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你看不见的地方,药师佛看得见!
◇跟师沈宁·沈氏女科实验录◇(11)带下病
中医之称为带下者,一般多有两种含义,即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是指妇科的经、带、胎、产等疾病,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妇科医生为带下医,即是此意,狭义的带下是指健康女子由津液充沛而化生的,从阴道内流出的质清而粘稠的液体,如涕如唾绵绵不断而润泽阴道,此属于生理带下,一般不做病论。如果带下量多,或者颜色黄、赤、黑、青、质粘,或者是有异味,或者是有其他全身状态的,我们称之为带下病,这也就是说明其有病理的情况存在。
《傅青主女科》谓:“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有此句可以看出带下一症多属湿盛,和肝、脾二脏关系密切,但因人的体质不同,所以证候差别也比较大,也就是它的临床间挟症比较多。如临床常见的有寒化、热化、挟痰、挟瘀、挟风等不同情况,应视其表现而分型治之。
具体来讲,带下病多是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故带下病的疾病,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相兼挟证、舌苔、脉象等几个方面辨识其属性。
沈氏女科在带下病论治当中,遵循《沈绍功中医方略论》中所述法要,认为止带先辨虚实:实者多见湿热下注,湿热之生,一则在脾,脾失健运而困,二则膀胱,不渗而留,因此清热利湿为其大法,细分有燥湿和渗湿,燥湿选用苍术、黄柏、薏仁、椿根皮、苦参、茯苓;渗湿选用车前草、萆薢、桑白皮、白鲜皮、猪苓、泽泻、石韦、白花蛇舌草、荆芥炭。虚者脾虚下陷,冲任不固而绵绵如带,所谓“十女九带,十带九虚”,其治健脾举陷,也有两个方法,健脾选用党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薏仁;举陷选用升麻炭、荆芥炭、蝉衣、生黄芪,竹柴胡。
沈宁老师说:“沈氏女科在治带的疾病上,有家传的两首效方,根据舌苔分辨虚实,苔薄者,用地黄汤化裁,药物选用生地、黄精、泽泻、茯苓、蛇床子、仙鹤草、生杜仲、扁豆衣、鹿角霜;苔腻者,用沈氏温胆汤加减,药物选用竹茹、枳壳、茯苓、陈皮、生薏仁、生牡蛎、生龙骨、海蛤壳、莱菔子、海藻、泽兰等。再一个就是要学会运用有效药物,即专病专药,如治疗带下必用三子,使其致力一处,效果肯定会提高很多,这也是沈氏女科的特色之一。”
典型病例:
案一:
徐某某,女,33岁,山东德州人,年3月20号初诊;
主诉:白带发黄量多三月余;
现病史:患者结婚近10年,育有一子,曾做人工流产两次,最近一次是在去年的11月底,术后不久即出现白带量多,质粘,色黄,偶尔有外阴瘙痒,小腹两侧坠胀隐疼,疲倦乏力,劳累后症状加重,月经周期尚可,食欲一般,腰膝酸软,眠差,梦多,舌质红,苔白腻,脉滑尺弱;
诊断:中医带下脾虚湿热下注
??????西医盆腔炎
治则:袪湿解毒,健脾固带;
方药:沈氏温胆汤加减
淡竹茹10克,炒枳壳10克,茯苓丁10克,
广陈皮15克,生薏仁15克,生牡蛎30克,
生龙骨20克,海蛤壳25克,莱菔子15克,
地肤子15克,苍耳子10克,蛇床子15克,
生黄芪15克,生白果6克,生杜仲15克,
白扁豆10克,芡实米15克;
水煎服,日一剂;
外洗方:
野菊花30克,车前草30克,防风10克,
苦参30克,黄柏15克,蛇床子30克,
水煎,待温,外洗;
年3月29日复诊:服上方七剂,白带量多现象大减,唯有小腹仍然时有下坠隐疼,舌脉同前,继以利湿通络之剂,上方加石楠叶15克,苏木10克,水煎服,外洗方继用;
年4月10号三诊:药后平妥,白带已趋正常,小腹疼痛减轻,身体状况较前缓解很多,有精神,干重活或站立时间过久,腰底部仍有酸痛感,舌质红,舌苔根部稍腻,脉缓滑,湿邪渐退,脾运未复,宜加重健脾固肾之力,初诊方加寄生20克,川续断25克,鹿角霜20克,填补肾精及奇经八脉,取药十剂,药尽后用参苓白术丸善后,并停用外洗药,后随防,身体健康,未复发。
大中按:现代医学所称的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一般多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可以发展成为慢性盆腔炎,而慢性盆腔炎呢,病情比较顽固,常常反复难治,它还可以导致月经周期的紊乱,白带的异常增多,腰腹疼痛以及不孕等等。
