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词典拼音H2H5速查

温馨提示

今日是大众医学助手陪伴您的第天

截止今日已收录医学笔记共计篇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

今日别忘记阅读收藏哟!

对本平台有要求及需要寻找的文章,请在下方留言!

九月阅读排行榜

中医方剂歌诀总结版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背诵版

黄帝内经句经典原文集锦

中医诊断及用药歌诀

沈氏妇科十二法共享版

妇科用药精髓条珍藏版

民间验方秘方集

中医针灸学穴位歌诀背诵版

中医入门七言诀

中医入门必背知识点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今日文章中词词典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阅读愉快(拼音H)第二篇寒痰

病证名。痰证之一。

①即冷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若由外寒而生者,……二日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无烦热,凝结清冷,宜温中化痰丸、温胃化痰丸。”参见冷痰条。

②指痰病体质,每遇外感寒邪,则发喘咳者,《泰定养生主论》:“寒痰者,因冲冒风凉、不节之气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痰唾……”

③指虚痰。《医学入门》卷五:“聚于肾,多腰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又谓:“寒痰因形寒饮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轻者,五积散、藿香正气散;重者,温中化痰丸、古半硫丸。”参见虚痰条。此外另有肾经寒痰,痰多而稀,内有黑色小点,足厥冷,心恐怖,兼有小便急痛、脉沉等,沈金鳌主张用胡椒理中丸加南星、半夏治疗。(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参见肾经寒痰条。

寒温

①病名。《杂病源流犀烛·春温病源流》:“……病温,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名曰寒温。”症见发热,咽痛,口苦,微恶寒等。治以清解热毒为主,用黄芩汤加桂枝、石膏;或以葱豉汤先治表,再用黄芩汤加味方;甚则可用葳蕤汤加减。参见伏气温病条。

②冷暖。《灵枢·卫气失常》:“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灵枢·师传》:“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寒温条辨摘要》

温病著作。又名《瘟疫条辨摘要》。二卷。清·杨璇、陈良佐原著,吕田集录,刊于年。吕氏推崇真如陈氏所著《二分晰辨》,并赞扬《寒温条辨》一书“使寒温之辨,朗若列眉”(见引言),遂摘其要。首辨温病与伤寒在病源、脉症及有关治疗方面之异同。其次分述多种温热病症及有关杂病证治,兼及妇女、小儿温病等,可供临床参阅。现存初刻本等十余种清刻本及年上海医学书局铅印本等。

寒无犯寒

治疗学术语。指季节用药规律,在寒冷的季节一般不用寒性药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

寒无浮

中药学术语。指一种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寒性药一般是向里向下,所以没有升浮的作用。

寒痫

病证名。感寒即发的痫证。症见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发出尖叫声,口涌痰涎。小儿内伤脾胃,外感风寒,结于胸膈之间,遇风寒即发。治宜温中化痰,用导痰汤。并可灸膻中、内关、涌泉、劳宫。

寒邪

六淫之一。详该条。

寒泄

病证名。指脾胃寒盛所致之腹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冬日重感于寒即泄”之载述。刘宗素谓:“又有寒泄者,大腹满而泄;又有鹜溏者,是寒泄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丹溪心法·泄泻》:“寒泄,寒气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不化者,理中汤;或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汤。”亦可以干姜末3-5克,米饮兑服。参见泄泻、寒泻等条目。

寒泻

病证名。见《证治要诀》卷八。即寒泄。多因寒气内袭,脾胃阳虚所致。《时病论》卷三:“盖寒泻致病之原,良由感受乎寒,寒气内袭于脾,脾胃受寒则阳虚,虚则不司运用,清阳之气,不主上升,后下陷而为便泻。故所下澄沏清冷,俨如鸭粪,腹中绵痛,小便清白,脉来缓怠近迟。”治疗参见寒泄条,张璐主张用理中汤加肉桂、诃子、升麻(见《张氏医通·大小府门》)。

寒暄

古病名。指肺有痰热,每感寒即发咳嗽(即所谓“寒包火”、“寒包热”)的病证。《医学入门·咳嗽》:“又有一种遇寒则咳者,谓之寒暄。乃寒包热也。解表则除,枳梗汤加麻黄、防风、杏仁、陈皮、紫苏、木通、黄芩。”参见寒包热咳嗽,风寒感冒等条。

寒牙痛

病证名。系指齿牙疼痛,时恶风寒,得热痛减的病证。其病因多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所致。治宜疏风散寒,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而加减治疗。参见牙痛条。

寒腰痛

病证名。腰痛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感于寒”而致之腰痛载述。此“寒”可因于外感,亦可因阳虚所致。《证治要诀·诸痛门》:“若寒腰痛,见热则减,见寒则增。”感寒较重者,腰痛、冷如冰,或上引肩背,其脉紧或紧弦。治宜温散寒邪,方用五积散、羌附汤等方,外用摩腰膏,并可配合灸法。因阳虚致寒者,可用金匮肾气丸或青蛾丸加味方。参见腰痛、肾虚腰痛条。

寒夜啼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又称腹痛夜啼、寒啼。症见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腹痛,曲腰而啼。由内脏虚寒所致。治宜温散寒邪,用平胃散加豆蔻、大腹皮。

寒疫

病名。《素问·本病论》:“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民病瘟疫早发,……”提示季令之寒与瘟疫发病的关系。后世所论寒疫则有:

①指疫疠之阴证,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说疫全书》卷二,指出:“寒疫……当天气方温热之时,而凄风苦雨骤至,毛窍正开,为寒气所束,众人同病,乃天实为之,故亦得以疫名也。”每有畏寒发热,咳嗽,气壅痰喘、胸部痞痛,鼻塞声重,涕唾稠粘,咽痛齿痛等证。《温热暑疫全书》:“入于阴,入则其人必先内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清便下重,脐筑湫痛,正与俗称绞肠瘟、软脚瘟之说符也。”宜用羌苏饮、圣散子等方,参见阴毒条。

②指太阳伤寒。《时病论·寒疫》:“观此见证,与冬令伤寒初客太阳无异,因在春令,所以不名伤寒。又因众人之病相同,所以名为寒疫。然其治法,又与伤寒相去不远矣。”亦可以消风百解散治之。参见太阳伤寒、时行寒疫条。

寒因寒用

治疗学术语。反治法之一。指治疗真热假寒的方法。例如外感热病,在里热极盛之时,由于阳盛格阴,可能见到四肢厥冷的寒象,此寒象是假,而热盛是真,故用寒凉药物治疗,称为“寒因寒用”。

寒淫

“六淫”之一,即寒邪。《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

寒饮

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临床多见咳嗽,怔忡,饮食减少,两腿畏寒,甚则卧床不起,治宜祛寒蠲饮为大法,用理饮汤加附子,参见痰饮条。

寒郁

病证名。郁证之一。指寒邪内郁而致病。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寒之所郁,呕吐清水,腰腹痛,(疒颓)疝症瘕,下利清白者是。”宜温寒散郁,用理中汤、五积散等方,或以干姜、肉桂、吴萸、丁香、荜拨、香附、胡椒等药选配应用。参见郁证等条。

寒则留之

针灸治疗原则之一。出《灵枢·经脉》。与“热则疾之”相对。《太素》注:“有寒痹等在分肉间者,留针经久,热气当集,此为补也。”又《灵枢·终始》:“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指对热证可通过留针使其寒,而寒证可通过留针使其热,参见留针条。

寒则气收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性收缩,使阳气不得宣泄的病机。寒在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闭束,出现恶寒、无汗等病。《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又“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寒则收引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邪致病的病机。寒邪侵入人体,易使阳气收敛,牵引作痛。如寒侵肌表,毛窍收引,卫阳闭寒,可致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紧,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寒战

证名。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形寒作颤抖状。体内寒盛多见此证,亦可由热郁所致。在诸热病中,疟疾“先寒后热”之寒,多表现为寒战。参见寒栗,战栗等条。

寒胀

病证名。胀病之一。《灵枢·胀论》指出:“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谓:“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寒胀多见于脾胃虚,脏腑偏寒者(《兰室秘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如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寒胀,腹满濡,时减,吐利厥冷,宜温之。”常可兼有食谷不馨,便涩,心下痞闷,脉迟弱或沉滞。宜温中祛寒,用中满分消汤、朴附汤、木香化滞汤等方加减。参见胀病条。

寒瘴

病名。瘴疟中之一种。即冷瘴。《瘴疟指南》卷上:“瘴疟形状,……以有寒有热者为寒瘴。”参见瘴疟、冷瘴条。

寒者热之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指寒证要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寒证有表寒,里寒之别。治表寒证,宜用辛温解表的汗法,以发散风寒;治里寒证则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温法,以祛寒温里。《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证发狂

病名。狂证多有痰祟,凡寒痰所致发狂,多属此病。见《医钞类编》卷二十。由痰气郁结、怒气不能发泄而发狂证,喜笑怒骂,行动失于常度。治宜祛痰益气,用人参、柴胡、茯神、白术、法半夏、南星、附子、菖蒲,水煎服。参见癫狂、狂条。

寒政

寒气主令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证大举,泽无阳,陷则火发,待时。”

寒滞肝脉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邪凝滞肝脉的病机。肝的经脉络于外阴部,经过小腹,分布两胁,寒邪凝滞于肝脉,可使经脉挛急,症见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并见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治宜温肝散寒。

寒中

病证名。

①类中风之一。由于卒中寒邪而发病。又名中寒。《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治以温里散寒为大法。用姜附汤或附子麻黄汤加减;重证先宜用苏合香丸开其窍闭。

②指邪在脾胃而见里寒之病证。出《灵枢·五邪》。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演变而成。临床以脘腹疼痛,泄泻肠鸣为主证,治宜温中散寒。李杲主张用沉香温胃丸(《内外伤辨惑论》方)治疗。

寒注

病证名。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寒注候》:“人虚为寒邪所伤,又搏于阴,阴气久不泄,从外流内结积。其病之状,心腹痛而呕沫爪青,休作有时,致冬便剧,故名为寒注也。”可兼有腰脊痛,大便下血等症。选用五野丸等方。参见九注条。

韩(矛^心)(mào茂)

明代医家、道士。字天爵,号飞霞道人,又曾易名为白自虚人,人称白飞霞。泸州(今属四川)人。少为诸生,博览群书,善诗文。因屡试不第,乃改习医,先后师从表舅华恒岍、金华王山人、武夷仙翁黄后鹤等为师。云游时,复得峨嵋高人陈斗南教授,数年实践,即有医名。正德(-年)间曾至京师,受武宗召见,并赐号“抱一守正真人”,后返蜀,卒于成都。着有《韩氏医通》二卷(年),强调四诊合参以鉴别病证,提倡“六法兼施章”之医案格式,为后世循用。另着有《杨梅疮论治方》一卷,为我国早期治疗梅毒之专书。佚氏之著作有《方外奇方》、《滇壶简易方》、《韩氏有效方》等。

韩保升

五代时后蜀药学家。蜀(今四川)人。曾任翰林学士。精于医,并深知药性,因而施药辄有效。曾奉蜀主孟昶敕与蜀诸医工,取《新修本草》并《图经》相与校正,稍增注释,撰成《重广英公本草》二十卷,即《蜀本草》。原书已佚,《嘉佑本草》之“蜀本云”和《证类本草》之“唐本余”为该书佚文。韩氏于此书中首次阐释“本草”一词:“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为后世膺服。书中所增内容亦多切实用。

