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一、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
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
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
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
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
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在
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
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
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
发展基础。
二、
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
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3、制方用药特色
(1)善用丸散: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服用简单,携带方便,功效捷验,缓
急皆宜。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也可用峻猛之品;既可减药物毒烈之
弊,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
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化栽古
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理中丸甘草半调中
丸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
(3)、顾护脾胃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
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
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
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④调理脾胃:丸剂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益胃之品作赋形佐料,或以米饮、
乳汁、人参汤等送服药,以养脾胃。
(4)、喜用药引:使用药瘾,有利于丸散的加减,便于服药,又可引导药物直
达病所,更好的发挥疗效。常用的薄荷汤、温酒、蝉蜕汤、天门冬汤、金银花
汤、紫苏汤、龙脑水、生姜水等。如用温薄荷水化服大青膏,用金银花汤服凉
惊丸,用砂糖水服安神丸,用紫苏汤服白饼子等.
四、刘完素
1、火热论:
(1)六气皆能化火说刘氏认为火热与风、燥、湿、寒四气不但可以相兼为
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病理性的相互转化。即风、燥、湿、寒四气
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燥、湿、寒的原
因之一。①风与火热:风属木,木能生火风又可以助火,而热极又可生风,因
此风和火热可以互相转换,即风能生火助火,热极生风。②湿与火热:湿邪郁
滞,可以化生火热,即“积湿成热”“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液
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湿和热不但可以互生,并且二者可相兼为病。③
燥与火热:燥邪干燥,易伤津液,津枯则火热自生。热盛伤津亦可成燥。燥则液
亏,水乏则热炽,故燥热常兼化。④寒与火热:伤于寒邪,阳气怫郁,不满宣
散,可化生热证。热极生寒。热极生寒并非火热化生寒邪,而是“火极似水”
的假寒现象。
(2)五志化火说五志过极伤及肝心脾肺肾本脏,影响脏腑功能,又扰动阳
气、致气血郁滞,化生火热。火盛又可影响神明。出现神志异常。
(3)阳气怫郁说刘完素认为阳气怫郁是是火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
间环节、六淫及五志太过均可导致阳气怫郁,由于阳气郁结,气机郁滞,而化
火热。
(4)、火热病证治疗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阳热郁证——
开发郁结——石羔、知母、甘草、滑石、葱、豉。夏伤暑热——辛凉解表——
甘草、滑石、葱、豉
五、张元素1、脏腑辨证理论
(1)天人相应论藏象(生理)张氏运用“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应用藏
象,以传统思维方式将五脏的功能,性质,特征,正常脉象等都概括的反应出来。
(2)根据脉象辨病症(病理)急缓大小滑涩甚恶言呕逆内痈吐血多
饮疝流饮微气在胸胁下(为积聚)水痹筋痹(血)痹遗尿挛
(3)虚实寒热辨病性(证候)脉症并举辨别虚实寒热,以确立治疗大法,并为
临证用药提供依据,这是脏腑辨证的核心。
(4)确立治则定方药(治疗)据《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论,总结五脏补泻方
法,结合脏腑本病、标病,以及寒热虚实辨证用药
(5)综合分析判吉凶(预后)可根据诸脏气的运行规律,五脏间的相互影响分
析病变规律判断预后
六、张从正1、祛邪三法
(1)汗法:凡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法,统归为汗法。张氏认为除药物发汗外,他
如“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
也。”
(2)吐法:凡具有涌吐上行祛邪外出作用的治法,统称为吐法。张氏认为,除
口服催吐药物处,他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①药物
催吐:口服瓜蒂散、茶调散、常山散等。②漉涎法:即从鼻中渗入药汁,如三圣
散等。③引涎法:以物探喉催吐。如以鸡羽探吐。④嚏气法:即以散剂或物体
纳病人鼻内畜之,使之喷嚏或出血。⑤追泪法:即以药纳内眦,使邪从泪出。
(3)下法:凡具有下行祛邪作用的治法,统称为下法。不局限于润下通便。除泻
热通便外,他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去皆下法也”。
七、李杲1、补中益气汤:主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
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药:黄芪一钱、人参、炙甘草各五分,升
麻、柴胡、橘皮、当归、白术各三分。
2、李东垣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和升阳散火汤。
3、补中益气汤的创制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是:
(1)脾胃是元气之本,是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分)(3方中用黄芪(重用)、
人参、炙甘草、白术等甘温之品,以健脾益气,元气旺盛,脾阳升发,阴火下潜,
燥热自去;(2)内伤热中证的病理为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分)(24、方中
用升麻、柴胡二药升提脾胃之清阳,阳升而阴降,阴火自去。5、脾胃内伤病因:
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不调6、脾胃内伤病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
八、朱震亨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1).天地日月相应,阳有余阴不足“人
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2).
