌顶、洁齿的画面。正在刷牙的人上身全裸,蹲在地上,他左手持净瓶,右手横在牙齿前,正在用手揩齿,露出两排大白牙。
《劳度叉斗圣变》局部
这幅壁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外道劳度叉,约佛教弟子舍利弗尊者斗法。经过一番殊死搏斗,失败后的外道,向舍利弗尊者投降跪拜。必须削发为僧的外道劳度叉,则要在皈依之前经过神圣的净身仪式:他们有的因初次落发,手摸光头,略显尴尬;有的互指光头,戏弄逗趣,自我解嘲;有的因不知礼法,胡乱礼拜,令人捧腹;有的揩齿漱口,有的叉腿撅臀洗头,有的初换袈裟,情态窘迫,粗鄙可笑。
《劳度叉斗圣变》局部
《劳度叉斗圣变》的构图,以对称填充的方式,显示出画师驾繁就简的艺术功力。有学者认为,“刷牙”这个习惯其实是一件“舶来品”,源自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是千年前的佛教仪式。
这一史实可以从玄奘法师的见闻记中找到印证。七世纪中期,到印度去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印度僧侣在饭后使用牙签清洁牙齿的现象。他把印度的木制清洁口腔的工具也带了回来,但由于找不到印度人刷牙的木材,所以他就用杨柳枝做了改良。
饶有兴趣的“揩齿图”敦煌多个洞窟里,都有关于练功与运动、卫生保健、诊疗疾病等古代医学卫生方面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唐代壁画中的揩齿、刷牙图,是我国最早的口腔卫生方面的绘画,极为珍贵。
在敦煌研究院从事了17年讲解工作的刘文山,分享了他对敦煌壁画中刷牙场景的见解。在敦煌石窟之中,大大小小的“揩齿图”有十几处之多,它们主要分布在《弥勒经变》和《劳度叉斗圣经变》中,根据刷牙的工具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以手揩齿图,一类是齿木刷牙图。
“中唐以后,佛教艺术世俗化的创作风格开始流行,我们在敦煌壁画中看到了不少古人讲究个人卫生的画面。虽然生活水平比较落后,但古人可比我们想象的要讲究卫生多了。
特别是在由唐至宋的18幅《劳度叉斗圣变》中,失败的一方要么选择自尽,要么放弃原有的信仰而皈依佛门,这些壁画之中大都有描绘外道皈依佛法时的净身仪式,他们洗发、洗脸、剃头、揩齿,甚至洗脚、刮胡子,生活气氛浓郁,至少反映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日常清洁的真实情形。”刘文山饶有兴致地讲解道。
莫高窟窟揩齿图,是中国最早的刷牙图
敦煌众多揩齿图中,最为典型的画面,来自盛唐窟南壁的《弥勒经变》图。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刷牙图,同样发生在一个剃度的场景,一个光着上身、脖子围着一条围脖的胖和尚蹲在地上,他左手拿着漱口杯,右手的大拇指微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轻握,用食指伸在口内作揩齿状。他旁边还站着一个人,双手将毛巾展开,侍候其间。这些壁画表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人民非常讲究口腔卫生,说明古人对牙齿的保健还比较重视。
刷牙是从印度“舶”来的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布教,围绕在周围的释迦弟子,由于没有刷牙口臭相当严重。于是释迦牟尼佛开始劝说人们重视清洁牙齿,并教导人们如何用木头制造清洁口腔的工具。
在敦煌莫高窟第窟的墙壁上,就画着释迦牟尼佛手持菩提树的树枝制作而成的清洁口腔工具盘坐的画像。印度人极为重视牙齿清洁。在他们看来,口腔是通往身体的门户,务必保持干净。
唐朝25位皇帝有23位崇敬佛教,刷牙的习惯随佛教传入了中国。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中,就有唐皇室给僧人们赠送的“揩齿巾”。唐朝僧人百丈怀海禅师制订了一部《百丈清规》,为中土大唐的僧人列举了18样随身法器,齿木就是其中之一,就是想让信众们像印度僧人那样刷牙。
“口齿乌髭”的牙粉配方在使用牙刷之前,古人除了漱口,后来想到了揩齿法,也就是用手指蘸盐或其他几味药品来清洁牙齿。
有关揩齿的最初记载,首见于南北朝梁代刘峻撰写的《类苑》一书,收录了一首《西岳华山峰碑载治口齿乌髭歌》,记载了揩齿的“仙方”:“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烃,研煞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或许是以手揩齿不那么卫生,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升级版”的刷牙法——咀嚼植物的嫩枝,在使口腔气息清新的同时,嫩枝顶端分出许多纤维,可以清洁牙齿和牙龈。嚼齿木是印度普遍的风俗习惯,早在公元7世纪,就出现关于齿木的记载,“五天法俗,嚼齿木自是恒事”,传入中国后,这一习惯进化为“嚼杨木”,一直到明末清初都还有所保留。
《华严经》言“嚼杨枝具十德”,概括出咀嚼杨枝的十大好处:一消宿食,二除痰病,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原标题:古人的牙齿保健:刷牙随佛教传入宋代开始制作牙刷)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禅林chanlin
禅宗智慧的传播者
chanlinorg
禅林APP下载
苹果/安卓
苹果版
安卓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