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肝胆系病证02黄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某些消化系统肿瘤,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

黄疸的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

病机

基本病机—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

病位—脾、胃、肝、胆。

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如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

病理性质—以实为主,病久则正虚邪恋。

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病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

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

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黄疸病因病机示意图

黄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肝炎接触史、服用对肝有损伤的药物,或酗酒史等。

黄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阳黄与阴黄

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黄疸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阳黄、阴黄。

次辨阳黄湿热之轻重、胆腑郁热及疫毒炽盛。

辨阴黄之病因。辨黄疸病势轻重。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辨阴黄之病因

次辨阳黄湿热之轻重、胆腑郁热及疫毒炽盛

阳黄热重——黄疸鲜明,发热口渴,苔黄腻,脉弦数。

阳黄湿重——黄疸不如热重者鲜明,身热不扬,口黏,苔白腻,脉濡缓。

阳黄胆腑郁热——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

阳黄疫毒炽盛——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身目俱黄,色泽鲜明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

发热口渴,大便燥结  头身困重,胸满脘痞

舌苔黄腻,脉弦数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辨阴黄之病因

寒湿阻遏——黄疸晦暗如烟熏,脘腹闷胀,神疲畏寒,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脾虚湿滞——黄疸色黄不泽,肢软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辨黄疸病势轻重

如黄疸逐渐加深,提示病情加重;

黄疸逐渐变浅,表明病情好转。

黄疸色泽鲜明,神清气爽,为顺证、病轻;

黄疸晦滞,烦躁不安,为逆证、病重。

黄疸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治疗大法——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利小便,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

湿热——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

寒湿——健脾温化。

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

阴黄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黄疸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阳黄--1.热重于湿;2.湿重于热;3.胆腑郁热;4.疫毒炽盛(急黄)

阴黄--5.寒湿阻遏;6.脾虚湿滞;

阳黄

1.热重于湿

证候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壮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审证要点: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壮热口渴,小便短赤,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数。

主要病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滥。

病机分析: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因热为阳邪,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热邪内盛,灼伤津液,故壮热口渴;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赤;湿热蕴结中焦,运化失常,故见饮食减退;胃失和降,浊气上犯,则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热结腑实,则大便秘结;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舌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蒿汤组成: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茵陈蒿汤加减:

本方可酌加连翘、大青叶、虎杖、田基黄、垂盆草、板蓝根等清热解毒;郁金、金钱草、丹参以疏肝利胆化瘀;茯苓、车前子、猪苓、泽泻、滑石等以渗利湿邪,使湿热分消,从二便而去。

2.湿重于热

证候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

审证要点:身目俱黄,身热不杨头重身困,胸脘痞满,苔厚腻微黄,脉濡。

主要病机: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病机分析:湿遏热壅,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故身目俱黄;因湿重于热,湿为阴邪,故身目黄而不如前者鲜明;湿盛于内,热被湿遏,不能外透,故身热不杨;湿邪内阻,清阳不得发越,故头重身困;湿困中焦,浊邪不化,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故见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湿热夹滞,阻于肠道,故见大便溏垢而不爽;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数或濡缓,均为湿重热轻之象。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

3.胆腑郁热

证候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审证要点: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寒热往来,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

主要病机:湿热、砂石或蛔虫郁滞,肝胆失疏,胆汁外溢。

病机分析:肝胆失疏泄,胆腑郁热,或砂石,或蛔虫郁滞胆道,胆汁外溢,下注膀胱见身目俱黄、小便短赤;足少阳胆经行肩背胁下,经脉受阻见右胁胀痛;郁热内灼或邪袭少阳,见壮热或往来寒热;胆腑郁热,胆汁上逆兼恶心呕吐,口苦咽干;腑气不通见腹胀便秘;若胆腑郁阻,肝胆湿热内盛见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

4.疫毒炽盛(急黄)

证候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审证要点: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伴营血分证。