人之生长壮老,阴气难成易亏(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妄动伤阴(4).收心节
欲茹淡,养阴抑阳摄生养阴:针对阴不足,扶养阴气阴精;抑阳:针对阳有余,
抑制情欲相火,防止相火妄动伤阴,以达到保护阴气的目的。①收心养心人心
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②护阴摄养一是幼年之时不宜过于饱暖;二是青
年晚婚,婚后宜节制房事;三是年老养阴,顺应人体年老阴气渐少、精血俱耗之
生理状况。③顺时避虚脏腑盛衰应之四时盈虚,人须顺时而养,方可体强年寿。
《四虚: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和病患之虚。夏月火土之旺,必独宿
而淡味;冬月火气之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发生升动之本》④节食茹
淡将饮食分为“天赋”和“人为”两大类。推昌天赋饮食,反对人为饮食。主
张节食茹淡。避免性热甘腻厚味,认为以此可以达到养阴抑扬的目的。天赋:天
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人为:人之所为者,
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
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2、、郁证论治(1)郁的概念气血冲和,
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于生于郁。郁者,结聚而不
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
六郁之病见矣(2)病因病机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久病失调致气血怫
郁生气郁、血郁、热郁、痰郁、湿郁、食郁诸病生焉。(3)临床证候:气
郁:胸胁痛,脉沉涩;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
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
脉沉;食郁: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4)治疗方药:治郁
必须调气,郁久化热,治必清火。越鞠丸通治诸郁,而以气郁、火郁为重点。香
附——行气解郁——气郁可加木香、枳壳、槟榔苍术——燥温健脾——湿郁可
加茯苓、泽泻、白术栀子——清热除烦——火郁可加黄芩、黄莲、知母川芎
——行气活血—→血郁可加桃仁、红花、丹皮神曲——消食和胃—→食郁可加
麦芽、山楂、枳实痰郁偏重:瓜蒌、天南星、半夏、白芥子、竹沥;挟寒者:
干姜,茱萸。3.朱震亨临证将火证分为实火、火郁和虚火。
九、薛己1、用药方法与特色:朝夕互补法阳虚朝六君子汤夕加减肾气丸阴
虚朝四物汤加参、术夕加减肾气丸真阴虚朝八味地黄丸夕补中益气汤
气阴两虚朝补中益气汤和十全大补汤夕六味丸或八味丸气血俱虚朝补中
益气汤夕六君子汤加当归急证骤补法八味丸肾元不固虚火上炎发热夜重,
热从脚起,口干舌燥,小便频数,淋漓作痛。火衰寒盛胸腹虚痞,小便不利,脘腹膨
胀,手足逆冷。五更泄泻独参汤气血津液脱失汗出不止失血过多参附汤阳虚
气脱虚阳外越发热头痛,恶寒憎寒,扬手掷足,汗出如水,腰背反张等。阳气虚
脱畏寒头痛,耳聩目蒙,玉茎短缩,冷汗时出,或厥冷身痛,或咬舌啮齿,舌根强
硬。偏虚纯补法重阳无阴证发热昼夜俱重纯补其阴四物汤或六味丸纯阴无
阳证疮疡微肿色黯不痛脉大无力纯补阳气回阳汤阴血不足证发热面赤而
脉大虚弱纯补其血当归补血汤气血两虚证疮疡脓多而清或瘀肉不腐,溃而不
敛,脉大无力双补气血八珍汤2、薛己认为“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
其善长用温补脾胃,补养肾命法治疗疾病。3、薛己“务滋化源”的理论包括补
脾土、补肾命。
十、缪希雍1、治血三要(1).宜行血不宜止血(2).宜补肝不宜伐肝(3).宜降气
而不宜降火2调理脾胃特色1.平调脾胃2.滋养脾阴3.脾肾双补
十一、张介宾1、张介宾的真阴论?张介宾既重视阳气,也未忽视阴精,认为阳
既非有余,阴亦常不足。真阴之象:即人之形体。阴为精,阴成形,因此,观察
真阴之法,是通过“观形质之坏与不坏”,以判断真阴是否损伤。真阴之脏:
即命门。张介宾认为,五脏各有阴精,又统归于肾,命门又是肾的藏精之所。真
阴之用:真阴属水,是命门火的基础,命火养于阴水之中,所以真阴之用实指命
门水火的功用。真阴之病:即命门火衰与水亏之候。真阴之治:由于水亏火衰
皆在命门,因此,真阴不足,既可壮命门之水,也可补阳以生水。2、张介宾的
药物四维是人参、熟地、大黄、附子。3、张介宾的两个辩证纲领?“阳非有余”
的理论依据?重视阳气的名言?重要思维?①二纲、六变。(填空)②阴以阳
为主,阳以阴为根、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人是一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选择)③一生之活者,阳气也、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人体的寿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治之基,无不由此元阳之足与不足。
十二、李中梓1、先後天根本論第一個明確提出了“腎爲先天之本,脾爲後天之
