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呃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麻黄汤,冠以“太阳病”,所以必然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状。观其条文,头项强痛-表束,发热-表束,身疼腰痛-表束,骨节疼痛-表束,恶风(这里的恶风等同于恶寒)-表证,喘-表束,呃逆-表束,脉浮紧-表束,整体病机为太阳伤寒表证。若无恶风(恶寒),则病机可综合为表束,但只要出现表证病机,那就是表证,表束与表证的区别就在于治疗时需不需要攻(解)表。此处解释几点:1.头痛体痛骨节痛为什么归为表?在张仲景理法中,四肢百骸为表,五脏六腑为里。头、腰、四肢骨节等都属四肢百骸,故其症状归为表。并且喘、胸闷、心悸等属上焦心肺气机郁闭的有时也归属为表束。2.单症不成证,所有单症状分析出的基础病机都是一种可能,只有统摄所有基础病机后的综合病机才是最终的证型。3.表之症状分型。表之症状可分为三个层次:表证、表束、外证。表证,有表症有表邪,治疗上需要攻(解)表,如麻黄汤证。表束,有表症无表邪,治疗上可单独治里或表里同治,不必刻意解表,如苓桂术甘汤证。外证,因里病而表现出表症,治疗上单独治里,如甘草干姜汤证,此证一般会出现汗多、小便多。
太阳伤寒表证的处方为麻黄类方,代表方为麻黄汤。麻黄,辛微苦温;桂枝,辛甘温;杏仁,苦微温;炙甘草,甘平。麻黄桂枝相配,辛温以发散表邪;麻黄杏仁相配,苦以泄在表之水气;桂枝炙甘草相配,甘平补津以防大汗津脱。由麻黄汤发散,则出现以下几种经典运用思路。
麻黄配桂枝。麻黄与桂枝相配,辛温发散之性得到加强,以攻表祛除表邪为要,演化出的代表方有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针对病机:表证。
麻黄配杏仁。麻黄与杏仁相配,辛苦散泄之性得到加强,以发表祛除表之水气为要,演化出的代表方有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苡甘汤。针对病机:表证或表束。
麻黄配升麻(柴胡、葛根)。升麻,辛微甘微寒。柴胡,辛苦。葛根,甘辛凉。麻黄与升麻相配,辛升之性得到加强,以升发气机为要,作此用途时,麻黄用量不宜过大,且多用蜜炙麻黄或者麻黄根,演化出的代表方有麻黄升麻汤。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对此理论发挥最大,留有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等。针对病机:表束。
麻黄配石膏。石膏,甘辛大寒。麻黄与石膏相配,以石膏的寒制约麻黄的辛,而以苦泄表之水气,兼以清表之郁热为要,演化出的代表方有麻杏甘石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大青龙汤。针对病机:表证或表束。
麻黄配附子。附子,辛甘大热。麻黄与附子相配,辛散之性得以加强而又固里阳,攻表而不致里脱,是治疗少阴伤寒证的经典配伍,解决了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难以处方的困难,往往能够挽逆势、救危急,演化出的代表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针对病机:表证。
桂枝配炙甘草。此内容将于桂枝汤中阐述。
麻黄汤证津液观:
正邪交争,里津出表(抗邪外出),体表津液绝对偏盛,欲作汗出。今欲汗不汗,乃成其证,需予辛苦之品调摄(辛以开表,苦以泄津),处麻黄汤,以开腠理、解津郁,汗出则已。(温以助辛,甘以防脱,此皆为达症解,而施用的辅助手段)
(本文保留所有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