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口甜、口酸、口臭等味道
隱藏的健康密碼!!!
口味是每天早晨起來後第一感覺,酸、甜、苦、咸等味道的變化,常是體內某些生理變化的反映。俗話說,鼻聞香臭,舌嘗五味。如果有一天吃什麼東西都味同嚼蠟,那生活也就失去了意義。相反,如果嘴裡經常感覺有異味,比如泛酸、口苦、發甜,也不可大意,因為這常是患有某種疾病的信號。
口味與臟腑
內經講,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是謂五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所以口氣的異常會反應臟腑的病變。中醫認為,這些口腔出現的異常味道,是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
口苦
中醫認為是肝膽有熱、膽氣熏蒸所致。口苦常與膽汁代謝失常有關,多見於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和肝膽腫瘤等。
口甜
中醫認為多是脾胃濕熱、肝脾疾火內蘊所致。多見於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亂。
口咸
中醫認為是腎陰不足,虛火上浮所致。多見於神經官能症、慢性腎炎、慢性咽炎、口腔潰瘍。
口酸
中醫認為是肝膽之熱乘脾所致。口酸多見於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
口臭
中醫認為是胃內飲食停滯、濁氣上逆所致。多見於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齦炎、口腔潰瘍、齲齒、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
口淡
中醫認為是脾胃虛寒、運化無力所致。多見於消化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鋅缺乏症。
口澀
中醫認為肝膽鬱熱傷陰或脾土衰敗的患者,常有口舌乾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
口辣
中醫認為是肺熱或胃火上炎所致。多見於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長期低熱。
口味的癥狀與治療
口苦
臨床觀察口苦多見於肝膽熱證、腸胃熱證等;在現代醫學中則多為急性炎症的表現,而以肝膽疾病為多,這可能是膽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閾升高、苦味閾降低,吃甜的東西也會感到舌頭髮苦,口感苦者常兼有頭痛、眩暈,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癥候,治宜清瀉肝膽鬱熱。
方葯選用: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15克,柴胡、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梔子各10克,生地、黃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口甜
又稱“口甘”,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脾胃實熱、濕熱郁阻、肝脾痰火內蘊的病人口舌可有發甜的感覺,古人稱之為“脾熱口甘”,研究證明,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可致各種酶的分泌異常,唾液中澱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覺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內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覺口舌發甜。
臨床上,分為脾胃熱蒸口甜和脾胃氣虛口甜,前者多因過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內熱或外感邪熱蘊積於脾胃所致。表現為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飢,或唇舌生瘡、大便乾結,舌紅苔燥,脈數有力等。治宜清脾瀉火。
方葯選用:瀉黃散
藿香15克,梔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風2克;或清胃散:黃連、當歸、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後者多由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傷,虛熱內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現為口甜而干、氣短體倦、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時干時軟。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養陰。
方葯選用:益胃湯與四君子湯加減
沙參15克,麥冬、玉竹、白朮、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口咸
多為腎虛所致。口咸以脾虛濕盛,腎虛火旺為多。因中醫認為“咸為腎味”,臨床上常見於腎陰不足,腎火上浮的神經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發作的患者,有時測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見鈉、鉀、鈣、鎂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於弱鹼性反應,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等癥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即“腎陰虛口咸”。
治宜補益腎陰,滋陰降火。
方葯選用在:知柏地黃湯加減
知母、黃柏、山藥、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澤瀉、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口酸
口中自覺有酸味,但並無酸水吐出。中醫認為“肝熱則口酸”、“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虛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見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有人測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較正常人增高,PH偏於酸性反應。多為肝膽之熱乘脾所致。
口感酸者常伴有胸悶脅痛、噁心、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癥狀,治宜瀉肝和胃。
方葯選用:左金丸與六君子湯加減
黃連、吳茱萸、茯苓、白朮各10克,人蔘、甘草各8克,陳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劑,水煎服。-
口臭
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一般有三種情況:
胃火上蒸
舌紅或口舌糜爛生瘡,或牙齦腫痛,口氣熱臭,併兼有口渴喜冷飲,尿黃便干,苔黃等癥狀。治宜清瀉胃火。
方葯選用:三黃瀉心湯
大黃、黃芩各10克,黃連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胃腸食積
口臭如酸腐,或夾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腐穢,舌苔垢膩等傷食癥狀。治宜消食化積。
方葯選用:保和丸或山楂丸
可用中成藥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9克。
齲齒或口腔炎症
平時不注意口腔衛生,患有齲齒或口腔炎症。
方葯選用:
可用黃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口淡
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發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癥狀,口淡多見於久病脾胃虛寒患者,外科大手術後病人食欲不振也會覺得口舌淡而無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現,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為邪尚輕淺的表現,後者則屬邪退正虛之象,其意義與口苦顯然不同。
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證多屬腸胃濕濁或挾寒邪,雖屬實證,但要注意不宜用過苦寒涼性藥物,經臨床測定,嚴重的口淡患者,對甜、酸、苦、咸諸味均不敏感,味覺閾出現普遍升高的現象,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濕阻兩型。
前者除口淡外,
1尚有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等脾虛癥狀,治宜益氣健脾和胃。
方葯選用:
六君子湯加砂仁、焦谷麥芽等。
2
後者可見口淡黏膩,噁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濕阻脾胃癥狀。治宜芳香辟濁,化濕醒脾。
方葯選用:藿朴夏苓湯
藿香、赤苓、杏仁、豬苓、淡豆豉、澤瀉、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口澀
當舌頭味覺細胞苦味閾降低,舌觸覺感受異常時,可出現口澀,肝膽鬱熱傷陰或脾土衰敗的患者,常有口舌乾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嚴重的神經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後,唾液腺分泌減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各種癌症後期多有味覺苦澀,中醫認為是脾腎衰敗,氣血瘀結。-
口辣
口辣是鹹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中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中時有所見,經測定,在室溫18℃—22℃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對鹹味和痛覺都較敏感。-
此外,要想治癒口中異常味覺,除積極用藥治療外,還應注意少食辛辣油膩食物,忌煙酒嗜好,防止房勞過度,保持口腔衛生,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口味的異常還與年齡、性別、情緒、環境、飲食、口腔衛生等諸多因素有關。那些吸煙或過量飲酒、睡眠不足的人也會出現味覺的異常。因此一旦出現口味異常,最好及時去醫院由醫生作出診斷。
——山野一僧,娑婆一經!
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公眾_
恭請藥師茶7年金艾聯繫電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