本”的論點。(1).肾为先天之本(2).脾为后天之本(3).脾肾相互为用(4)、
治疗①治先天根本當分水火水不足而火旺:六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火不足
而水勝:八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②治後天根本,當分飲食勞倦治後天飲食
所傷:枳術丸勞倦所傷:補中益氣湯(5)辨证补益脾肾脾肾俱虚:同补,或朝
夕分补肾虚为主:补肾兼脾脾虚为主:补脾兼肾2、重视补气补阳強調陰陽的
互根,以陽爲偏重,故說:“氣血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
陽在滋陰之上。”3、治疗癃闭七法1.清金润肺肺燥不能生水→气化不及州
都2.燥脾健胃脾失健运→精不归肺、肺失通调3.滋肾涤热下焦湿热壅滞,
肾燥而膀胱不利4.淡渗分利水渗大肠,甚者泄泻不止5.疏理气机气滞影响膀
胱气化→不能通调水道6.苦寒清热热邪内蕴三焦→影响膀胱气化7.温补脾
肾脾肾阳虚→气化不利4、善用膏方1.补益脾胃参术膏、白术膏2.补益肺
肾人参固本膏3.补肾益气龟鹿二仙胶4.补益气血琼玉膏、地黄膏5.收敛固
精五味子膏5、李中梓首次明确提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
并认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亦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十三、绮石1、阐发虚劳病因病机(1)病因先天之因:在受气之初,或由父母
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或病后受胎、或妊娠失调、或色欲过度等,此皆先天禀
赋不足,精血不旺,致其所生之子先天虚弱。后天之因:多因酒色、劳倦、七情、
饮食等所伤,发病年龄多在十五、六岁,或三十岁上下。或色欲过度伤肾耗精,
或劳神伤心,或郁怒伤肝而失调和,或忧怒伤肺而失肃清,或思虑伤脾而失健运;
致使先伤气然后耗精,或先耗精而伤气,终则精气皆亏。痘疹及病后失调之因:
多由痘疹施治失当,正虚邪恋;或病后元气尚亏,失于调养;或劳动伤其气;或
纵欲竭其精;每致阳气衰弱、阴血枯耗外感之因:或酒色无度,或心血过耗,或肝
火易动,或阴血素亏,或肺有伏火,复感风邪,易成劳嗽境遇之因:或孽子坠心,或
异乡之悲,或闺妇征人之怨,或富贵而骄佚滋甚,或贫贱窘迫难堪等,致使情志
不达,五志郁而化火,耗伤气血,积渐成劳。即所谓“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其
他病因:另外,还有妄用攻伐,杂药乱投,耗伤正气的医药之因及痨虫传染之因(2)
虚劳病机绮石认为虚劳病机可分为阴虚、阳虚两大类;“或为阳虚、或为阴虚。
阳虚之久者,阴也虚,终是阳虚为本;阴虚之久者,阳也虚,终是阴虚为本”。而
且提出“阴虚之证统于肺”,“阳虚三夺统于脾”。1阴虚阳克,伏火刑金。
2阳虚三夺,中气不守。(3)阐发虚劳证治:倡言理虚三本二统理虚三本:肺
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虚二统:阴虚之证统于肺—
治当清金保肺阳虚三夺统于脾—治当补脾建中(4)虚劳防护1.知节虚劳之人
宜节嗜欲养精,节烦恼养神,节忿怒养肝,节辛勤养力,节思虑养心,节悲哀养肺。
2.知防虚劳或虚弱之人,外邪容易乘机侵袭,因此冬春季节应防风寒;夏季应防暑
热,同时又应防因暑取凉而感寒;长夏防湿;秋季防燥。3.二守坚持长期服药,
合理摄养,以免服发。4.护肺虚劳曾经骨蒸、劳嗽、吐血而治愈者,应注意终身
保肺。
十四、喻昌1、秋燥论校勘《内经》之错“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
气也。湿者,地之气也。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生彼负,两不相谋。春月
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繁茂,秋月天气萧而燥胜,斯草木黄落,故春分以后之湿,
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为湿,是必指夏月之热为寒然后可”《医
门法律秋论》()(2)燥气致病机理与症状病位:肺病机:肺失治节症状:
痿、喘、呕,烦满,筋脉拘急,筋惕而搐;甚则筋缓不收,痿痹不仁,消渴,男子精液
衰少,女子津血枯闭等。(3)治疗原则与方药治疗原则: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
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济胃中津液之衰方药:清燥救肺汤
十五、傅山1、辨治带下病特色(1)病因:行房放纵,或饮酒过度,脾气虚,
肝郁,湿侵,热逼等。(2)病机:带脉不能约束。据带下颜色分为白带、青带、
黄带、黑带、赤带五种,俱是湿证白带属于脾虚湿盛,方用完带汤;青带属肝经
湿热,方用加减逍遥散;黄带乃任脉湿热,方用易黄汤;赤带为火热,方用清肝止
淋汤;黑带为火热之极,方用利火汤。2、应用生化汤经验(1)生化汤功效由
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甘草组成,酒、童便各半煎服;具有温经活血,养
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傅青主女科?血块》谓“生化汤系血块圣药。”(2)
