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知识羚羊角粉犀牛角

广东嘉应医学院学生

郭家盛原创整理

部份资料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留言删除

羚羊角粉

羚羊角粉,是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tataricaLinnaeus的角,化学成份是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

性味归经

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苦,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

入肝、心经。

①《本草蒙筌):走肝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经。

功效与作用

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热痉厥,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还可以用于肺热咳喘,能清肺热止咳。

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羚羊角性寒,清热力强,善入肝,有良好的清肝热,息肝风作用。所以宜于热极生风,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如用治温热病热邪炽盛,热极动风之高热神昏、惊厥抽搐者,常与钩藤、菊花、白芍等配伍,即羚角钩藤汤。用治癫痫、惊悸,可与钩藤、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同用。

、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亦有显著的平肝阳作用,可与石决明、牡蛎、天麻等平肝潜阳药物同用,共奏平肝阳,止眩晕之效。

3、用于肝火上炎,目赤头痛。本品善于清泻肝火,故宜治肝火上炎之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常与龙胆草、决明子、黄芩等配伍,如羚羊角散。

4、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本品入心、肝二经,气血两清,有清热泻火解毒之效。用治热病神昏,壮热,躁狂,抽搐等症。常与石膏,寒水石等配伍,如紫雪丹;用治热毒发斑,每以本品配入白虎汤中取效。

此外,羚羊角还可以用于肺热咳喘,能清肺热止咳,如羚羊角清肺散近年用羚羊角水解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流感发热,麻疹等其他发热病症,均有效。

服用方法

一日次,每次1-3克。煎煮小时左右,或直接温水送服。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羚羊角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中药材,它具有出色的退烧作用,但是不适合长期服用,不然会让患者留下抽搐和痉挛等后遗症,对人体健康不利。另外羚羊角入药以后并不适合所有人,那么脾虚以及出现慢惊症状的人群禁止服用羚羊角。

犀牛角

犀牛角,即犀角,为犀科动物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苏门答腊犀牛等的角。根据种类的不同,长角的数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两只角,而亚洲只有苏门答拉犀牛有两只角,其余的两个品种都只有一只角。犀牛角从皮肤中长出来,质地很硬,每年可以长7.6厘米。[1]

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国境内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年因人类猎杀灭绝),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别名:犀牛角、低密、乌犀角、香犀角、印度犀、独角犀、爪哇犀、小独角犀、苏门犀、双角犀

①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和河马,身长约3.~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5厘米左右。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分布爪哇。

③苏门犀,又名:双角犀。体形最小,身长约.4~.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性味归经

性味:苦、酸、咸,寒。归经:入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等。由于犀牛属于濒危保护物种,0世纪90年代起临床上以水牛角代替犀角。

犀角用于温热病热盛火炽、壮热不退、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症。犀角性寒,能清心热而定惊,常与黄芩、黄连、山栀、牛黄、冰片、麝香等品制成丸药服用。   犀角、鲜生地都能清热凉血,鲜生地长于养阴生津,犀角则偏于解毒定惊。犀角主要用于清血分实热,与生石膏的清气分实热,也有所不同;但犀角与石膏相同,以治气血两燔,则功效甚好。   犀角是一味清营血、解热毒的药物,配以牛黄或羚羊角,则清心定惊;配鲜生地、赤芍、丹皮,则凉血止血、配大青叶、玄参、升麻等,则凉血化斑;配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心解毒;配生石膏、知母、玄参等,则凉血清热。   犀角用于温热毒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症。犀角又能清血分热,解热毒,故对热毒燔于血分,血热伤络,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衄、发斑等症,均有良好的作用,常与赤芍、丹皮、鲜生地等同用。如属气血两燔所致的高热神昏、发斑等症,本品又可与生石膏、知母等同用。

配伍药方

1、犀角治温热暑疫,痉厥昏狂,谵语发斑,舌色干光,或紫绛,或圆硬,或黑苔;兼治痘瘄毒重,夹带紫斑,暨痘疹后余毒内炽,口糜咽腐,目赤神烦:乌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黄芩各六两,真怀生地(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银花(鲜者捣汁用尤良)各-斤,粪清、连翘各十两,板蓝根九两,香豉八两,元参七两,花粉、紫草各四两。各生晒研细(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黄汁、粪清和捣为丸(切勿加蜜,如难丸可将香豉煮烂),每重三钱。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如无粪清,可加人中黄四两研丸。(《温热经纬》神犀丹)   、犀角治疗热病咽喉赤肿口内生疮不能下食:犀牛角屑50克川升麻50克川大黄(锉碎微炒)50克马牙硝5克黄柏(锉)5克黄芩50克.上药捣筛为散以水四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50克沸放温徐徐含咽.(《太平圣惠方》犀角煎)   3、犀角治太阴温病,神昏谵语者:犀角尖10克(冲磨),元参心15克,莲子心.5克,竹叶卷心10克,连乔心10克,连心麦冬15克。水煎服。(《温病条辨》清宫汤)   4、犀角治小儿丹毒,遍身游走,风热烦躁昏愤:牛蒡子(炒)、荆芥、防风、黄芩各5克,犀角5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贴之,干则另换。(《奇方类编》犀角消毒饮)   5、犀角治伤寒热毒内盛,身发赤斑:犀角(镑)、麻黄(去根节)、石膏各50克,黄连(去须)1.5克,山栀子仁75克。上五味,粗捣筛,每服5克,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犀角汤)   6、犀角治孩子惊痫不知人,迷闷、嚼舌、仰目者:犀角末5克,水二大合,服之。(《广利方》)   7、犀角治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赤痛:犀角屑50克,茵陈克,黄芩50克,栀子仁50克,川升麻50克,川芒硝克。上药,捣筛为散。每服0克,以水一中盏,又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犀角散)   8、犀角治小儿疮疹,不恶寒,但烦躁,小便赤涩,多渴,或赤斑点者:犀角(镑)、甘草(炙)各5克,防风克,黄芩5克。上为粗末。每服抄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奇效良方》犀角散)   9、犀角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50克,生地黄克,芍药克,牡丹皮克。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10、犀角治下痢鲜血:犀角(屑)、干地黄、地榆各克。上三味,捣筛,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温服之。(《古今录验方》)   11、犀角治吐血似鹅鸭肝,昼夜不止:犀角克(镑屑生用),桔梗克(生用)。上二味,捣罗为散。暖酒调下10克。(《圣济总录》生犀散)

用药禁忌

妇人有妊勿服犀角,犀角能消胎气。痘疮气虚无太热者不宜用犀角;伤寒阴证发躁,不宜误用犀角。

赞是一种友谊

分享传递智慧

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pf/7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