韩光

唐代医生。玉山(今属江西)人。生活于七世纪。擅治疔肿。其法以艾蒿一担烧作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石灰如面浆,以针刺疮中至痛,即点上之面浆,点三遍后,其根自拔。据载,唐贞观(-年)间治三十余人均愈。

韩康

东汉民间医生。字伯休,一名恬休。亦兆霸陵(今陕西长安)人。常采药名山,销售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因而有“韩康卖药,言不二价”之典故。

韩凌霄(-年)

清代医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父奉君,擅长医术。凌霄承家学,复从姻亲杨瑞东习治痘术,从业师杨章服学脉理,于瘟痧二证,尤有体会。早年曾着《瘟疫要编》,年近八旬,恐前书言不尽意,又研习吴又可、刘松峰医论,拾遗补阙,汇成《韩凌霄瘟痧要编》四卷(年)。从学弟子有二十余人。

韩善征

清代医学家。字止轩。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少习儒,后改习医,广搜医籍勤研读之。光绪十九年(年)疟疾流行,诸医投药小柴胡汤无效,韩氏由研读叶香岩疟案,悟得当时医家执正疟之治时感疟,以致无效,或轻病变重,重病至死。经潜心研究实践,纂成《疟疾论》一书(年刊行),为辑述疟疾较为全面之专书。尚撰有《痢疾论》四卷、《阳痿论》二卷、《金匮杂病辨》三卷、《时病撮要》一卷、《醒世琐言》一卷。六书合为《韩氏医书六种》。

《韩氏医通》

综合性医书。二卷。明·韩(矛^心)撰于年。上卷分绪论、六法兼施、脉诀、处方、家庭医案共五章;下卷列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同类勿药计四章。韩氏发展了淳于意的医案程序,具体指出四诊对病证鉴别的重要性,创用了三子养亲汤等常用效方,在临床上对补法的运用尤有心得。书中并记载了半夏曲、霞天膏等制法。现存明刻本、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年后有排印本。

韩奭

明代医家(?-年)。字公茂。祖籍安阳(今属河南),后移居吴县(今属江苏)。名医韩冲之子。承家传,又从学于堂兄韩奕,乃精医术。永乐初任燕府良医正,从成祖征战,升院判、院使。名与戴原礼相埒。后随驾北巡,卒于京。子传,授为御医。

韩医妇

明代女医生。介休(今属山西)人。以医游四方。万历(-年)间曾为孝义县周佑之母治噎食证,先令漱以花椒水,后以六棱之尖端白石纳入口中,令咽其液,复以指摩掐喉咽,咯出肉二片而愈。周刻石以记之。

韩夷

明初医家(?-年)。或作韩彝,字公达。年幼丧母,由兄韩奕扶养成人,因名贻孙,字子翼。吴县(今属江苏)人。父凝为吴中名医。夷从兄奕及从兄奭学习医学,遂精岐黄。洪武(-年)间任府医学正科,后授御医,医院院判。明成祖朱棣嗜食水芹患病,夷诊为虫积腹痛,治用雷丸、大黄、木香等药,辄取效。子有、孙充、从子襄,皆世其业。

韩贻丰

清初针灸医家。字芑斋。浙江慈溪人。为康熙四十二年(年)进士。工诗文,善书法,旁通医学,尤赏识“雷火针”治病,并对之加以改进,名“太乙神针”,所治多效,乃有医名。自述其法传自武林吴山道院紫霞洞天一无名道人。此法名为针,实乃以药物施灸。后又于崆峒山获无名道人传《铜人穴道图》十四幅,遂于康熙五十六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二卷,从而推广了太乙神针之传播。

韩奕

明初医家。字公望,号蒙斋。吴县(今属江苏)人。父凝为吴中名医。承家学,亦以医名显。精本草及饮食烹制,撰《易牙遗意》二卷,后附《酒经》。此书为周履靖刊入《夷门广牍》中。弟韩夷亦有医名。

韩祗和

北宋医家。精研伤寒之学,推崇张仲景学说之精要,能变通于其间,于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治法颇有发明。撰有《伤寒微旨论》两卷(年),辨析《伤寒论》辨证用药理论。原书已佚,今有《永乐大典》辑录本。后世医家多数推崇。

韩宗绍(?-年)

唐末医家。曾任待诏、翰林医官。与康仲殷合作治疗同昌公主疾,因公主久病医治无效而亡,两人同为懿宗杀害,并搜捕他们亲族三百余人。

《汉方简义》

医方著作。王邈达撰。作者将《伤寒论》方基本上按《尚论篇》的篇次,对各方的方义、配伍应用、加减法、药物的作用等分别作简要的阐析。作者根据张仲景“因病立方”的原则,病、方兼释。其释病部分本于《伤寒尚论辨似》,释方部分取法《本经疏证》,书末附汉方补遗三方,-年,本书分别由新医方局、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汉医

日本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称谓。汉医也即汉方医学。我国在一千多年前,与日本就开始了医学交流,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许多中药,并广泛传播了中医知识,中医典籍也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研究汉医的著作也比较丰富,现在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并出版了不少有关汉方医学的杂志。

扞皮开腠理

进针的方法。扞,音旱。《礼·学记》注:“扞,坚不可入之貌。”此指皮肤言。《灵枢·邪客》:“扞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意即医者顺着筋肉的缝隙,以左手撑开皮肤,右手轻缓地进针,使病人减免惊恐感,而又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①指汗液。五液之一。津液代谢的产物。《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②出汗。《素问·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③汗法。《素问·热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详汗法条。

汗出偏沮

病证名。指汗液只在身体的半边排出。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为邪侵经络或营卫俱虚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参见偏枯条。

汗出如油

证名。指汗出如油之状,黏腻不易流动。见《伤寒发微论》。多见于病危虚脱之证。参见绝汗、油汗、黏汗条。

汗法

治疗学术语。又称发汗法。系八法之一。

①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汗法应用原则及立论根据。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因于寒者用辛温发汗,因于热者用辛凉发汗。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中病即止,不可过汗。如发汗太过易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汗法。如果体质虚弱而确需发汗者,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此外,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目的,亦属汗法范畴。张从正《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②小儿推拿方法名。《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再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将病者两耳攀转向前掩两耳门,即以两大指自天庭左右分推两额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两太阳并印堂二十四次,掐后又将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两大指按两太阳,两中指按脑后两风池穴,一齐着力按摇三十六次。令小儿大哭出汗,即当时无汗,随后亦自有汗。或蘸葱姜汤推肺俞穴、一窝风、内劳宫、二人上马等处,皆取汗法也。总之面部通脏腑,无论何证,以取汗诸法为最。但蘸汤推摩后,须用手掌指之,令头面皆干,恐水湿反招风也。即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后须推脾土以收之。是法于风寒外感最宜,若内伤则又宜参酌也。”

汗家

指平素多汗、易出汗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寒,与禹余粮丸。”汗为津液所化,汗家久汗必耗伤阴气,如误用汗法,则犯虚虚之过,使病证加重。

汗空

解剖结构名。空同孔。即汗孔。又称毛孔,玄府。《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汗窍

解剖结构名。即毛孔。其为体表汗液渗出的孔窍,故称。

汗为心液

生理学名词。心主血,血汗同源,故称。《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血汗同为津液所化,大汗淋漓,损伤津液,兼耗心血,可见心悸,怔忡等症。

汗淅疮

病名。因多汗而淹淅皮肤皱折部位引起之湿疮。《外科启玄》卷九:“肥人多汗,多不洗浴,淹淅皮肤,烂成疮者,痛不可忍。”经常沐浴,保持肌肤清洁,可以预防本病之发病。治疗可用真哈粉、滑石粉等份涂撒疮上即可。

汗下并用

治疗学术语。即汗法与下法并用。适用于既有表证,又有里实的表里同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苔黄白,脉浮滑数等,用凉膈散以表里双解。

汗血

病证名。又称血汗。即肌衄。指汗出色淡红如血。《诸病源候论·汗血候》:“肝藏血,心之液为汗,言肝心俱伤于邪,故血从肤腠而出也。”参见肌衄条。

汗证

证名。汗出异常的证候。见《医学正传》。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详见各条。

旱莲灸

药物发泡灸之一。用新鲜旱莲草捣烂敷贴有关穴位,使之发泡的方法。敷贴时间约为3-4小时,以局部起泡为度。适用于疟疾等。

旱苗法

人痘接种法之一。取天花患者痘痂研极细末,置曲颈根管之一端,对准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以其简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粘膜,鼻涕增多,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后多不用。

悍气

浮盛之气。指卫气的性质浮散发越而强峻。《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王冰注:“(悍气)谓浮盛之气也。”

人体部位名。指颈上方、下颌下方的柔软处。《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下结于颔。”

颔骨

下颌骨体的前下部分。

颔颏脱下

病名。系指下颌关节脱臼的病证。见《伤科汇纂》卷五。详见颊车蹉条。

颔厌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布有耳颞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顶支。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齿痛,口眼?斜,瘈疭惊痫等。沿皮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颃颞

人体部位名。咽后壁上的后鼻道。是呼吸气体必经途径,又与鼻分泌物的排泄有关。《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泄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张景岳注:“颃,颈也。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故为气分之所泄。”

毫毛

①即皮毛。人体皮肤上的汗毛。《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

②引伸指人体最浅表部位。《素问·汤液醪醴论》:“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

③眉中的长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

毫针

针具名。《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又《灵枢·九针论》:“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现代毫针多用不锈钢制成,坚韧锋利,方便耐用。亦有用金、银或其他合金制成者。毫针的构造分针尖(针芒)、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为适应临床的需要,其针身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的规格,针身长度有0.5寸(15mm),1寸(25mm),1.5寸(40mm),2寸(50mm),2.5寸(65mm),3寸(75mm),4寸(mm),5寸(mm),6寸(mm)等几种;粗细直径有26号(0.4mm),28号(0.38mm),30号(0.32mm)和32号(0.27mm)等几种;临床以1.5-3.5寸长度和26-30号粗细的毫针为常用。

豪针

即毫针。豪与毫通。《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针……”见毫针条。

㈠(hǎo,音郝)

①美好。《灵枢·本脏》:“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②舒适。《千金要方·养性》:“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

㈡(hào,音耗)喜爱。《素问·刺热》:“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

郝公景

唐代医生。采药于泰山,治病多效。

郝怀质

宋代医生。名医郝允之子。继父业,通医理,尤长脉诊。

郝文法

南北朝医生。渤海(今河北南皮)人。受业于名医崔彧,与赵约等皆以医鸣世。

郝允(?-年)

宋代医家。博陵(今河北定县、蠡县一带)人。精通医术,尤长脉诊。治病多效,行医四十余年,活人甚众。尝将《内经》一书加以注释,名为《素问笺》。太医赵宗古等从其学。子怀质,传其学,亦精脉诊。

号虫

病名。文献记载能发声的一种虫寄生于皮肉间为病者。《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虫形如蟹,为筋肉所化,走于皮中作声如儿啼。”并称可“用雷丸、雄黄等分为末,掺猪肉上,炙肉食之”可以治愈。该论属奇异之证,未敢确认其有无。

