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水平极高的中医老师聊天,为了求教临床秘诀,拍了不少老师的马屁。
终于,老师在高兴之余,透露了他临床治病的关键心得:
对于十分病了七八分的重病患者,你只能给他治个三四分,剩下的要靠他自己慢慢养;
对于十分病了五分的患者,你要给他治个三分左右,剩下的不用你治,他自己养养就能好;
对于十分病了三分的患者,比如说一般的外感,你就要全部给他治好,一分也不能留着。
经常听各种“经方派”的专家说,仲景之方效若神,即使顽沉苛疾或者疑难杂症,寥寥几剂即能收获奇效,甚至“覆杯而愈”,甚至连自己也有几次靠大青龙、小柴胡两三剂搞定十多年的疑难杂症的经历,怎么现在却说,有的病只能治个三四分?
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有道理: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病要三分治七分养,现提倡的“中医治未病”,不就是这个道理么?
赶紧再问,老师轻描淡写的说,你回去把《伤寒论》和《内外伤辨惑论》里面最常见的药味配伍和药量对比着看看,再想想为什么。
看样子只能到此为止了,只好回去把《伤寒论》和《内外伤辨惑论》里的方子列出来比较一下,的确无论是药味配伍还是药量,差距都很大:
《伤寒论》里,最常用的是桂枝、麻黄、葛根、柴胡、干姜、附子、细辛茯苓、半夏、黄芩、黄连、石膏、大黄之类,很少用黄芪人参等现在的“补药”,几乎每味药的用量都以“两”计,像大青龙汤里麻黄用到六两,大小柴胡汤里的柴胡更是用到半斤;
而《内外伤辨惑论》里最著名的补中益气、升阳益胃、清暑益气,几乎方方不离黄芪人参白术升麻,而且药量大都非常轻,比如补中益气汤后面还特别叮嘱黄芪要“重用”,也不过区区一钱而已,人参甘草之类往往都是“五分”“三分”,这量放到现在,恐怕一般药店都不给抓;
突然想到吴鞠通的名言
再结合看一下仲景与东垣的风格,似乎的确是这么回事: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而六经辨证虽然不独为外感而设,但从《黄帝内经》来看,的确是在描述外感疾病的规律,既然外感是以驱邪为主,自然组方用药都着眼于给邪气以出路:
对于邪气在表的太阳病,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青龙汤类方剂,用发汗的方式鼓邪外出;
对于在内的阳明病,用白虎汤清散体内热邪,甚者用承气汤攻下的方式涤荡邪气外出;
对于表里之间的少阳病,以柴胡汤调和表里的方式,和解邪气使其外出(大剂量柴胡表现为解表,必要时还可以柴胡桂枝汤);
对于邪在里的太阴病和少阴病,理中汤散寒止泻、四逆汤回阳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都是着眼在祛邪,而用人参黄芪补元气的并不多;
即使对千古难题厥阴病,乌梅丸等寒热并用的方剂,也是上清热邪、下温寒邪也是祛邪;
甚至看似和伤寒大相径庭的温病,银翘散、三仁汤、普济消毒饮、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也不过是在以卫气营血的层次,用不同的方式祛温邪或湿邪外出,仍然还是着眼于外感的祛邪外出,以求兵贵神速,去邪务尽;
但反观李东垣的方子,每每用人参、白术、炙甘草等补中,用柴胡、升麻、葛根、木香、羌活等升清阳,用黄柏、泽泻泻阴火,而黄芪既可补中气又可托里气而止下陷,而当归等也是或补中血或和血以通畅中气的作用,明显以培扶正气为导向;
而且,柴胡、升麻、葛根、羌活、木香等用量往往极少,只起到调节脏腑,让清气提升的作用,而不像伤寒一样,用较大的量来解表通络,甚至黄连黄芩等也是以微量来刺激肠胃蠕动来升清阳;
甚至对于湿气内阻的疾病,也往往用青皮、苍术、半夏等燥湿行气,而少用猪苓茯苓,以防止淡渗利湿之性不利于清阳上升,甚至还特地叮嘱“不可多食淡味”,只有真的需要泻阴火的病机,比如淋证、水肿下肢不利、大便秘结时,才会动用茯苓、泽泻、黄柏乃至大黄、玄明粉来泻阴火,还提醒不可多用不可久用,以免伤胃气;
