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详解之五升麻

升麻的功效主治详解如下:

轻宣。指升麻的药势走向是升提外达,治寒热、热壅,治肺痿,斑疹、口疮。这些病症基本上都是热郁引发的,热郁于肺、灼损阴血发为肺痿;热郁于肌腠血气,发为斑疹;热郁于口舌,发为口疮。

升阳。升麻的升阳作用一则可以通阳明经,故可治疗阳明经头痛、齿痛;一则可以发散火郁,故可治疗眩晕、目赤;一则可以升提元气,故可治疗脱肛、久泄、下痢后重、妇人带下。

安魂定魄,杀精鬼,治中恶、鬼附涕泣,解莨菪毒、野葛毒。在古籍记录中,升麻的解莨菪及野葛毒与治疗中恶、鬼附涕泣并不在同一条下,我有意将两条放在一起是想解释一种情况:古人在认知药物性能的同时,也在为宗教服务。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上古时期的科技、人文、宗教、哲学、艺术等等文明是没有严格分科的,各学科杂糅一起,是分科之前的懵懂态,是人类文明幼稚期的必然。所以古中医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有宗教需求的体现。古人在宗教祭祀时,讲究通神,而通神则要求巫者必须处于眩瞑状态,这时候才能准确的接受和传达神灵的旨意,而要想达到眩瞑状态就必须借助一些药物,如酒、大麻、罂粟、野葛、莨菪等等。

古籍记载麻蕡(即大麻的种子)的“多食令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这实际上就是麻蕡的致幻性。

神职人员的通神状态实际就是药物的毒麻反应,是神经错乱如幻觉、幻视、幻听的表现。在他们看来,一个品行端正的神职人员用药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为“正”,反映的是神灵的意愿;一个品行不端的巫士用药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为“邪”,反映的是魔的意愿,这种人所传达的所谓宗教带有利己性、社会破坏性,以及教主崇拜,即我们所说的邪教。

升麻能杀精鬼,治中恶、鬼附涕泣,有两层含义:一者是指能解莨菪、野葛的毒麻性,这是升麻的医药学意义;一者是指解除邪魔外道的精灵,拨乱反正以恢复正统神灵系统,这是升麻的方术宗教意义。

清热解毒。吐蛊毒,治瘴气、瘟疫,时气毒疠。一个“吐”字体现升麻解毒的途径——当毒气壅结与中焦,气机闭塞时,升麻宣透中焦气机,开郁导邪,即通过涌吐而去除有形邪气。同时升麻还可以直接解除温热毒邪。临证中需要注意:解毒时用量要大,升阳时用量要少。

补脾胃,发浮汗。一般而言,补脾胃是通过健脾和胃来实现的,偶有滋养脾胃之阴的。升麻之所以补脾胃是因为它的升阳,升阳所以防止脾胃郁结,脾胃不郁结所以运化无碍,此即谓补脾胃。何谓浮汗?机体在营卫不和的情况下,汗欲出而不出,浮于浅表,汗之所以不出,阳明郁也,升麻宣发阳明经气,汗液再无阻遏,此即谓发浮汗。

行瘀血。太阳经鼽衄(又流鼻涕又流鼻血)、咳脓血,血淋、下血、崩中。上面所有的血证之症状都是出血,而升麻的功效被定义为行瘀血,貌似矛盾中其实合理,即:上面所有的出血症状,它们共同的机理都是瘀血引起的,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不去,血脉不宁”,瘀血在,血不归经,故而血出,升麻行瘀血所以止血。升麻专走阳明经,何以治疗太阳经鼽衄?因为鼻部虽是阳明经的分布,但又处太阳经之下,属于太阳、阳明结合交汇处,太阳虽运输阳气,但又需清凉,方可保持阳气温通布散。如若太阳经寒凉不及约束阳热,致本经血气奋涌,下移于阳明经,而发鼽衄,是谓太阳经鼽衄。升麻宣发阳明气血,故可以疏利鼻部血气以泄太阳郁热,所以治疗太阳经鼽衄。

谢观杂论云:此物禀天地清阳之气而生,入脾胃二经,气味俱薄,能引阳气于最下之处,从右上升,又能散最高之邪,发皮肤之闭。

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者,非此不能宣发。注:胃为阳明主,脾乃太阴佑,二者燥湿既济、升降相因、纳运协调。胃阳足,方可纳化正常,今若胃阳不足,虚而合冷食之邪,阳气反遏于脾之太阴,非升麻不能发。

故能引参芪之甘以固卫气之表;引石膏之寒以止阳明之热;引犀角之寒以透血中斑疹;引葱白之辛以散皮肤表邪。

与麻黄对比

其引经宣发之功,与麻黄相似,麻黄只能入肺以解上焦之邪,而升麻专入手足阳明,为中焦宣透之主药。

雷公炮制,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即炼已筑基,大裨体用,上行者有根可据矣。升麻虽能升提阳明经阳气,然其气味毕竟偏燥,有燥伤阴津之虞,用滋养阳明阴津的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即可制其燥,又可助其升提有根基,尽得相须之妙。

郭传法

赞赏

长按







































丹芪偏瘫胶囊零售价格得多少元
白癜风是怎么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cf/2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