①消耗;匮乏。《素问·汤液醪醴论》:“五脏阳以竭也……孤精于内,气耗于外。”《素问·五常政大论》:“革金且耗,大暑以行。”

②轻用,不加珍惜地随便使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王冰注:“乐色日欲,轻用曰耗。乐色不节则精竭,轻用不止则真散。”

皓华

气功术语。肺神之名。《黄庭内景经·心神章第八》:“肺神皓华字虚成。”

呵欠

证名。又称欠。见《医碥·欠嚏》。详欠条。

喝(hè,音贺)

大呵出声。《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王冰注:“中外俱热,故烦躁、喘、数大呵而出其声也。”《灵枢·五乱》:“乱于肺,则俯仰喘喝。”

喝喝

喘息中的呼呵声。《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禾髎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出页)、长频、长(岁页)。属手阳明大肠经。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和面动、静脉的上唇支。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等,直刺或斜刺0.3-0.5寸。

①配合。《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②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③合并,总合。《素问·六节脏象论》:“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④应当。《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面合色赤。”

⑤闭密,合拢。《素问·诊要经终论》:“地气合。”

⑥全、满。《本草纲目》:“合身糜烂。”

⑦合穴,五俞穴之一。《灵枢·官能》:“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⑧通盒。亦作合子,指盛药的器具。

⑨音葛(gě)。容量单位。即一升的十分之一。

合病

伤寒病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起病即同时出现各经主症。见《伤寒论》。《景岳全书·伤寒典》:“合病者,乃两经三经同病也。如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者,此太阳之证,而更兼不眠,即太阳阳明合病也;若兼呕恶,即太阳少阳合病也,若发热不眠呕恶者,即阳明少阳合病也,若三者俱全,便是三阳合病。”以两经或三经一时并受,见证齐发,无先后之不齐,故谓之合病(《伤寒溯源集·合病并病总论》)。合病多见于三阳经,阴经与阳经亦可见合病。《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如太阳病脉反沉,少阴病反发热,是少阴太阳合病也。”参见并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条。

合刺

刺法名。出《黄帝内经太素》。即合谷刺。见该条。

合阳疽

病名。生于腘窝下合阳穴部位之疽证。出《外科启玄》卷六,多因湿热邪毒蕴结而成。治宜解表托里,清热祛湿。内服可选羌活汤;如脓已成者,则应切开引流,证治可参见痈、疽、溃疡条。

合夜

黄昏向黑夜过渡之时,即暮夜。《素问·金匮真言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丹波元简注:“犹暮夜,言日暮而合于夜也。”

合阴

指营卫在夜半真阴隆盛之时会合。《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马莳注:“合阴者,皆静而卧,真阴胜之候也。”

合阴阳

小儿推拿方法名。详和阴阳条。

合治内腑

针灸取穴原则之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输治外经,合治内脏。”合,指下合穴,即六腑有病取其所属的下合穴进行治疗。如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参见下合穴条。

何本立

清代医家。字务中,江苏清江县人。生平欠详,尝选自《本草纲目》中药物种,编成歌诀,着《务中药性》十八卷,现有刻本行世。

何炳元(-年)

近代医学家。字廉臣,号印岩、越中老朽,浙江绍兴人。世医出身,先习儒,为痒生。后弃儒习医,从师数人,有祖秀山、樊开周、沈云臣、严继春等名医。对不同师承均能融汇贯通,临证每获奇效。又尝深研西医译着,汲其所长。先后行医五十余年,诊务之余,参加社会活动,又勤于著述。尝历任绍兴医学会会长、神州医学会绍兴分会评议长、《绍兴医药学报》副总编辑。着有二十余种医着,其中如《湿温时疫治疗法》、《内经存真》、《全体总论》、《何氏医论》等均具代表性。另又重订一些古代医着如《重订广温热论》、《通俗伤寒论》。是颇有影响之一代名医,人称“绍派伤寒之中坚”。

何大英

明代医家。履贯欠详。尝着《发明证治》,未见传世。《本草纲目》曾参考其书。

《何澹庵医案》

医案著作。清·何游撰。全书收何氏以内科为主的若干病案。其特点是:诊病善于辨证溯因,治法推崇叶天士,处方能随症化裁不泥于古,但记述较为简略,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何汾

清代医家。字丹流,一作丹楼。精于医,尝撰《痧证全书》,未见行世。

何古朴

明代医家。余杭(今属浙江)人,初攻儒学,后隐居而不仕,精于医术。尝着《医学蕴奥》,现日本有刊本。另有《修真正术》、《求嗣秘要》等,未见行世。

何继德

清代医生。字秦方,履贯欠详。医院御医兼东药房值宿供奉官。

何京

清代医家。字惠川,浙江仁和县人。生平欠详,尝着有《文堂集验方》,刊行于世。

何琏(-年)

清代医家。字心逸,号漱万。江苏吴县人。精于医理,生平欠详。尝着《趋庭杂纪》,刊于《吴医汇讲》。

何洛英

明代医家。汝南(今属河南)人。自幼多病,遂留心医药。又以子女曾数亡于痘疹之症,诸医束手。乃悉心攻痘疹一症,并亲自为其小儿调治,经历挫折,终成名医,遐尔闻名,求治者接踵。着有《痘疹发微》传世,后佚。

(拼音H)第三篇何孟春

明代官吏。知医。字子元,号燕泉先生,郴州(今属湖南)人,弘治六年(年)进士。尝任兵部尚书、太仆卿、吏部右侍郎等职。平时留心医药,曾辑有《续群书抄方》一书,未见行世。

何梦瑶

清代医家(-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初习儒,雍正八年()进士,其后尝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因幼时多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晚年辞归故里,并着书自娱。所著《医碥》一书,论述内科杂病,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予人以启发。此外,尚有《本草韵语》、《妇科良方》、《幼科良方》等,为清代具有代表性人物之一。

何荣

清代医家。古虞(今属山西)人。生平欠详。辑有《胎产秘书》四卷,未见行世。

何若愚

元代医家。履贯欠详,长于针灸,尝着《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赋》,未见行世。另有《子午流注针经》三卷,现有刊本行世。明《永乐大典》中尝辑有《流注指微赋》之内容。

何世仁(-年)

清代医家。字符长,号澹安、福泉山人,江苏青浦人。世代为医。世仁初工篆刻书画,后又承家学,医术亦高明,愈人无数,又擅长望诊,治伤寒有殊效。尝着《治病要言》、《何氏秘本伤寒辨类》及《簳山草堂医案》等。

何廷俊

清代医生。字杰臣,履贯欠详。医院八品吏目,兼上药房值宿司药官。

何五征

清代医生。字伯鸿,江苏青浦县人。其父何昌龄为当代名医,五征亦以医名。

何炫

清代医家。字令昭,号自宗,一作嗣宗。江苏奉贤县人。世医出身,常能起沉疴,未尝以医谋利。着有《何氏伤寒纂要》、《何氏虚劳心传》,现有刻本行世。尚有《伤寒本义》、《保产全书》,则未见传世。

何镇

清代医家。字培元,江苏丹徒人。生平欠详。尝着《本草纲目必读类纂》、《家传集效方》。前者采自《本草纲目》,收药余种,其分类则与《本草纲目》略有不同。此外,尚有《何氏济生方》,现有刊本行世。

①五治法之一。即和法。详该条。

②顺应。《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③和合。《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④调和。《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

⑤安和,和缓。《素问·五运行大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

和安大夫

宋代医官名。是宋代医官中最高的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其官阶从六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和安郎

宋代医官职称之一。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和法

①治疗学名词。系八法之一,亦称和解法。五治法之一。指通过和解、调和或缓和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用于邪经或邪在半表半里的病证。主要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舒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伤寒明理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即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医学心悟》:“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②推拿手法名。即合法。《保赤推拿法》:“和者,医以两手之指由儿两处经穴合于中间一处也。”

和肝

治疗学术语。即滋阴疏肝。用滋阴与疏肝药相合治疗肝虚气郁的方法。肝肾阴虚,气郁生热不散,横逆犯胃。症见胁肋窜痛,胸脘胀闷,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等。治宜滋阴疏肝,方如一贯煎。

和合四象

气功内丹术术语。此处四象指眼、耳、鼻、舌。《金丹四百字·序》:“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和合四象。”

和缓

“医和”和“医缓”的合称,履贯均欠详。以其医术高明,后人遂将“和缓”作为良医的誉称。

和解

治法之一。

①即和法。详该条。

②指用轻剂进行调治。《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止,而身病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和解少阳

治疗学术语。系和法之一。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方用小柴胡汤。

和髎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头痛,耳鸣,牙关紧闭,颈颌肿痛等。斜刺0.3-0.5寸,避开动脉。艾条灸5-10分钟。

和凝(-年)

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十九岁登进士第。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曾任翰林院学士、中书侍郎平章事、太子太傅等职。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着为《疑狱集》两卷(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疑狱集》包括许多法医知识,在平反冤狱中有一定作用,为宋慈着《洗冤集录》创造了条件。

和胃

治疗学术语。又称和中。是治疗胃气不和的方法。胃气不和则升降功能失常,症见胃脘胀闷,嗳气吞酸,呃逆恶心,厌食,舌淡苔白等。常用药物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枳壳、香橼、佛手等。

和胃理气

治疗学术语。系理气法之一。用治疗气、痰、食、湿、火等病邪阻滞中脘,胃失和降的方法。症见脘腹胀闷,嗳气吞酸,或呕吐酸水,恶心厌食等。常用药物有陈皮、半夏、枳实、苍术、木香、香附、檀香、莱菔子等。方如越鞠丸。

和血熄风

治疗学术语。系熄风法之一。治疗阴血亏虚所致肝风内动的方法。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出现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细等症。常用药物有白芍、生地、鸡子黄、天冬、龟板、鳖甲、牡蛎、钩藤、石决明、天麻等。

和阴阳

小儿推拿方法名。又名合阴阳、合二气。用拇指由小儿腕横纹两端向中间合推。有和气血、消痰延等作用。《小儿按摩经·手诀》:“从两下合之,理气血用之。”

河车

气功内丹术术语。系黄河逆流、三车入顶的合称。指肾间动气(精炁)及其行小周天运转,循督、任二脉升降的现象。《钟吕传道集》:“河车者,起于北方壬水之中。肾藏真气,真气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精炁沿任、督之脉运转的途径称为河车路。始从尾闾沿督脉上升逆行,称为“黄河逆流”,途经夹脊、玉枕至泥丸宫,然后下降鹊桥、重棱、黄庭,纳于丹田。一阳初动而行周天运转,自觉气从督脉上升,称为河车初动;炼精化气时,真气混合,百脉上冲,神气合一,意随气行,称为真河车动,亦称小河车,或谓即小周天;至大药结成,金液还丹,行周天运转一度,称为大河车,或谓即大周天。又有将炼神还虚阶段中神气作大周天运转称为紫河车,紫河车实际不走任督二脉。

河口

经外穴名。《千金要方》:“狂走惊痫,灸河口五十壮。穴在腕后陷中动脉是。此与阳明同也。”《类经图翼》:“按此当是手阳明阳溪之穴。”

