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收藏国医大师路志正谈清法运用之体会,

前言

清法,乃治疗温热疾病和脏腑内热常用法则之一,系根据《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清”和“治热以寒”,《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治则而来。

汉·张仲景在继承《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创制了一些治疗温热疾病的著名方剂,至今应用不衰,为清法方剂的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清·程钟龄首先明确提出清法为八法之一,指出:“清法,当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对清法的运用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余在50年临证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临床上,属火、热之邪致病者极为常见。故六气之中,火居其二,病机十九条中,论火、热者九,几近二分之一。

金·刘完素提出“六气皆可化火”的论点,将火、热所致的疾病,扩大到50余种,喜用寒凉药,后世因称之为寒凉派。

明清以降,温病学说已趋成熟,叶天士和吴鞠通分别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治疗规律,薛雪对湿热病又有新的创见和发展,为治疗温热和湿热病开创了更为有效的一大法门。

因此,余对清法和温病学等有关医籍,广为涉猎,深入研索,并紧密结合实践,积之既久,亦少有心得,现简述点滴,以作引玉之砖。

清法运用之体会

程钟龄曾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余甚崇之。临床运用清法,多不囿于一法;辨证亦不局限于一脏一腑、卫气营血,同样亦从整体出发,始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清法,当前多喜用清热解毒、苦寒直折,而不辨析,致变证丛生,殊感偾事。不知清法,除掌握常规清实热、清湿热、清虚热、清表热、清里热(五脏六腑之热)之外,尚须注重散而清、润而清、消而清、补而清、辛凉而清、甘凉而清、化痰而清等法,以防当清不清,不当清而清之误。

余近日治一高年孙某,男,74岁,患肺痨、消渴病20余年,生气后卒发偏瘫,外感诱发肺炎咳嗽,高烧持续不退,住院后治以大剂量丹参注射液、青霉素、维脑路通、清开灵、地塞米松等,屡用无效,反致肺痨复发,数次濒危,邀余前往诊治。

观患者舌体强硬,语言欠清,瞳神呆滞,情绪躁急,痰多黏稠,难以咯出,大便数日未行,舌质黯紫,苔黄褐上罩灰黑、干燥少津,脉沉涩而伏,为肺肾阴虚于前,复受外邪蕴而化热,更伤阴津于后,遂成肺经燥热之邪与内蕴痰浊胶结不解之候,治宜清燥救肺、滋肾化痰,以肺为水之上源,肾主五液故也。

前医曾以表里双解、肃肺清热等法,因非治本之图而未凑功。谨处方如下:沙参15g,麦冬9g,百合10g,枇杷叶12g,杏仁10g,百部10g,川贝6g,山药15g,旱莲草12g,枸杞子9g,旋覆花包煎10g,甘草1.5g,药进5剂,而热退神清,诸证渐减,前后调治月余,好转而步行出院。此润而清和化痰而清之验案。处方不解表而邪自散,不行血而瘀自除,不泻下而便自通,一法之中,多法寓焉。

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若饮食不谨,寒温不调,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浊食积,郁久化热,热蒸于内,则夜热烦躁,睡眠不安,腹部胀满,纳谷呆滞,腹痛阵作,大便溏薄,手足心热,而成伤食发热之候。

一刘氏患儿,年2岁,因午后发热,医院用抗菌消炎等治疗,不见进步而来求诊。患儿面色晦黯,山根发青,发热以午后或傍晚为甚,纳谷呆滞,腹部胀满,经常疼痛,精神烦躁,夜卧不安,大便黏滞不爽,舌质黯滞,苔薄黄唇红,脉来沉滑小数。

诊为伤食发热,予以消而清之法。

药用炒使君子肉9g、鸡内金10g、炒(槟)榔片6g、谷麦芽(谷芽、麦芽)各10g,以消食化积;用胡黄连4g、连翘4g、大黄炭3g,以清热导滞;辅以炒白术10g、甘草6g,以培中气、健脾胃,防清消太过。药进6剂,而诸证向愈,发热除,食欲增,精神充,患家惊喜。余常曰:“方不在大,有效则灵,轻可去实也。”

清·杨栗山在《寒温条辨》中,创升降散(据余考证,本方是古代《内府仙方》中改名而来),施于不少温热疾病。余少事加减治疗火郁证,效如桴鼓,此即散而清之意。

如杨某,女,41岁,年4月初诊。据述低烧,畏风,流清涕,咳嗽阵作已2月余,久治不愈。现口燥咽干,纳实不馨,咳痰色白或灰暗,晨起为甚,低热37.4~37.8℃之间,胸透示:肺门周围炎,曾肌注青霉素、口服复方新诺明1周及银翘散、银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乏效。舌质黯红,苔白腻,脉细弦小数。

证属外感失于疏解,表邪郁闭所致。

治以“火郁发之”之意,予辛凉清解之剂投之。药用蝉衣6g,僵蚕6g,桔梗8g,荆芥10g,牛蒡子6g,黄芩9g,山药12g,竹叶9g,水煎服。4日后复诊,自述服第1剂药后汗出,有热气自内向外发出之感,诸证轻减;3剂后热退,全身舒适,咳轻纳增,唯仍流清涕,偶尔畏风,为郁火已透,而营卫未和,以柴胡桂枝汤化裁善后。