并且,通观《内外伤辨惑论》,李东垣很少用六经辨证的三阳三阴,而多用脾胃中气、心肺肝肾等脏腑辨证的术语,而方剂也明显在调整五脏六腑的关系,恢复正气而立,和伤寒论着眼于祛邪,给邪气以出路的思路完全不同。
再宏观一些,叶天士的胃阴学说,也是将中气以脾阳和胃阴分别立论了而已,立意仍然是调整脏腑关系,恢复正气,没有脱出内伤的范畴。
若综合来看,注重祛邪的外感思维,和注重扶正的内伤思维,其实也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就像金元四大家,河间派注重“邪去正自复”,易水学派注重“正复邪自去”,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殊途同归。
再看病三分而治三分,则三分之病必多以外感为主,用外感祛邪的思维去邪务尽,自然要全部治好;
病五分而治三分,则是既有外感也有内伤,不论是祛邪还是扶正,都不需要完全治好,因为只要辨证准确,组方施药合理,只要治得三分,后面两分自然可以“正自复”或“邪自去”;
而对于病七分甚至八分的患者,则必然内伤正虚为主,不论是否需要祛邪,都需要补正气,而这种病人的正气显然不是一两天就能恢复的,甚至不是光靠用药就能治愈的,需要从生活习惯、起居饮食等方方面面精心调养,所以需要三分治七分养,看似“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才能“而人登寿域”;
但问题是,真正上了临床,还是会有无数的困惑:真实的病人往往都是既有外感又有内伤,该如何把握两种思维的关系,合理运用祛邪和扶正的思路,准确判断病人外感和内伤的病机病位和程度深浅,灵活合理的辨证遣方用药?
而治病之方剂,无论是伤寒的经方还是后世的时方,也都不是单为外感或内伤而设。
以经方而言,桂枝汤解肌发汗而祛邪,也可调和脾胃而扶正;四逆散既可疏阳达郁而祛邪,也可调和肝脾而扶正,具体临床上该怎样把握?
同理,后世的四君子汤,除了熟知的补气之用,也有加栝楼根、细辛、桔梗变惺惺散治小儿外感伤寒时气、壮热咳喘鼻塞的外感用法,还有多少其他经典方剂可以像这样一方运用?
更进一步而言,东垣在论述补中益气汤时,明确提到其汤症会有“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这和经方里的白虎汤证极为相似,真遇到这样一个病情又重又急的病人,该如何防止误辨?补中益气汤后面加减法中提到“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此补中益气汤的“心下痞”又如何与经方中“心下痞”对应的半夏泻心汤等方剂区分?
看来,非得要同时精通外感思维和内伤思维,又在临床上经验丰富的高人来指点了。
为了让广大中医学子切实理解外感思维和内伤思维,并灵活运用两种思维解决临床上的具体问题,中医在线特邀请
开设《高建忠读方与用方——带你贯通外感与内伤思维》系列精品订阅课,通过12个经典经方与时方的详细剖析,彻底贯通中医的外感与内伤思维,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授课教师简介
高建忠
高建忠老师一直以来都在倡导用传统中医思维解读中医、应用中医、发展中医,长期从事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在医院开设了山西省第一个经方门诊;同时高老师也是中医界“易水学派”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其《读〈内外伤辨惑论〉》是金元之后第一本系统解读李东垣学说的著作。高老师临床既擅长使用伤寒六经“霸道法”驱邪的思路,治疗急危重症;又擅长使用脏腑辨证“王道法”补正的思路,治疗慢性杂病,每年门诊量在1.2万人次以上,是山医院门诊量最多的医生之一。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高建忠老师首次开设音频订阅专栏
用一年时间、剖析历代经典方剂
带你贯通外感与内伤思维
掌握王道与霸道之法
建立完整中医思维
提高临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