河豚中毒

病名。误食河豚鱼出现中毒症状者。河豚鱼古称鯸鲐鱼,俗称廷巴鱼。见《诸病源候论·食鯸鲐鱼中毒候》。证见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继则口唇舌尖及肢体麻木,眼睑下垂,肢体软瘫,严重者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治疗应中西医结合抢救。轻症可服大剂量鲜橄榄、鲜芦根汁等。《本草纲目》卷四载解河豚毒药,有荻芽、芦花、胡麻油、白扁豆、大豆汁、橄榄、五倍子、槐花、黑豆汁、紫苏汁、青黛汁、蓝汁、蜈蚣、羊蹄叶等,可参考。

核骨

①足大趾本节与跖骨结合之关节。《医宗金鉴》:“足大趾本节后侧圆骨努突者,一名核骨。”《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②足外踝骨。《医宗金鉴》:“在外者名外踝,俗名核骨。”

核核

真诚可信之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火形之人……手少阴核核然。”

核桃灸

间隔灸的一种。以核桃壳为垫隔物,上置艾炷施灸。《理瀹骈文》:“凡肩背腰胁手臂腿膝环跳贴骨处疼痛,用沉香、木香、丁香、乳香、麝香、山甲末,裹核桃壳覆患处,正面作圈护住,上用荷叶遮盖以防火落,烧艾一二炷,觉热气入内即散。”

核桃痔

病名。相当于肛漏合并痔疮者。《外科大成》卷二有:“肛外一边,形如核桃,有孔肿痛流脓。”一般以外治法为主,如用挂线疗法或手术切开疗法治疗。同时配合内服药物治疗,如可服用蜡矾丸收口。

核瘟

病名。即鼠疫。以其腋、胯部有结核,肿痛红热,故名。《鼠疫抉微》:“鼠疫又名核瘟,言是症之必见结核也。”详鼠疫条。

荷钱癣

病名。因形如荷花瓣或圆钱而得名。多发生在面、颈、躯干及四肢部位,症见皮损为钱币形红斑,边缘清楚,四周有丘疹、水泡、结痂及鳞屑等。见《本草纲目》卷三十五下巴豆条。即体癣。

涸流

运气术语。水流干涸,形容水运不及之年的物象特征。《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不及……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涸流之纪

运气术语。水运不及的年份,如辛未、辛巳、辛卯、辛酉、辛亥、辛丑之年皆是。《素问·五常政大论》:“涸流之纪,是谓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

颌脉

颌部的经脉。《灵枢·卫气行》:“别者以上玉耳前,合于颌脉,注足阳明。”

颌下痈

病名。系指痈之发于颌下及其两侧的病证。症见颌下及两侧红肿疼痛,连有口底及咽喉,妨碍饮食。本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热,痰毒邪火上冲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仙方活命饮加减,也可外敷如意金黄散。脓成时刺破排脓。

贺岳

明代医生。字汝瞻。海盐(今属浙江)人。因母病,常购岐黄书诵之,且向四方名医求教医术,遂精医。着《医经大旨》、《药性准绳》、《诊脉家宝》、《明医会要》等,多佚。

赫曦

光明炎盛貌。指火运太过。《素问·五常政大论》:“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又:“赫曦之纪,是谓蕃茂。”(张介宾注:“火之太过,是谓赫曦。”)

赫痈

病名。指发生于建里穴处之腹皮痈。出《医宗金鉴》卷六七。即吓痈。详见该条。

鹤顶

经外穴名。

①出《针灸集成》。《外科大成》原名膝顶。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主治下肢瘫痪,鹤膝风,脚气,膝关节炎等。向上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②出《考正穴法》。在头顶,自鼻尖直上入发际3.5寸,与督脉前顶穴同位。主治疔疮。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鹤节

病名。指因病膝关节及腿部变形如鹤节者。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二。即鹤膝风。详该条。

鹤膝风

病名。指病后膝关节肿大变形,股胫变细,形如鹤膝者。亦名鹤游风、游膝风、鹤节、膝眼风、膝疡、鼓槌风等。见《外科心法》卷五。该病多由经络气血亏损,风邪外袭,阴寒凝滞而成。病初多见膝关节疼痛微肿,步履不便,并伴见形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继之膝关节红肿焮热,或色白漫肿,疼痛难忍,日久关节腔内积液肿胀,股胫变细,溃后脓出如浆,或流粘性黄液,愈合缓慢。治疗:初其身热肿痛者,服五积散,可配合白芥子外敷及葱熨,或艾灸,或外敷回阳玉龙膏。日久患部肿痛者,宜温阳祛湿,可用大防风汤、独活寄生汤,痛甚者酌加乳香;溃后用芙蓉叶、菊花叶各15克,拌大米饭捣匀贴敷,或用豆腐渣蒸熟贴敷。本病类似膝关节结核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鹤膝节

病名。见明·万全《片玉心书》。即鹤膝风。详该条。

鹤膝痰

病名。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即鹤膝风。见该条。

黑斑

证名。多指外感热病发斑色黑之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时气病重证可现黑斑,认为是“十死一生”之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选用化斑汤、升麻葛根汤、玄参升麻汤、黑膏、黑奴丸等方。参见斑条。

黑崩

病证名。《脉经》卷九:“黑崩者,形如衃血也。”指崩下大量之血,色黯如败坏凝聚之黑血。治参血崩、崩漏条。

黑肠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膀胱。参黄肠条。

黑疮倒靥

出《类证活人书》。即黑靥。详该条。

黑带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卷上。亦名带下黑候。指妇女经常从阴道流出黑色,甚者如黑豆汁样液体,粘稠或清稀、或有腥臭味;或在赤白带下中杂有黑色的液体。伴面黄消瘦,口渴喜凉饮等症。多因热盛熏蒸,伤及任脉、带脉、肾水亏虚所致。治宜泻火清热,方用利火汤。参见肝经湿热带下,肾虚带下条。

黑疸

病名。五疸之一。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多由女劳疸、酒疸或久疸患者牵延失治发展而成,以肝肾亏虚、瘀浊内阻为其病机特点。《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或兼见心中懊憹,腹胀而浮等症。治宜扶正攻邪,以补肝肾、化瘀浊为大法,可选用硝石矾石散,并配合滋补肝肾、化瘀调中之品。参见黄疸、五疸条。

黑丁

病名。

①出《中藏经》卷三。为五丁之一。病根在肾,发于耳前,色黑坚硬,状如瘢痕,可用紫花草敷于疮上。

②出《证治准绳》卷二,为耳疔之别名。

③出《外科启玄》卷三。肾疔之别名。

④出《外科正宗》卷四。生于耳内一点,疼如锥刺,痛引腮脑……,用蟾酥丸汗之,研蟾酥饼水调滴于耳内立效。灸后溪穴七壮。

黑疔

病名。

①系指牙龈生有黑色疔疮之病证。本病多由阳明火毒或大肠经湿热熏蒸而成。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也可外吹清咽利喉散。参见牙疔条。

②系指耳内生疔的病证。《外科正宗》卷四:“黑疔生于耳窍之内,黑硬腐烂,破流血水,疼及腮颧。”多由火毒上炎致疔生于耳内。治宜解毒泻火,方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黑疔症

病名。系指舌之左右两侧俱黑,全身疲惫的病证。见《喉舌备要》。《喉科方论》:“此症发在喉中,左右舌俱黑色,此是肾经传来不治之症。患此症者,必大寒大热,盖伤色过度,肾绝故也。”治宜滋肾养液,方用左归饮等加减。

黑风

病名。系指黑风内障的病证。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黑风者,初病与绿风相同,但时见黑花,日久瞳变昏黑之色。”参见黑风内障条。

黑风内障

病名。系指头旋额角偏痛,眼睑骨及鼻颊骨时时疼痛,眼内痛涩有黑花往来的病证。又名黑风。本病为五风内障之一,较为少见。本病的病因是肾受风邪,热攻于眼所致。治宜祛风清热益肾。方用补肾磁石丸加减。参见绿风内障条。

黑疳

出《诸病源候论》。五疳之一。详五疳条。

黑骨温

古病名。指发于冬令,临床以里热外寒,腰或胸胁痛为主症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夫疫病者……冬时应寒而暖气折之,则折邪在肾,病曰黑骨温。”症见“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反引饮,腰痛欲折,或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转动,热彭彭,服冷多则洞泻。”治宜清热解肌、温肾祛寒,用苦参石膏汤、知母解肌汤等方。

黑花凝翳内障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即黑水凝翳内障,详见该条。

黑花翳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也即黑水凝翳内障。详见该条。

黑黄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黑黄者,面色或黄或黑,眼目青色,腰脊拘急……”用鬼臼汁方或灸烙法。参见三十六黄条。

黑筋

推拿穴位名。又名肾筋。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小指处。尪羸昏沉,捏之。《小儿按摩经·六筋》:“黑筋:乃重浊纯阴,以应肾与膀胱,主冷气,外通两耳。”适用于小便不利、神昏等症。

黑睛

人体解剖名称。位于眼珠前端正中央,形圆无色透明。因能透见其后黄仁之黑褐色而得名。见《银海精微》。又名黑眼、黑珠、乌睛、青睛等。黑睛边缘紧接白睛,二者病变常相互牵累。黑睛内应于肝,故其病变常与肝胆有关。

黑脉

犹言肾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一说:“黑脉之至也”作“黑,脉之至也。”“黑”指面黑色。)

黑盲

病名。系指类似脑流青盲的病证。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属青盲。参见该条。

黑疱

病名。疔肿渐发由单一而多至数十头者。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即三十六丁。详该条。证治参见疔疮条。

黑仁

人体解剖名称。见《银海精微》。即黑睛。详见该条。

黑如炲(tái,音台)

炲,烟煤色,指灰黑枯槁的颜色。喻肾的真脏色。出《素问·五脏生成篇》。见于久病肾气将绝,胃气衰败。参真脏色条。

黑砂瘤

病名。瘤肿之一种。出《外科正宗》卷二。瘤多生于臂腿等处,大小不等,以手捏起,内有黑如沙之内容,软硬不一。宜用针刺破瘤体,剔去其中黑砂,或以手术摘除。

黑痧

病名。痧证之一。又名满痧。何京《文堂集验方》:“黑痧,俗名满痧。患者立时昏倒,微觉肚疼,面色黑胀,不呼不叫,甚者过两三时即不救。急用荞麦数合,焙燥研碎,去皮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服。重者再一服即愈。服药时,忌吃茶。”

黑舌

病状名。指舌质黑色,为气血败伤之象,古人认为黑舌出现是险症。根据黑舌的嫩滑湿润与粗涩干焦不同,又分若干情况。若中心淡黑湿润而滑者,为里虚已极,宜辛温回阳救逆。若干燥少津,色光亮者,是绛舌之变,为阴虚肾水枯竭,宜甘寒滋阴。若有点有罅,干燥无津,粗涩,是属热极之候,宜大剂清热泻火生津治之,服至黑舌转红。如黑色暗淡,无苔针点刺,非湿非士,似亮不亮,为阳虚气血亏,宜辛甘温补之剂。见《伤寒舌鉴》。

黑水

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黑水者,其根起于肾,其状先从足肤肿。”关于“十水”分类法,明清以后已基本不予采用。参见十水条。

黑水凝翳内障

病名。系指不痛不痒,头旋眼涩,见花黄黑不定,瞳神微大,翳或青白的病证。由某些内眼疾病所致之并发性白内障。又名黑花凝翳内障、黑花翳。治疗一般用金针拨离。参见圆翳内障条。

