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五)
注释:
[1]桔梗白散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2]苇茎汤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此治肺痈之阳剂也。盖咳而有微热,是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之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
[3]桃红四物汤为调经要方之一,是《玉机微义》转引的《医垒元戎》中的一个方子,也称加味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这一方名始于见《医宗金鉴》。该方由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而成,功效为养血活血。
[4]三黄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耆二分。黄芩三分。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渇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5]浅田宗伯(~),名惟常,号栗园。出身于汉医世家,博览群书,善取众家之长,临床以《伤寒论》“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为治医警诫。故名书房为勿误药室。
明治维新时代,汉医将废,浅田宗伯积极参与汉医救亡运动,与诸多同仁一道,拼力执掌汉医之舟于西洋洪流,为汉方的振兴奋斗终身。他的医学、诗文、书法均佳,是日本明治时代最后的汉方医学巨匠。
一生著有各种医文著作80部,共余卷,如《勿误药室方函》、《伤寒论识》、《杂病论识》、《橘窗书影》、《古方药议》、《脉法私言》、《皇国名医传》、《先哲医话》等,均是日本汉方的重要财富。
[6]地黄饮子
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石斛(去根),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味子(炒),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菖蒲,远志(去心)。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方中以干地黄为主,用清水微煎为饮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阴阳,故名“地黄饮子”。
[7]虎杖: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
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癓瘕,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
[8]红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干燥藤茎。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四川、浙江等地。气微,味微涩。每年秋冬二季采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祛风杀虫的功效。适用于腹痛,跌打损伤,痛经,风湿关节疼痛等症。
[9]当归六黄汤同名方约有5首,现选《兰室秘藏》卷下自汗门方。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倍。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
本方滋阴清热之力较强,且偏于苦燥。若阴虚而实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其泻火而不伤阴;汗出甚者,可加浮小麦、山萸肉增强止汗作用;若阴虚阳亢,潮热颊赤突出者,加白芍、龟板滋阴潜阳。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本方可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阴虚火旺者。)
[10]一贯煎出《续名医类案》卷十八方。一贯煎是药物名,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成。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
[11]齐秉慧,清代医家(-?年)。字有堂,叙州(今属四川)人。初习儒,后因多病,未获良医,遂自行研治,阅《薛氏医案》,选其中补益方自治而见效,服数百剂竟愈。后师事黄超凡,历三载,归家悬壶。
临证主张严格辨证,于痨瘵、咳血、下痢、痘疹诸症,均有所研究。
所著有《齐氏医案》、《家传医秘》、《痢症汇参》、《痘麻医案》等多种,均有刊本行世。
[12]清燥救肺汤同名方约有2首,现选《医门法律》伤燥门方。
组成:桑叶(去枝梗)三钱,石膏(煅)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
上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功效:轻宣达表,清肺润燥。
适应症:
1.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胸胀(或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少津,尖边俱红者。
2.肺痿,咳吐涎沫,喘逆上气,咽喉干燥,口渴,舌光红,苔干剥,脉虚而数者。
[13]陈无择(1131—1189),名言,以字行,原籍宋青田鹤溪(今景宁县鹤溪镇)人。长期居住温州,行医济世。他精于方脉,医德高尚,医技精良,学术造诣深遽,除从事医学理论研究之外,并多著书立说。因此,不但求医者众,而受业者更是纷至沓来。由于他的名著《三因方》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学术基础,因此,陈无择也就成了永嘉医派的创始人。
[14]黄昏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黃昏(手掌大一枚即合歡木皮)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得一升,分再服。(《范汪》同)
韦宙《集验独行方》
肺痈唾浊,心胸甲错∶取夜合皮一掌大,水三升,煮取一半,分二服。
韦宙唐代官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支郎中、太原节度副使等官职,兼通医术,所撰有《集验独行方》十二卷(大中十二年(年)原书已佚,后代医书,如《图经本草》存有少数佚文.
