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笔记11月13日

前言

对应病证选用合适的药加以配伍称为方剂,方与药的一线之别在于配伍,正如缪仲淳《本草经疏》说的“方者法也,法者所以制物也。”

方剂分类古今主要有三种,按病名分类与按治法、功效分类,由于中医、中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特点,很难做到分类准确,所以采用第三种分类方法,就是不分类。

学古人留下的现成方剂,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从中学习主治病证,二是从中学习配伍方法。

历来学习方剂的办法是从范式性的方入手,范式性的方剂应具有几种要求。一是饱含制方者的学养,扎根于他整个的理论土壤,是他主张的理论的可现实可重复的具体操作。二是选药精良,配伍适宜,与对治的病症相契合。三是可行有效。前两条具备其中之一就可以了,第三条是检验前两条的唯一标准。

方剂出处、组成、剂量、配伍特点、证治要点、现代运用摘录自南京中医药大学李飞教授主编的《方剂学》、成都中医大学陈潮祖教授编写的《中医治法与方剂》,间或剪裁,幸勿以后生放肆为怪,后附按语,即笔记正文,大抵只是管窥瓢饮。

葱豉汤(《肘后备急方》卷2)

组成:葱白连须一虎口(5条)淡豆豉一升(30g)

证治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轻证的常用方剂。临床以微恶风寒,鼻塞,喷嚏为证治要点。

现代运用:现代多用本方治疗感冒,属于外感风寒而证候较轻者。

按:原书备注说服后出汗才有效,要是不出汗,再加葛根、升麻,要是还不出汗,再加麻黄,可见发汗是关键,用药轻重有次第。王孟英《温热经纬》说“盖此方为温热初病开手必用之剂,鞠通不察,舍近而图远,遂为喻氏臆说所惑,以桂枝汤为初感之治,仍不能跳出伤寒圈子矣。”葛根、升麻、麻黄发汗的力气颇大,所以王孟英说的只是葱、豉两味。外感热病不用桂枝汤,北宋韩衹和《伤寒微旨论》早已说过,喻嘉言想为桂枝汤张本,吴鞠通这样说来表示自己学有渊源,前者为情所困,后者弄巧成拙。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二两(6g)炙甘草一两(3g)

证治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现代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喘、水肿、痹证、鼻炎、风疹等辨证属于风寒表实者。

按:恶寒、发热是寒邪郁表,喘是郁肺,麻黄兼顾两者,用量最多,无汗是可以用麻黄的明证,桂枝助麻黄解表,杏仁助麻黄宣肺,各等份,甘草居中调护,好比萧何治理关中,玩味麻黄汤可见古人用药的法度森严。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炙甘草二两(6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三枚)

证治要点:本方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

现代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发热、产后及病后的发热、汗出异常(盗汗、自汗、黄汗)、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心律失常、妊娠呕吐、遗精、过敏性鼻炎、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辨证属于表虚证的多种疾病。

按:桂枝汤、麻黄汤二方所主治的病证,发热是共有的,恶风、恶寒只是怕冷的轻重和条件不同,只有汗出可以视为泾渭,《伤寒补亡论》就是这样主张。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白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pf/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