黑陷

五陷之一。出《幼科全书》。症见痘疮晕脚干枯,中有黑脐。为毒火内盛,营血干枯所致。治宜凉血解毒,泄火清营。用清瘟败毒饮。

黑眼

人体解剖名称。《灵枢·大惑论》:“筋之精为黑睛。”即黑睛。详见该条。

黑眼病

证名。系指黑睛部位的病痛。参见目痛条。

黑夜睛明症

病证名。见《审视瑶函》。也即黑夜精明证。详见该条。

黑夜精明证

病证名。系指黑暗睛明,白昼视物模糊的病证。又名黑夜睛明症、白昼青盲症。《证治准绳·杂病》:“人体天地之阴阳,昼明夜晦理之常也,今晦冥之中倏忽见物,是背于阴阳矣。”本病的病因在《审视瑶函》中描述为:“肾水不足,虚阳僭上故耳。若不滋肾水以溢真阴,则水不升而火不降,神光失序,不能收藏,故黑暗睛明。”治宜滋养肾阴,以制阳光。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针刺选用光明、足三里等穴。

黑靥

病证名。见《奇效良方》。又名倒靥、黑疮倒靥、陷伏。痘疮收靥时,外感寒邪,腠理复闭,身痛四肢微厥,痘转青紫或呈黑色者为黑靥。出痘时感受风寒毒气弥盛,心热与外热壅郁,蒸藤不消,毒复入里;或食少腹泄,脏腑阳气亏虚,无阳以应,或秽气冲触,均可形成黑靥。宜审因施治。

黑靥疔

病名。色紫褐如靥之疔肿。出《外科正宗》卷二。此属肾经毒火而成。多生于耳窍、胸腹腰背偏僻软肉之间。证见初起即风黑斑紫疮,毒串皮肤,渐攻肌肉,顽硬如疔,痛彻骨髓。重则手足青紫,惊悸心烦,软陷孔深,目睛透露,治同疔疮。不宜下,须兼滋养肾水。

黑靥子

病名。颜面等处之褐黑色斑点。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五。证见皮肤上呈褐色或淡黑色斑点,形若针头乃至绿豆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以散发于面部为多见,其次亦见于颈或手背等处。治以外治法为主,可用风化石灰30克,花硷15克,共为细末,加水少许调成糊状,以签蘸药点靥子上,数次可蚀去。不影响美观者,可不予治疗。

黑翳如珠

病证名。系指风轮上生翳,黑而圆,大小高低不等,状如蟹睛的病证。见《银海精微》。本病多由肝肾虚热,复感风邪所致。小儿患此,多属实热眼疳。对于虚热挟风者,宜养阴清热祛风,方用通明补肾丸;对于肝经实热者,宜祛风清热泻火,用羚羊角饮子加减。参见蟹睛及疳疾上目条。

黑圆翳

病名。系指眼生黑花,翳色如烟,不能视物的病证。本病之病因,《古今医统》认为:“……肝胆积热,风火上冲”所致。属圆翳内障范围。详见该条。

黑痣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也即面黑子。详见该条。

黑珠

人体解剖名称。见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也即黑睛。详见该条。

黑珠翳

病证名。见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概论》。即蟹睛。详见该条。

黑子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面黑子。详见该条。

同“默”,沉默;无声。《灵枢·五乱》:“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解伏。”

亦作“(骨行)”。足胫。《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风,独伤其阴。”

胻骨

骨名。亦作(骨行)骨。即胫骨。《素问·骨空论》:“胻骨空在辅骨之上端。”《灵枢·本输》:“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或为小腿胫、腓骨之统称。《医宗金鉴》:“胻骨者,俗名臁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胻骨伤

病名。指胫腓骨干骨折者。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胻骨包括胫骨、腓骨。可因跌打、碰撞所伤。临床分为单断、双断或横断、斜断等。症见患肢局都肿胀、疼痛,甚至折骨锋穿皮肉,功能丧失,也可有异常活动及骨声。无移位者,可用小夹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如移位者可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整复,用夹板固定,可配以跟骨持续牵引;如属开放性骨折,可行彻底清创术尽快闭合伤口后复位,然后夹缚固定。用药初服复元活血汤,肿痛减轻后服正骨紫金丹,治疗期间应根据不同骨折情况适时进行功能锻炼。

胻疽青烂

病名。指生于小腿部的一种慢性溃疡。见《本草纲目》卷五十上豕屎条。该卷载:“生于腨胫间,恶水淋漓经年,疮冷败为深疽。好肉虚肿,百药不瘥,或瘥而复发。”据其描述,该病很似臁疮,详见该条。

胻毛

小腿部的汗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少气多则胻毛少。”

㈠(héng,音衡)

①与“竖”、“纵”相对,谓横向、旁行。《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素问·疟论》:“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

②满实胀溢。《灵枢·师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灵枢·论勇》:“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

③指旁突有力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又:“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姚止庵注:“脉道本直,其有不直而横者,乃有积块伏匿于其内,脉虽但言横,而有力可知矣。”吴昆说:“横,横格于指下也。”

④五行中相乘,即反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此肝乘肺也,名曰横。”

⑤指相侮的脉象。《诊家正眼》:“曰横者,火乘水,水乘金也。”

㈡(hèng)专横,凶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风燥横运。”

横刺

针刺角度之一。又称沿皮刺、平刺。指针体和穴位皮肤呈15°角左右刺入的刺法。主要用于肌肉浅薄,下有骨骼处的穴位。透穴时亦常应用。横刺的方向,应视具体穴位或补泻要求而定。

横蛾

病名。系指乳蛾的一种证型。见《疡科选粹》卷三。参见乳蛾条。

横格

横阻之木。喻脉象硬而横突。《素问·大奇论》:“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杨上善注:“胆脉如弦,今如横格之木,即是木之胆气有损。”

横骨

①人体部位名。指耻骨。《释骨》:“(骨曷)(骨亏)直下横两股间者,曰横骨,曰股际骨。”又指舌骨。《灵枢·忧恚无方》:“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下极。必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另说在脐下4.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5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5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下动脉及阴部外动脉。主治少腹胀,小便不利,遗尿,尿闭,阳痿,遗精,疝气,睾丸肿痛,尿失禁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横关翳内障

病名。《秘传眼科龙木论》:“横翳内障一名横关翳内障。”参见横翳内障条。

横广走

病证名。指疔毒入于血分,内攻脏腑的一种危重证候。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即疔疮走黄。见该条。

(拼音H)第四篇横户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阴交。见该条。

横剑翳内障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一。即横翳内障。详见该条。

横解

横满解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横开瞖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也即横翳内障。详见该条。

横梁疝

病名。指自觉小腹有肿物直冲心胸者。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六:“小腹有块直冲心胸,叫号疼痛,止觉筋硬,此名横梁疝……妇女患此最多。”治法:可用补骨脂一斤,黑芝麻二两,拌炒后将芝麻筛去,使补骨脂研细末,以酒为丸,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横络

络脉。《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或指较小的络脉。《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横脉

①指络脉。《素问·刺疟》:“胃疟者……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高世栻注:“横脉,络脉也。经直络横之意。”

②指横纹。《素问·刺腰痛》:“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横门

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中点稍上方。自横门推向板门,止吐;自板门推向横门,止泻。

横三寸间

灸法用语。《千金要方》:“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指三个底径三分的艾炷横行排列,其两端间的距离共一寸。多用于化脓灸。

横舌

经穴别名。见《外台秘要》。即哑门。见该条。

横生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张氏医通》卷十:“儿未生先露手臂,谓之横生。”

横文

①大横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通,灸横文百壮。”《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文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定位相同。

②横纹。参见该条。

横纹

①经外穴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纹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穴定位相同。见大横条。

②推拿穴位名。详大横纹条。

横痃

病名。指梅毒发于腹股沟者。见《外科正宗》卷三。该病由不洁交媾,染毒所致。症见初起肿物如杏核,逐渐长大,坚硬不痛,微热不红如疮口破溃,则难以收敛。古人并将其分为左为鱼口,右为便毒。治疗见杨梅疮条。相当于性病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炎。

横翳

病证名。

①系指横于黑睛外之剑脊翳,属外障范畴。见《证治准绳·杂病》。

②系指横翳内障。见《古今医统》。参见横翳内障条。

横翳内障

病名。系指内障自瞳人中映出于外如剑脊,中高边薄,横格于瞳人中心,色白如银的病证。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横翳、横开翳、横剑翳内障、横关翳内障、剑脊翳。属圆翳内障的范畴。详见该条。

横髃骨

骨名。见《伤科汇纂》。即肩胛骨。详该条。

横指寸

取穴比例寸之一。以手指的横径作为取穴的折量标准。通常以一拇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指中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二、三、四、五指)为3寸(即一夫法)。参见拇指寸及一夫法条。

衡居

指委阳、殷门二穴,当平视时,此二穴在同一横线上。《素问·刺腰痛》:“衡居为二痏出血。”王冰注:“横居二穴,谓委阳殷门,平视相当也。”

衡络之脉

即带脉。带脉横络腰间,故称。《素问·刺腰痛论》:“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张志聪注:“衡,横也。带脉横络于腰间,故曰横络之脉。”

中药炮制方法之一。亦称焙。是用微火加热,使潮湿药物变燥的方法。如菊花、金银花等放在烘房或烘柜内,使药物干燥而不焦黑。

红鼻

病名。即酒齄鼻。多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症见鼻准发红,久则呈紫黑色,鼻头增大,高低不平,状如赘疣。治宜清热、凉血、散结。《冯氏锦囊秘要》卷六主张用“肺风红鼻方……每服三钱,甘草汤下。”详见酒齄鼻。

红点紫舌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下。《赵氏治喉指掌》:“红点紫舌,因心脾二经热极所致。满口红点紫色作烂而痛,或身有赤斑。”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热。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若心火炽盛的症状表现明显,如舌尖红赤更甚者,则应以清泻心火为主,方用导赤散加减。

红汗

病证名。

①即鼻衄。伤寒阳明热盛时的鼻衄,衄后阳明之热随之而解者,称为红汗。《三指禅》卷二:“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泛指一般性鼻衄的病证。治宜审证求因。俗人以血为红汗。

②血汗之别称。《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血汗者,或有病,或无病;汗出而色红染衣,亦谓之红汗。”详血汗条。

红花草疮

病名。因对红花草过敏而引起之疮疡。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又名紫红英疮。多因禀性不耐,或因过食引致胃肠运化失调。湿热内蕴,兼感风热与日光照射,郁结肌肤不去而发。多好发于颜面及手背等阳面,重者可累及颈项、四肢,往往作对称者。疮起时,局部突然焮红肿胀,甚者则有瘀斑、水泡,或破溃糜烂,或坏死等。常伴有疼痛瘙痒,烧灼麻木,绷紧等感觉。治宜清热凉血,消风解毒,内服选用普济消毒饮,外用蒲公英等煎汤进行冷湿敷贴。亦可用三黄洗剂外搽。破溃糜烂者,可涂青黛膏。类似日旋旋旋旋光性皮炎,红花草过敏症。

红尖出血舌

病状名。指全舌红降色,舌尖出血如溅。为热入营血,心包热盛之候。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黄连等清热降火,凉营止血。