夜合汤《圣济总录》卷五十。
黄昏(即合欢皮)手掌大一片。取合欢白皮以水ml,煮取ml,分作二服。
肺痈(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肺脓疡),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
[15]俞长荣,中医内科专家。福建永泰人。医承家传,后开业行医。1956年后,历任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福建分会副会长。对《伤寒论》颇有研究。著有《伤寒论汇要分析》,主编有《串雅外编选注》等,撰有《伤寒论精华在于诊治大法》等论文。俞长荣教授创立的久泻验方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必效方剂。
[16]银翘散组成:
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17]桑菊饮《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方。
组成: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
上用水二杯,煮取一杯,一日二次。
[18]玉钥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
焰消45克硼砂15克脑子0.15克白僵蚕7.5克。 上药为末,研匀。用时每次1.5克,吹喉中。
风热喉痹,缠喉风。
[19]普济消毒饮中药的一种,属于清热解毒类,主治大头瘟。
其配方出自《东垣试效方》。但其临床应用要注意随证加减,使用时忌服辛辣、刺激、油腻饮食,阴虚患者慎服。
组成: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20]达原饮槟榔(6g)厚朴(3g)草果仁(15g)知母(3g)芍药(3g)黄芩(3g)甘草(1.5g)
[21]补坎益离丹用治心肾阳虚诸症,尤以心阳不足为适应证。
药物组成: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
郑氏解曰:“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即衰。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一矣。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医法圆通卷一》)。
[22]天王补心丹同名方约有9首,现选《校注妇人良方》卷六方。
组成:人参(去芦)、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各五钱,生地黄四两,当归(酒浸)、五味、天门冬、麦门冬(去心)、柏子仁、酸枣仁(炒)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每服二三十丸,临卧竹叶煎汤送下。
[23]温氏奔豚汤
本方由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组成,是山西省中医学校温碧泉老师遗方,与《金匮》奔豚汤名同方异。
本方由人参四逆汤去干姜,桂附理中汤去白术,桂附八味丸去熟地、丹皮、萸肉,加沉香、砂仁、牛膝而成,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妙方。温热灵动,彻上彻下,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
[24]当归补血汤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造的益气补血方剂,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以5∶1比分组成的(黄芪30克当归6克),具有益气生血功效,多用于治劳倦内伤,气血虚,阳浮于外之虚热证。阴虚发热证忌用。
[25]川芎茶调散组成: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白芷、羌活、甘草(爁)各二两,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薄荷叶(不见火)八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每日二次,食后清茶调下。
本方为治疗风邪外袭所致头痛有效方。方中川芎善治少阳、厥阴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以疏散风邪,止头痛之功。
此方以川芎为主药而制成散剂,用茶清调服,治风邪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头痛有卓著的疗效,故名「川芎茶调散」。
[26]阳和汤
〖方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一两(30g)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麻黄五分(2g)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姜炭五分(2g)生甘草一钱(3g)
〖用法〗以上八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一钱(3g),日二次。临床效果胜过水煎服。〖用法〗水煎服。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27]温氏奔豚汤本方由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组成,是山西省中医学校温碧泉老师遗方,与《金匮》奔豚汤名同方异。
本方由人参四逆汤去干姜,桂附理中汤去白术,桂附八味丸去熟地、丹皮、萸肉,加沉香、砂仁、牛膝而成,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妙方。温热灵动,彻上彻下,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
功能温养先天命门真火,救元阳之衰亡,固元气之厥脱。补火生土,化湿醒脾,补土制水,而消水肿。纳气平喘,安养冲脉;引火归原,制伏奔豚。消五脏寒积,逐六腑冷凝,除骨脉寒痹,破沉寒痼冷,散寒行气治诸痛。
于大队辛热燥药之中,重用一味山药之性润,健脾和胃益肺,补肾强精益阴之品为佐,滋阴配阳,共奏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之效。
原方无剂量,笔者经验:
君药附子,轻症温养lO克,大病阳衰15~30克,危重急症,斩关夺门,破阴救阳~克;山药30克;红参平剂10克,急救暴脱30克,加山萸肉90~克;
炙甘草平剂为附子的两倍,当附子破格重用时,保持60克;肉桂平剂10克,火不归原用小量(3克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丸,药前先吞);沉香、砂仁用小量3~5克。
余药随证酌定。
煎服法:小剂,加冷水毫升,文火煮取毫升,3次分服。大剂,加冷水毫升,文火煮取毫升,日3夜1服。上有假热,热药冷服,偷渡上焦。
[28]枳术汤疗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方。枳实七枚(炙)、、白术三两。右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散。此出姚大夫方。忌桃李、雀肉等物。
[29]茯苓饮主风痰气,吐呕水者方。枳实(炙)一两、茯苓、白术、人叁各二两、生姜四两、橘皮一两半。右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中间任食。忌桃李、雀肉、大醋。
[30]防眩汤精神恍惚,开目则诸物旋转,闭目则略定。世传防眩汤间有特效,录之以为急救之助。
方用党参、半夏各9克,归芍、熟地、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各15克,天麻9克,陈皮3克,轻者4—5剂,可以永久不发。
于早年病此,嘉定秦芍船师曾用之,惟多川芎9克耳。至今二十年无此病,皆芍师之赐也。
编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