主要病机:湿热疫毒之邪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病机分析:湿热疫毒入侵,火热壅盛,熏灼肝胆,使胆汁泛溢,故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胁痛拒按;热毒内炽,灼津耗液,内陷心肝,则高热烦渴,小便短少;热毒壅结阳明,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胃失和降,则呕吐频作,脘腹满胀;热毒炎上,扰乱神明,则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迫血妄行,则妞血尿血,皮下紫斑;热壅气郁伤及肝肾,水湿留滞则可见腹水;舌苔黄糙,舌边尖红,脉象弦数或洪大,为热毒壅盛之候。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常用药: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升麻)、土茯苓。

阴黄    黄疸消退后 湿热留恋

5.寒湿阻遏

证候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审证要点:身目俱黄,黄色晦暗,脘闷腹胀,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沉缓而迟。

主要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病机分析:寒湿阻滞脾胃,阳气不宣,土壅木郁梦胆汁外溢,因寒湿为阴邪,故身目黄色而晦暗,或如烟熏;寒湿困遏中焦,脾阳不振,运化功能失常,故脘闷腹胀,食欲减退,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寒湿久留,阳气已虚,气血不足,故见神疲畏冷,四肢无力;舌苔白腻质淡,为阳虚湿浊不化之象;脉沉缓而迟,而寒湿留于阴分之象。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术附+干姜炙草肉桂)

常用药:附子、白术、干姜、茵陈、茯苓、泽泻、猪苓。

6.脾虚湿滞

证候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审证要点:黄疸日久,身目晦暗不泽,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濡细。

主要病机: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病机分析:黄疸日久,耗伤阴血,损伤脾阳,脾虚血亏,湿滞残留,故身目发黄,晦暗不泽;脾虚不运,化源不足,气血两亏,见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濡细均为脾虚血亏之征。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茵陈、茯苓。

名医经验:张景岳: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便,火清则溺自清,溺清则黄自退。轻者,宜茵陈饮、大分清饮、栀子柏皮汤之类主之。若闭结热甚,小便不利,腹满者,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之类主之。阴黄者,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但宜调补心脾肾之虚,以培血气,气血复则黄必尽退,如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寿脾煎、温胃饮之类,皆心脾之要药也。伤寒发黄,凡表邪未清,而湿热又盛者,其证必表里兼见,治宜双解,以柴苓汤或茵陈五苓散主之。若但有湿热内实胀闭等证,而外无表邪者,宜茵陈蒿汤主之。胆黄证,皆因伤胆而然,胆既受伤,则脏气之损败可知,使非修辑培补,则必至决裂,故凡遇此等证候,务宜大用甘温,速救元气。

预防调护:

1.精神调摄:由于本病易于迁延、反复甚至恶化,因此,患病后一般思想顾虑较重,多虑善怒,致使病情加重。所以医患结合,讲清道理,使患者从自身疾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不要为某些症状的显没而惶惶不安,忧虑不宁。

2.饮食有节:患病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症明显,所以调节饮食为主要的辅助疗法。

3.起居有常:病后机体功能紊乱,往往容易疲劳,故在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有利整体功能的恢复;急性期后,根据患者体力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练习太极拳、形意拳之类。

4.急黄防护:对于急黄患者,由于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死率高,所以调摄护理更为重要。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吃流质饮食,如恶心呕吐频发,可暂时禁食,给予补液。

形意内功推拿“以指代针、以气为药”,调和气机的升降沉浮,不仅可有效调理颈、肩、腰、腿等外科病症,更擅长调治感冒、咳嗽、肺炎、肠炎胃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帕金森、小儿脑瘫和中风偏瘫等内科疑难杂症。

将颤、震、滚等高端推拿手法运用在具有远红外线及超声波脉冲波能够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玄黄砭石上,达到热敷温补、活血正骨、祛邪扶正的调理疗效。该调理手法简称“玄砭扶正推拿手法”。该手法在任金辉师父指导下由谢贤群加以整理提出,继承了形意内功推拿手法,加强扶正效果。该手法擅长调补先天肾阴肾阳,调理各种痛症、骨关节病、常见内科杂病、阳气虚患者、小儿常见病、中老年常见病。

形意内功推拿·桂林培训和调理基地。

咨询.(可加







































盖百霖在哪些药店出售
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pf/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