红尖干舌

病状名。指舌尖色红而干。为心火上炎之象,宜用导赤散加童便,引热下行。《外感温热论》:“舌尖绛独干,此心火上炎。”

红尖紫刺舌

病状名。指舌尖红而起紫色芒刺。为里热重证恶候。宜用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清热攻下。

红漏

名词。出董炳《避水集验要方》。一指月经,一指月经淋漓不断之证。

红炉点雪

痨瘵(结核病)治疗专书。又名《痰火点雪》。四卷。明·龚居中撰。刊于年。书中以肺肾阴亏,心肝火炽为痨瘵的病因、病理;以滋肾清肺,柔肝降火为主治原则。卷一-二主论痨瘵的各种主证、兼证和治疗;卷三介绍治疗方法与杂症补遗;卷四为痨瘵病的灸法禁忌及保健气功疗法。是我国第一部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痨瘵(结核病)治疗专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亦有较大的影响。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及《医学大成》本。年后有排印本。

红脉

生理学名词。指月经。宋·宋仲甫《女科百问》:“经脉来时,俗呼为红脉。”

红脉不通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五。红脉即月经。故红脉不通即经闭。详该条。

红膜

病证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白睛红膜红伞纸者,此气滞血凝热证。”治宜行气活血清热,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红嫩无津舌

病状名。指全舌鲜红柔嫩如新生而无津液。为阴虚之候,宜甘寒滋阴。若淡红者,为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若津干火盛者,为阴虚火旺,宜滋阴泻火。

红铅

生理学名词。指月经初潮之经血。明·万全《广嗣纪要》:“月事初下,谓之红铅。”

红如柿色舌

病状名。指全舌红艳如柿色,光净无苔。为热极伤阴或阴虚火旺之候,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红痧

病证名。痧证见皮肤红点隐隐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红痧,皮肤隐隐红点,如(疒^咅)疹相似。痧在肌表,感受虽浅,热酒热汤,亦不可犯。外用粹刮。”内服荆芥汤等。参见痧条。

红丝疔

病名。因化脓性感染诱发淋巴管发炎之证候。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又名赤疔、血箭疔、红线疔、金丝疮、血丝疮、红演疔、血丝疔、红丝疮、红丝血箭疔、红演儿、紫疥斑。病因火毒凝聚,或因破伤感染诱发。其证多见于手足,生于手者,红丝入腋;生于足者,有红丝入腹股,均属重症。证见:初起者,局部红肿热痛,继而则见有红丝起于伤肿处,并沿手臂或小腿迅速向心走窜。严重者,全身寒热,头痛乏力,食纳减少。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外治当急取红丝之远端处挑刺截断,使血出,以阻断其向心走窜之势。同时,还可于距挑刺处约寸许之远端再予放血,提高截断其路径之效果。外治法还有用灯心蘸烟油,于红线走行之尽头处烧灸一壮;或可同时审慎应用刺其疔头者。另有用浮萍草嚼烂外敷之方法,也可于红丝尽处刺断,涂搽离宫锭子治疗。相当于急性淋巴管炎。

红餂(tiǎn舔)舌

病状名。指舌体紫红,频伸口外,上舐至鼻尖,下舐至口角左右。为心脾热盛之候,多见于温疫病。宜清热解毒,清心凉血。用解毒汤加生地黄。

红臀

病证名。又名湮尻疮。即尿布皮炎。为新生儿常见的皮肤炎症。小儿臀部因尿布潮湿浸渍过久,湿毒侵入,发于臀部肌肤,可见焮红、粗糙,重则有丘疹、疱疹甚至脓疱形成。初宜清热解毒,用银花甘草汤,外用六一散扑患处。如疮破渗液,用青黛散外敷。如新生儿手足、颐下、颊、肢窝、腿丫内,湿热蕴积湮烂成疮者,用伏龙肝末外敷。

红外线穴位照射法

用红外线照射穴位以治病的方法。其法以白布遮去其他部位,露出穴位部,用红外线发生器进行照射,以病人有舒适的温热感和皮肤出现淡红色为度。可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腱鞘炎,产后缺乳等症。对高热,心血管机能不全、有出血倾向或局部温觉障碍者不可使用。

红痿舌

病状名。指舌本痿软,不能举动,为心气伤损之象。若淡红而痿者,为气血不足;若深红而痿者,为气血热盛;若紫红而痿者,为脏腑热极;若绛红而痿者,为阴亏已极。

红霞映日症

病证名。出《银海精微》。是书载曰:“人之患眼赤涩肿痛年深,有红翳于乌睛上,浓泪如红霞映日者何也?答曰:此乃三焦积热,肝膈风热上攻致然也。治之须用去风散血清凉之药。”如防风、黄芩、藁本、白蒺藜等。详见血翳危睛条。

洪基

明代医家。字九肖。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业儒之余,研究医学,历二十载,求得方剂数以万计。择其丸散之神效方,制药以施人。着《摄生总要》九卷(包括《摄要秘部总要》四卷、《种子秘剖》二卷、《房术奇书》二卷、《种子方剖》一卷)。

洪金鼎

清代医家。字玉文。金川(今浙江)人。纂《医方一盘珠》十卷(年),论述运气、经络、脏腑及外感、内科杂病、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内容。治病因症切脉,因脉立方、因方辨药,投剂无不效。另撰《盘珠集胎产全集》(年刊行)。

洪魁八

明代医生。乐平(今属江西)人。业医,早年得秘授,精太素及八法神针。卒年80余。

洪脉

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

洪师善

明代医生。无锡(今属江苏)人。精医,通大方脉。子禄,工医而能诗。

《洪氏集验方》

验方著作。五卷。宋·洪遵撰。刊于0年。本书汇集作者本人多年试用于临床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或传闻的验方共首。但未分类编次,又无标题。对于病证和治法,缺乏必要的阐述。现存初刻本及多种清刻本。年后有《宋人医书三种》排印本。

洪涛

明代外科医家。弋阳(今属江西)人。少举业,后改学医。医院副使。随军征交趾,值军中大疫,以苍术、黄柏煎汤,军士遍饮,获愈。后改任荣藩良医正。王唇缺,涛为其补之,如天成。王清旨褒赏,赐建“国医坊”,号“补唇先生。”

洪天锡

清代医家。字吉人,号尚友山人。天津人。一说鸳湖(今浙江嘉兴)人。贡生,有文名。因其兄为庸医所误,遂学医,于瘟疫尤有体会,活人甚众。撰《补注温疫论》四卷(年)。又着《素问解》、《灵枢解》,惜未能传世。

洪炜

清代医家。字缉庵、霞城,姚江(今浙江余姚)人。深研虚损证,马施雯、严洁合纂《盘珠集胎产证治》,并将己所著《虚损启微》附于其后。

洪玥

明代医家。歙县(今属安徽)人。幼孤贫,好学多闻,初习儒,后因母多病,弃儒从医,长于外科。着《外科秘要》,已佚。

洪蕴(-4年)

北宋医僧。本姓蓝。潭州长沙(今湖南长沙)人。年十三出家于开福寺,习方技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平兴国中(公元-年)诏购医方,乃录古方数十以献。真宗在蜀邸,蕴以方药谒见。咸平初(公元年),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尤工诊切,言人生死,无不应,汤剂至精,贵戚大臣有疾者,多诏遣诊疗。卒年68岁。

洪瞻陛(?-年)

清代医家。字子升。号雨芗。浙江临海人。道光六年(年)优贡,二十年(年)举顺天乡试,由官学教习补四川双流知县。工诗善书,精医术。着《仲景医论正解》一书,未见传世。

洪兆芳

清代医家。字锦斋。婺源(今属江西)人。仕九品官。精于医,尤善幼科,活人以千计。着《婆心集》一卷,未见刊行。

洪正立

清初医家。字参岐。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以医术知名。行医于河南临汝一带。曾将龚廷贤所纂《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又称《医衡》)六卷,重加编录。

洪肿

证名。水肿之剧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诸病源候论·身面卒洪肿候》:“身面卒洪肿者,亦水病之候,肾脾虚弱所为。”见于风水、皮水、石水等病证,亦可见于脚气、鼓胀、肠覃、石瘕等证,须辨属气属血,随证施治(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参见有关各条。

洪遵

(-4年)南宋医家。字景严。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任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干道六年(0年)撰《洪氏集验方》六卷,于江淮间流传,为医家所接受。另着《泉志》,为现存最早之钱币学著作。

齁(鼻合)(hé呵)

病证名。又名齁xx。指小儿因有痰母而引起气促喘急,喉间若拽据声。多因小儿脾肺脆弱,乳食停滞,或暑湿内侵心肺,化热生风生痰,痰积成母而遇调护失宜,或节令变迁而引发。见于小儿支气管哮喘。体实者,治宜去风降痰;久病体虚者,治宜益气化痰。

指呼吸时鼻子所发出的声音。《医学入门》卷首:“齁,音侯。齁(鼻合),鼻息也。”

齁喘

证名。见《医说》卷四。又称齁(鼻合)。指喘急而喉中痰鸣,鼻息气粗声高。多因过食鱼虾盐咸,内有积痰寒饮,外感寒邪,外寒与内饮搏击,肺气壅阻所致。《金匮翼·齁喘》:“齁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与内饮相搏,宜小青龙汤主之;若肺有积热,热为寒束者,宜越婢汤主之。……丹溪治齁喘之症,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八味、肾气,温肾行水之谓也;已发,用攻邪气为主,越婢、青龙,泄肺蠲饮之谓也。”《万病回春·哮吼》:“凡遇天阴欲雨,便发齁喘,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子母相传者。”《医学传灯·齁喘》:“齁喘之病,方书皆名哮吼,为其声之恶也。此因误啖盐酱咸物,搏结津液,熬煎成痰,胶粘固结,聚于肺络,不容呼吸出入,而呼吸正气反触其痰,所以喘声不止也。肺有痰热,毛窍常开,热气得以外泄,所以伏而不发,一遇秋冬,寒气外束,邪热不得宣通,故令发喘。脉来浮数滑大者,宜用定喘汤。……蠲病属热者固多,而肺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热。凡脾胃虚寒,气不能运,积成冷痰,上注于肺,亦成齁喘。其人四肢厥冷,脉沉细缓,按之无力,即其候也。宜用六君子汤加款冬、金沸草、杏仁、炮姜治之。”

齁嗽

病名。指哮喘咳嗽喉有痰声者。《不居集》卷十五:“齁嗽,齁者痰声,即远年近日哮喘咳嗽也。用糯米泔水磨茶子滴入鼻中,令病人吸入口内服之。”参见咳嗽、痰哮条。

侯邦宁

明代医生。禹州(今河南禹县)人。精医术,治病多效,有“一剂回生”之誉。性高雅,喜收名人墨迹。曾购置园亭一座,种药载花于其中。

侯宁极

唐代人。生平里籍未详。曾着《药谱》一卷,载药一百九十余种。

侯祥

南北朝北魏官吏。正光五年(年)拜司徒左长史,领尚药典御等职。

侯周臣

明代医生。字昆璧。原籍嘉定(今上海市),后迁居长洲(今江苏苏州)。笃性好学,致力儒学。因读《灵枢》、《素问》诸书,谓《内经》一书与《周易》相表里,天人性命之理,尽在其中,遂弃举子业,专攻医理,悬壶于长洲,投药即效,活人颇众,且不谋利,每有所得,即施济贫,受乡人推崇。崇祯六年(年)巡抚祁彪佳亲访,首举周臣。嘉奖其德。年79卒。子秉忠、孙钦承其学,亦以医名。