生化汤加减:加参生化汤;安神生化汤;木香生化汤;加参安肺生化汤;参归生
化汤;健脾消食生化汤;参苓生化汤;生化六和汤;五个加味生化汤;五个加减
生化汤十六、叶桂1、试论叶桂论治虚损证经验:(1)甘药培中脾胃分治脾
阳虚:温补为宜,升阳为先胃阴虚:养阴为宜,降胃为要配用陈皮半夏茯苓厚
朴麻仁(2)血肉填下肾阴虚:生地、熟地、麦冬、天冬、枸杞子、首乌、女
贞子、旱莲草等凉润之品肾阳虚:苁蓉、丝子、沙苑、巴戟天、补骨脂、杜仲
等柔剂阳药。少用肉桂、附子等辛热之品(3)中下兼顾脾肾双补补脾:加
丝子、沙苑、苁蓉、熟地等补肾:人参、茯苓、山药、陈皮等或早服八味、六
味,晚服异功散(4)静养节欲急宜静养远房帏,独居静室怡悦开怀(5)饮
食调养食物自适,即胃喜为补饮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元之不
足2、叶桂治疗漏病使用活血化瘀药通络的同时,常配伍辛散、温通、香窜之理
气之品,从而达到行气,散结,止痛的目的。
十七、王清任1、中风先兆(1)神智异常(2)感觉异常(3)肌肉肢体活动
异常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
数。病因病机元气亏损是导致半身不遂的本源治疗用药特色补阳还五汤(黄
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畅通经络,
促进血行;辅以少量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经之品,
共奏补气活血、逐瘀通络功效。2、王清任如何论治瘀血证?(1)、病因病机
①人之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行,致使血停留于血管内而为瘀。②邪气与血所
结而为瘀,包括寒邪、热邪和瘟毒之邪。(2)、临床表现血瘀病症甚多,大约
有50种。除了白眼红赤、牙床变紫等颜色异常、癥瘕痞块、臌胀、痛处不移
等瘀血证外,还有病情特殊的瘀血证。(3)、治疗方法①通窍活血汤主治头面
四肢和周身血管血瘀之症,②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③膈下逐瘀汤
主治肚腹血瘀之症。④少腹逐瘀汤主治妇人少腹积块,痛经崩漏及调经种嗣。⑤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中风。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钱乙,字仲阳《小儿药证真诀》由钱氏门人阎季忠编集而成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素问玄机原病式》《皇帝素问宣明论方》、
张元素字洁古《脏腑标本寒热虚实药式》《医学启源》、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因居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较久,故自称宛丘;
因春秋战国时睢州属于戴国,故又自号戴人。《儒门事亲》。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
朱震亨,字彦修,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外科枢要》《内科摘要》、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缪
氏治学主张一是注重收集药方,取诸家之长。二是师古而不泥古。《先醒斋医
学广笔记》《医学传心》《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景岳全书》,
类经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绮石门生具体有多少无
从考证,仅能从《理虚元鉴?序》中得知有赵宗田一人《理虚元鉴》。
李中梓,字士材,號念莪《补撰药品化议》《医学口诀》《脉诀汇辨》10卷、、
《痘疹全书》。
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寓意草》《医门法律》、傅山,初名鼎臣,字
青竹,后改青主,又字仁仲,号公他,公之它、啬庐、石道人、朱衣道人、丹
崖翁、侨黄、侨松等不下二十余称。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上津老人《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徐大椿,又
名大业,字灵胎,因隐居洄溪,自号洄溪老人,《医学源流论》《难经经释》《神
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慎疾刍言》《兰台轨范》《洄溪医案》《医
贯砭》《徐批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徐评外科正宗》
王清任(~),又名全任,字勋臣,《医林改错》
吴师机,字尚先《理瀹骈文》
唐宗海字容川,治学主张博采众长,不但通读古今典籍,而且还研究传入中国
不久的西医学。首先提出“中西汇通”《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西汇通医
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