尿血,《内经》中称为“溲血”“溺血”,《金匮要略》中始称“尿血”。前贤认为肾与膀胱蓄热或五脏之火下迫是本病之主要原因。其治多以清热泻火、滋阴凉血为主,用于初期实证,颇多效验,但对心脾两虚,肾阴不足者,则非所宜。

一李姓患者,24岁,医师,年1月发现血尿,经住院诊治而愈。同年6月至12月症状日趋加重,尿色如酱油,但无尿痛、灼热等症,医院尿常规检查:白细胞(+++),蛋白(+),其他如24小时尿检、酚红试验、肾静脉造影、肾图、肾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膀胱镜检查:发现左侧输尿管出血,其余均(-)。经用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中药,口服及注射西药止血药,效果不佳,于年8月4日来院求诊。据述稍一活动即见肉眼血尿,其色棕红如酱油,伴有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纳呆神疲,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善太息,面色萎黄,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滑小数。四诊合参。系心脾两虚、肾阴不足、阴虚夹瘀之候。

药用太子参12g,麦冬10g,莲子肉12g,山药15g,熟地炭9g,地骨皮10g,枸杞子12g,旱莲草15g,女贞子9g,小蓟9g,炮姜6g,童便30ml为引冲服。先后以此方为基础,少事加减,治疗半年而愈。年患者来信,言已结婚,非常幸福,致谢云云。

一李氏记者,男,32岁,患心律失常10余年,久治不愈。频发室早与肠癖滞下黏冻大便交作,形成恶性循环。现胸闷心悸,气短不续,夜寐梦多,纳谷尚可,形体瘦弱,肢倦神疲,舌质紫黯有瘀斑、苔黄腻,脉来结涩。证属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大肠积有湿热,浊气上逆,上攻心肺所致。治以健脾益气、清理肠中湿热,方以六君(子汤)加黄连、败酱草、乌梅投之。叠经九诊,早搏消失,追踪观察4月未复发。余如李东垣之清暑益气汤,以治暑热伤气,汗出身重,神疲肢倦,不思饮食等症,均属补而清之范畴。

此外,尚有温而清、寒温并用等圆机活法,不可不知。如口舌生疮,为临床所常见。心经实火,其治较易。而对于阴火内伏、久郁不解之口舌生疮,治愈较难。正如李东垣所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称其土位。”致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甚至长年不愈,则非清心泻火等法所能愈。

因脾为至阴之脏,前人谓:“土厚则火敛,土薄则火浮。”表明脾胃虚弱,阴火上乘,而导致之慢性口疮。其治温中补虚以治本,清敛浮火以治标,方以理中汤加黄连、黄柏、白芍等味,多易收功,温而清也。

《伤寒论》中之痞证,由于脾恶湿喜燥、胃喜润恶燥等生理特性,往往出现脾湿胃热、湿热郁结、阻滞气机、胃脘痞满、升降悖逆之病机,斯时之治,若徒清胃则脾虚更甚,专事温脾则胃热更炽,故仲景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之泻心汤,以达到消痞散满、清热除湿之目的,此寒温并用之法也。

温热病中具有传染性的,前人称为瘟疫或温毒。《内经》中即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描述,清·周扬俊谓:“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温热暑疫全书》)说明疫病具有强烈的毒性和传染性。

为此,在治疗时行或天行感冒、发颐、烂喉痧、麻疹、白喉、暑温等急性热病时,特别要注意解毒药物的选用,根据在气、在营、在血之不同见证,防微杜渐,及早给以清热解毒之剂,阻断其病势,防止传变。

余师愚在《疫疹一得》中,创制清瘟败毒饮,以治疫病气营两燔之重证,自谓其“无不屡试屡验”。就是由白虎、犀角地黄汤与黄连解毒汤合并化裁而来,具有清气、清营、凉血、解毒等综合作用。余医院抢救一大面积钢水灼伤重症患者,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败血症时,即以此方投之,从而转危为安。

临床上运用清法范围甚广,变化更多,首先以辨清虚实,实热证固宜寒凉药,但绝不是一派寒凉药的堆积,而应有法度。

君不见泻黄散中有藿香、防风;清胃散中有升麻;普济消毒饮中有柴胡、薄荷;养阴清肺汤中用薄荷,均值得很好地思考,从中受到启迪。即使同是寒凉药,也有辛寒、甘寒、苦寒、咸寒之异,其功能主治自是有别,因此,须对寒凉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归经下番功夫,便于熟练掌握和运用。

前人谓“外感之火以凉为清,内伤之火以补为清”,确从临床实践中来。对于虚热则不宜苦寒药物,以免虚虚之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指出诸寒之而热者,非火之有余,而是真阴之不足,当壮水之主,滋阴以退热。

苦寒药虽能泄热降火,直折炎上之势,但宜中病即止,不可过用,否则“疗热未已,内寒又生”,甚至引起胃肠出血。且久服易化燥伤阴,以苦能坚能燥,性皆沉降,燥则亡阴,而火愈炽,前人“苦寒化燥”之论,不可忽视。为此,在应用清法时,对年老体弱,脏腑虚衰,胃纳不健,脾虚便溏者,宜禁用。

医景堂学苑,

致力于打造像仲景一样的大医研究疑难病的殿堂!

扫码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安徽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lingz.com/smjg/2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