侯自然

宋代医家。履贯欠详。撰《难经疏》十三卷,已佚。

人体解剖部位名称。出《素问·太阴阳明论》。《济生方》:“喉者,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呼吸之道路,肺之所候,天气之所主也。”属肺系,上通于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另外也有泛指今之口咽部或喉咽部者。参见咽喉条。

喉嗌

人体解剖名称。即指咽喉。《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下络喉嗌。”参见咽喉、嗌、咽等条。

喉白

病证名。也即白喉。见清·郑若溪《喉白阐微》。证治参见白喉条。

《喉白阐微》

喉科著作。一卷。清·郑梅涧撰。刊于年。本书根据作者的多年临床治疗心得,对白喉的辨证论治、药用宜忌、药性、常用验方等都作了比较概括的论述。对白喉的发病规律、症状特点和治疗原则均提出了个人见解。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

喉白喉

病证名。白喉假膜位于喉、气管、支气管者,大多由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来。表现为喉梗阻症状,开始声间嘶哑,咳声如吠,甚至失音,继则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严重时口唇紫绀,三凹征;甚至昏迷、窒息,兼有发热。多为痰热阻肺。治宜宣肺豁痰,清热解毒。用麻杏石甘汤加土牛膝根、银花、连翘等。烦躁气闭者,治宜逐痰通闭,清肺解毒,用雄黄解毒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喉闭

病证名。见《儒门事亲》卷四。

①系指咽喉肿起,喉道闭阻的病证。多由肝肺火盛,复感风寒或过食膏粱厚味而成。治宜疏散外邪,消肿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脓成时可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或刺少商、合谷穴出血。

②喉痹的别称。本病类今之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等。

③飞蛾喉的别称。

喉痹

病证名。多由邪热内结,气血瘀滞痹阻所致,主要症见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灵枢·本脏篇》:“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喉杵

病证名。系指咽喉肿痛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喉杵,喉极肿而极痛。宜甘桔射干汤,外点烧盐散。”有见喉忤字样者,忤为刊刻误字。

喉疮

病名。系指喉间生肉色赤,层层相叠,饮食吞咽有碍的病证。《医学心悟》卷四:“喉疮,少阴肾经阴火上冲也,其上腭生疮脾热也;舌上生疮心热也。”宜结合全身情况论治。

喉刺

病名。系指上腭有红点,密密如蚊齿痕的病证。本病多由劳病未愈,虚火上炎,荣血已竭所致。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喉丹

病名。见《咽喉经验秘传》。即风热喉丹,详见该条。

喉单

病名。系指喉关上部红肿疼痛的病证。《喉科秘旨》卷下:“喉单,此证因肝火郁热,动风而生,关口上部下垂,根大头小,红色大痛。”治宜泻火解毒。用三黄凉膈散加减。

喉道

人体解剖部位名称。即咽喉。详见该条。

喉点疳

病证名。出《育婴秘诀》。属走马牙疳之一。为疳毒蚀于喉头环状软骨部位,发生溃烂的证候。治法详牙疳条。

喉疔

病名。系指发于喉内两旁之疔。《增订治疔汇要》卷上:“喉疔,急证也。生于喉间,形如靴钉,尖而且长,紫黑坚硬,初起麻痒,旋即大痛。”本病多由肺胃火燔,邪热内侵,郁久化热,火毒上冲而结于喉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用凉膈散,也可外吹清凉散。

喉蛾

病名。系指喉咙突然肿胀,饮食受阻的病证。《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喉咙忽胀似喉鹅,不能饮食。”即乳蛾。详见该条。

喉腭溃蚀

病证名。系指上腭溃腐甚或与鼻相通的病证。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本病多由痰火邪毒上冲,或杨梅疮毒结于咽喉所致。治宜泻火解毒、祛腐生肌。先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参见杨梅疮毒、咽间溃烂等条。

喉风

病名。系咽喉肿痛等多种疾患的泛称。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喉科心法》卷上:“考古称喉症,总其名曰喉风。”历代文献对喉风的记载颇多。如《喉科秘旨》载有十二证。《喉科杓指》载有十六证。《喉证全科紫珍集》载有十八证:《重楼玉钥》载有三十六证。根据病因病机之不同又可分为酒毒喉风、阴虚喉风、肺寒喉风、劳碌喉风等。根据发病后喉间颜色不同又分为紫色喉风、淡红喉风、白色喉风等。根据发病急慢又分为急喉风、慢喉风、走马喉风等。根据症状不同又分为紧喉风、呛食喉风、脚根喉风、哑瘴喉风、叉喉风等。喉风主要的病因是风热搏结于外,火毒炽盛于内,肺失清肃,火动痰生,痰火邪毒停聚咽喉所致。各种喉风的证治详见有关各条。

《喉风论》

喉科著作。四卷。清·方补德撰,刊于年。本书记述了以喉风(包括喉痹)为主的咽喉病治法。卷一喉风;卷二咽痛;卷三喉风36症;卷四针诀(即针刺取穴等治法)。全书结构不够严整,其学术观点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主张治疗喉风应以逐风药为主,不宜用苦寒药妄攻。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喉风针诀

喉风针灸治疗技术名称。见《重楼玉钥》卷下。喉风诸证系因风热邪毒相搏,气血凝滞不行,风痰上冲咽喉所致。用针法开导经络,疏通气机,可使邪热外达,风痰自解。行针时宜从少商、少冲、合谷三穴始,病重者先从囟会、前顶、百合、后顶、风府、颊车、风池诸穴针之;留肩井、尺泽、曲泽、小海、少海、商阳、中冲、照海、足三里、隐白诸穴。病轻时可选用其中某些穴位针之;病重时可周身用针,开通周身经络,使风热之邪散开,气血运行无阻。针刺的同时也可配合内服、外用药,效果更佳。

喉腐

病证名。系指咽喉溃烂疼痛的病证。即喉间溃烂。详见该条。

喉疳

病名。

①系指疳生于咽喉的病证。类今之奋森氏咽峡炎、咽部梅毒等。本病原因颇多:首先外受风热,热灼肺阴,咽喉失养可致本病。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其次胃经蕴热或过食膏粱厚味,火热上攻咽喉也可致本病。治宜清热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再其次杨梅结毒未尽,潜伏血脉之中,其毒结咽喉也致本病,治宜解毒去腐,用五宝散加减。

②系指双蛾症。《洞天奥旨》卷十二:“喉疳之疮,即双蛾之症也。”参见喉蛾条。

喉疳疮

病名。系指咽喉口舌生疮,色黄白或紫红,肿痛甚,有碍饮食与吞咽的病证。《咽喉经验秘传》:“肺脾受热毒,……或肺胃受热,又或受酷热炎暑炉火之毒,俱生此证。”治宜降火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喉关

①人体解剖部位名称。由喉核(即腭扁桃体)、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喉关。喉关以内为关内,即内喉关,有喉底(即咽后壁)、会厌。喉关以外为关外,有上腭、面颊内侧和齿、龈等。

②病名。也即喉闭。《尤氏喉科秘书》:“喉关,伤寒后发,难治。为气闭不通,无形无声。”

喉关痈

病名。系指发于喉关部的痈。症见喉核之上后方红肿疼痛,喉核常挤向前下,悬雍垂水肿、变形,说话时口中如有物并带鼻音。疼痛连及耳窍,咽肿如塞……。多因肺胃蕴热,复感风热,邪毒痰火雍聚咽喉所致。治宜泻热消肿解毒。方用清咽利膈汤加减,脓成时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

喉核

人体解剖名称。系指今之腭扁桃体。位于咽前和咽后柱之间,与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喉关。

喉花

人体解剖名称。系指今之悬雍垂。即蒂中(小舌)之别称。《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以喉花即为蒂中。”详见悬雍垂条。

喉间发白证

病证名。系指今之白喉。清乾隆年间发现此病之初,根据其症状命名为喉间发白证。又名白缠喉。本病由太阴肺经伏热盗其肺金之气所致。治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也可外用吹喉药配合治疗,参见白喉条。

喉间溃烂

病证名。系指喉间溃烂疼痛的病证。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本病的病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阴虚火炎。二是肺胃实热,毒火上冲。前者属虚,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后者属实,治宜泻火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本证类今之奋森氏咽峡炎、咽喉部梅毒、咽喉部结核。此外由杨梅疮毒所致咽喉溃烂者,可参见杨梅疮诸条。

喉疖

病名。系指生于喉膈之间吐不出咽不下类似梅核气的病证。见《喉科指掌》卷四。也即喉节。详见该条。

喉节

①病名。系指初起如梅核,在喉膈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继之上至喉节之间为患的病证。又名喉疖。须用针刺破,然后以胆硝丹吹入喉中,内服雄黄化毒丸。

②人体解剖部位名称。俗称项前正中之甲状舌骨为喉节。

喉吤(jiè,音戒)

证名。喉中如有介蒂类异物所阻。多为心火上炎,或肝气郁结化火,或浊痰壅塞肺系所致。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是喉痹、梅核气的常见证候。参见该条。

(拼音H)第五篇喉菌

病名。系指喉内生物如菌或如浮萍的病证。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本病的病因是:一、过食膏粱厚味,热毒积于心脾二经,上蒸咽喉所致;二、因忧郁血热气滞而生,妇女多见。三、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熏灼咽喉而成。针对上述原因,热毒造成的宜解毒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忧郁造成的宜疏肝解郁,用逍遥散。肝肾阴亏、虚火上炎造成的,宜滋养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必要时可以用手术治疗。

《喉科秘诀》

喉科著作。二卷。近代喉科专着。题名破头黄真人撰,刊于年。上卷介绍了8个喉科验方及针灸法;下卷分述22种喉风证治内容简要,较切实用。现有《三三医书》本。

喉科十六绝症

喉科不良症状总汇名称。见《喉科指掌》。十六绝症包括:⑴舌卷囊缩;⑵油汗如珠;⑶哑喉吃食;⑷吐血喉癣;⑸声如锯错;⑹鼻搧唇青;⑺脉细身凉;⑻角弓反张;⑼十指无血;⑽六脉沉细;⑾便闭十日;⑿天柱倒塌;⒀两目直视;⒁喉干无痰;⒂壅痰气塞;⒃喉菌不治。

《喉科心法》

喉科著作。二卷。清·沈善谦撰。约刊于19世纪末。卷上为论说,包括病原、诊法和辨证,咽喉、口舌多种病证的临床特征,善候、恶候及针灸图说等;卷下集录作者喉症经验效方。作者临床经验丰富,于治疗原则方面,提出“轻、透、XX、降、镇、润、养、阴”八字秘诀,切合临床实用,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石印本和铅印本。

《喉科指掌》

喉科著作。六卷。清·张宗良撰。刊于年。卷一总论咽喉病的诊治大纲、分经及针穴图等;卷二选方及制药法;卷三-六分为咽喉(11证)、乳蛾(7证)、喉痹(7证)、喉风(12证)、喉痈(11证)、大舌(13证)、小舌(15证)及杂喉(7证)等八门,共73病的证治图说。内容比较丰富。全书分门别类论述喉科多种病证甚为详备。基本反映了喉科的发展水平。年又有书名《喉科杓指》(又名《图注喉科杓指》。署名包永泰撰),系在本书内容中增入牙齿门,并作了部分补充,删去原作者姓名合并为四卷者。现存多种清刻本。