中医认为产生带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湿浊下注而成带下,导致带下增多的原因有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等等。傅青主女科认为带下病皆是感受湿热湿毒邪气而引起的,临床上有白带、黄带、赤白带、黑带、青带,五色带之说,但多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本案患者病情在手术后不久发生,不排除在人工流产时,对盆腔有一定损害的侵入检查或未遵守无菌原则,导致生殖道粘膜损伤、出血、坏死,而出现生殖道内源性菌群的上行感染,再加上个人未注意卫生管理,以及过度疲劳,而成此患。是方也,以沈氏温胆汤化湿祛痰浊为君,用苍耳子、地肤子、蛇床子三子袪湿止痒止带为臣,又以生牡蛎、生龙骨、海蛤壳、莱菔子、白果、扁豆等固涩止带为佐使,最后取黄芪健脾、杜仲补肾,结合中药薰洗,标本兼治,故尔收效迅捷。
案二:
尚某,女,57岁,济南天桥人,年9月10日初诊。
主诉:白带量多,外阴瘙痒两月余;
现病史:两个月以前有在外游泳史,回家后唯恐传染疾病,自用外洗药物,具体药名不详,后来出现外阴瘙痒,灼热感,白带分泌物增多,气味臭秽,壮如米泔,小腹疼痛,腰痛乏力,夜卧不安,心烦,脸红汗出,梦多,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数;
辅助检查:分泌物化验:霉菌(++),白细胞(+++);
诊断:带下病湿热下注,阴虚火旺,
??????霉菌性阴道炎;
治则:燥湿止带,养阴袪风;
方药:沈氏地黄汤加减
生地黄15克,九黄精10克,肥泽泻20克,
茯苓丁15克,蛇床子10克,仙鹤草15克,
生杜仲15克,扁豆衣15克,鹿角霜15克,
车前草20克,地肤子15克,苍耳子10克,
蛇床子15克,川牛膝15克,口防风10克,
生牡蛎30克,嫩茵陈10克,地骨皮25克,
水煎服,日一剂;
外洗方:车前草50克,浮萍草30克,防风15克,花椒20克,黄柏15克,鹤虱草30克,枯矾10克,水煎,待温外洗,日一次;
年9月19日复诊:药后平安,白带明显减轻,外阴瘙痒,已能忍受,余症同前,湿毒之邪渐轻,继以固肾调冲止带之品,上方祛鹿角霜、防风、苍耳子,加乌贼骨20克,白果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日一剂,外洗方继用;
年10月7日三诊:上方用药至今,症状悉数平复,外阴瘙痒等消失,现无不适,出汗亦轻,要求继续调理巩固疗效,上方加红莲子15克,水煎服,日一剂,七剂,外洗方无需再取;后来随防得知,身体如常,未再复发。
大中按:生理性的白带,为妇女的一种正常阴液,颜色白,透明如蛋清状,由脾之运化,肾之封藏,任、带二脉司约,来滋润阴道,调节女性外阴及阴道菌群环境,如果是感受邪气或肾气不足,脾失健运,任脉失固,带脉失约等等脏腑功能失调则易发生带下病,现在医学检测手段比较容易查明病因,所以如果是带下病反复发作,一定要查明病因,排除是否为滴虫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或一些危险性疾病等等。待明确诊断之后,按照中医思维进行辩论论治,可以采用内服药物调,也可以配合外洗,内外兼顾,临床经验总结发现经中药治愈的患者往往疗效确切而且不易复发。
沈宁老师总结说:“沈氏女科在治疗带下病总的原则是先辨虚实,次分病邪,再视新久,最后分五色,活用增效药,比如白带属脾虚,多用山药、薏仁、扁豆;黄带是化热,多用黄柏、栀子、川军;赤入血分,多用丹皮、茜草、水牛角;黑带为阴虚,酌加生地、女贞子、知母。还有一点就是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加上特效药,比如滴虫性阴道炎,选加苦参、生百部、鹤虱草等;霉菌性阴道炎则选加五倍子、蛇床子、黄柏等,疗效确切。”
本案患者正届绝经期,外阴菌群环境已经下降,卫外保护功能深受影响,再加上夏季在外游泳,从而导致疾病发作,虽经治疗,但收效甚微,综合四诊所见,以沈氏杞菊地黄汤养阴调肾,苍耳子、地肤子、蛇床子三子止带止痒杀虫,防风祛风燥湿,生牡蛎《神农本草经》言其“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诚哉斯言,我在临床亦多喜用此药,因其味咸,气平,微寒无毒,入少阴肾经,以贝母为使,能软积癖;以茶为使,能消结核疽;以柴胡为使,引至胁下而去硬节;同大黄则泻热,焮肿即平;同地黄相伍,则益精,止尿遗;合龙骨则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效宏,且均入于肝、肾二经;配连翘、花粉又可消一切结、聚之肿物。在本案伍以蛇床子、地肤子对于赤白带下,功专效著,甚是合拍。地骨皮,为枸杞之根皮,养阴清热,入血分,王好古言其:"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在本案与蛇床子相配合,一收一散,托邪外散,湿邪尽除,临床痊愈。
参考资料:
1、《沈绍功中医方略论》;
2、《沈绍功全科临证精要》;
3、《傅青主女科》。
写于-8-27
修改于-9-23
周大中一念放下·万般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