《喉科紫珍集》

喉科著作。二卷。清代作品,撰人与撰年均不详。现有两种版本,其一刊于年,名《经验喉科紫珍集》,又名《重录增补经验喉科紫珍集》,原题燕山窦氏原本,朱翔宇嗣辑。其二刊于年,名《喉症全科紫珍集》,原题黄梅溪秘藏,朱纯衷得授,朱翔宇增补。二书内容互有出入,但总体内容相同,均载有锁喉风等72种咽喉病的证治图说,临证二十法(包括咽喉病用刀、针、烙熏等外治法)和一些经验方剂。以上两种版本均曾多次翻刻,流传较广。现存多种清刻本。

喉口

文献篇名。出《慎斋遗书》卷十。该书将口腔与咽喉病并为一篇,称为喉口。

喉瘤

病名。系指咽喉一侧或二侧生瘤肿起,形如龙眼,顶大蒂小的病证。本病病因多由肺经蕴热或肝经郁结所致。属于前者宜清肺祛痰散结,用益气清金汤加减。属于后者宜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方用逍遥散加减。也可外吹碧玉散或用烙法、手术等。

喉咙

人体解剖部位名称。

①系指今之气管。《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重楼玉钥》卷上:“盖喉咙为息道……”。

②咽喉之俗称。泛指今之口咽部和喉咽部。参见咽喉条。

③指喉管的最大处。《喉科金钥》卷上:“人言喉咙何也?曰:喉管似龙,故称喉咙。”

喉瘘

病名。系指喉间生肉色赤,层层相迭,饮食吞咽有碍,口中出臭秽之气的病证。《玉篇》:痿者,疮也。《外科证治全书》卷二:“喉瘘,一名喉疮。喉间生肉,层层相迭,渐渐肿起不前,有窍出臭气,废饮食。”参见喉疮条。

喉莽

病名。系指结核处或颈项两边肿起疼痛,窍闭不通,气息不利,声嘶不清的病证。见《喉科集学心镜》卷六。本病多由热积于中,火动痰生而致。治宜清热消肿止痛,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喉鸣

病证名。系指喉中有声的病证。如哮鸣、喉中水鸡声等,多见于喘病时。《中藏经》:“喉中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此外本病也可见于实证,可选用苏子降气汤等。

喉枪

喉科器械名称。

①系指咽喉部喷粉器。该器械状如扁鼓,以薄铜片制成,直径约5-7厘米。前部连以空铜管,该管可自由伸缩,末端呈斜面,可置药粉,手按其鼓面产生气体冲出药粉可达患处。

②系指专用于喉痈的切开器械。为金属管一根,中藏小刀,上有板键,小刀可露可藏,便于使用。

喉球

病名。系指咽喉之内生肉球疼痛碍食的病证。又名口中肉球。见《焦氏喉科枕秘》:“此证因外感六气,内伤七情而起”治宜服益气疏风汤或用真麝香6克;作二次,水和服。

喉如拽锯

病名。系指呼吸有声,声如拽锯的病证。多由痰浊上雍,气为痰阻所致。证治参见喉吤条。

喉塞

咽喉阻塞不通利。《素问·着至教论》:“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溢喉塞。”

喉痧

病名。《重辑烂喉(疒丹)痧辑要》:“烂喉痧一证,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烦热烦渴,(疒丹)密桃红,宛如锦纹,疼痛肿烂,一团火热内燃。”也即烂喉(疒丹)痧。详见该条。

《喉痧正的》

喉痧专着。一卷。清·曹心怡撰。刊于年。本书论述喉痧(即猩红热)一病的源流、病因、病症、脉象、治法、禁忌等甚详,对喉痧病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喉声

病证名。系指急性咽喉阻塞所引起的喉头喘鸣声。如《医门补要》载:“喉声如雷及呛食者,死。”

喉头

咽喉之俗称。参见咽喉条。

喉窝

人体解剖部位名称。位于舌腭弓之后,咽腭弓之外。《梅氏验方新编》第一集:“蛾子生在喉窝内。”

喉腥

病证名。系指患者自觉喉中有腥味。又名喉中腥臭。《卫生宝鉴》卷十一:“因劳心过度,肺气有伤,以致气出腥臭,唾涕稠粘,口干舌燥。”临证应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

喉癣

病名。系指咽喉生疮溃腐、其形似苔癣的病证。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又名天白蚁、肺花疮。本病的病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阴液被灼;二是过食膏粱厚味,胃中积热,胃火蒸肺;三是杨梅疮毒上冲,结于咽喉。根据上述病因,对阴虚火炎者应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对胃火蒸肺者应清热解毒利咽,用广笔鼠粘汤加减;对于疮毒上冲咽喉者应清血解毒,方用杨梅一剂散,外吹凤凰散。

喉咽

人体部位名。即咽喉。喉腔最宽处,是口腔与气管、食管之间的通道,一说“喉咽”作“喉咙”。《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喉痒

病证名。系指因多种因素所致的咽喉作痒,或伴咽干咽痛的病证。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本病之病因较为复杂。如风寒、风热之侵袭,胃家实热之熏蒸,阴虚火旺等。尽管如此,但各种病因最后都演化为火。因此,在临证时应辨明火之虚实,分别采用清胃泻火汤、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化裁治疗。

喉瘖

病名。瘖同喑,即失音。系指有言无声的病证。临床上常分为暴瘖、久瘖两类。暴瘖多属实证,卒然发病。其病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风寒外袭,客于肺系,宜辛温发散,用九味羌活汤加减;二是风热犯肺,热灼津伤,痰热互结,气道受遏,肺气壅塞致金实不鸣。治宜辛凉疏散,可用银翘散加减。本证类今之急性喉炎、痉挛性失音等。久瘖多属虚证,多由高声谈唱、久咳不止、气阴两耗或肺肾阴亏咽喉失于濡养所致。也即金破不鸣。气阴两亏者宜益气养阴,用八珍汤加减。肺肾阴亏者,宜滋养肺肾,用生脉散等加减。本证可见于今之声带麻痹、喉癌、慢性喉炎、喉部梅毒、喉部结核等。

喉痈

病名。系指咽喉各部发生之痈疡。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根据痈发生部位之不同,又可分为喉关痈、里喉痈、夹喉痈、上腭痈、颌下痈、舌喉痈、外喉痈等。详见各有关条。其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六府不和,气血不调,肺胃热蕴,风热痰火之气上冲咽喉;二是过食辛辣醇酒厚味;三是七情郁结。喉痈的主要症状是咽喉肿起、疼痛甚剧、焮红漫肿、吞咽呼吸受累等。治疗时总的原则是散表清热、解毒消肿,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散、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也可外吹冰硼散。脓成时要刺破排脓,也可经常用银花、薄荷等煎水漱口。

喉针

医用器械名称。《外科正宗》卷四:“喉针长六寸,细柄扁头,锋尖,刺破脓血者皆善。”

喉证

病证名。系指一切咽喉病的总称。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参阅有关各条。

喉中结块

病名。系指喉间结硬块,状如龙眼,胀塞于喉,致呼吸障碍、饭食难进的疾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本病多由七情郁结,气血瘀滞,痰浊凝聚所致。治宜疏肝解郁、消肿散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喉中生肉

病名。系指喉中生重叠之肉,肿而不痛,日久则有臭气透出的疾病。《本草纲目》“食盐”附方:“喉中生肉,绵裹筋头,拄盐揩之,日五六度。”也即息肉喉风。详见该条。

喉中水鸡声

证名。系指喉间痰鸣声连连不断,好象水鸡(即田鸡)叫声的症状。出《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参见喉吤条。

喉中央

指廉泉、天突二穴。《素问·气府论》:“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王冰注:“谓廉泉、天突二穴也。”

喉肿

病证名。系指咽喉肿痛的病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证起于脾经,食煎炒油炽等物,及饮酒太过而行房事,以致毒气不能流行,聚结喉根,若不速治,毒闭即死。”详见咽喉肿痛条。

喉珠

病名。系指咽喉部肿起生瘤的病证。《喉科种福》卷四:“此证小舌后垂红丝一根,下结一球如花而塞喉……乃鼻中生红丝如发,悬黑疱如石榴,垂挂咽门,致碍饮食,如用刀即死。”治以土牛膝根洗净入醋捣汁,从鼻孔灌入,丝断球破,吐出恶血。参见喉瘤条。

喉珠风

病名。系指悬雍垂前上腭生红紫泡如珠悬挂,拖入喉间,生瘀疼痛,甚至堵塞咽喉的病证。治宜用上等好醋蘸点珠上。可参见喉瘤条。

喉卒肿

证名。系指喉部卒然肿痛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六下:“……喉卒肿,不下食,方以韭一把,捣熬薄之,冷则易。”

猴狲疳

病名。新生儿臀部红赤无皮等之病证。见《疡科心得集》卷中。亦名喉疳。其病多因胎中感受遗毒所致。症见初生儿臀部焮肿溃烂,红赤无皮;重者可延及全身皮肤,以上窍为甚。治疗:可内服猴疳化毒丹,外用甘草水溻洗。并搽黄连油或用青黛散敷之。类似胎传梅毒,现已罕见。

瘊子

俗病名。指生于皮肤浅表处之赘疣。出《外科启玄》卷七。即千日疮。详见该条。

①即大便。《素问·至真要大论》:“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②指肛门。《难经·五十七难》:“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③指切脉部位。指尺部。一说右寸口。《素问·脉要精微论》:“前以候前,后以候后。”王冰注:“上后,谓右寸口。下后,为胸之后背及气管也。”

④形容三部九候脉象上下右左、迟速大小各不相同。《素问·三部九候论》:“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之后,应不俱也。”

⑤迟至。《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收气乃后。”

⑥后面。《灵枢·经筋》:“循耳后,上额角。”

⑦下面。《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后病

由原有疾病引发、派生的疾病。《灵枢·病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后不利

证名。指大便秘结。《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参见大便秘结条。

后蹬

病证名。员从云《产科一得》:“后蹬,临产时儿头偏抵谷道。名虽有多云,皆偏产也。此因子方投奔出路,母错用力逼迫”所致。相当于枕后位。参见偏产条。

后顶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交冲。属督脉。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目眩,失眠,癫狂,癫痫等。沿皮刺0.5-0.8寸。艾条灸5-10分钟。

后发际

即后颈部上方的头发边缘部。参见发际条。

后饭

治疗学术语。指服药后再吃饭,即饭前服药。《素问·病能论》:“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王冰注:“饭后药先,谓之后饭。”高世栻云:“后饭,谓使药下行,而以饭压之。”也有认为是先吃饭后服药的,如马莳云“后饭者,药在饭后也。”

后关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听会。见该条。

后肋

指腋后线至胸椎间的肋骨总称。

后利

即大便通利。见《素问·玉机真脏论》。

后曲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瞳子髎。见该条。

后山骨

解剖结构名。又名枕骨。即枕外隆凸。《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后山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牙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后神聪

经外穴名。出《类经图翼》。在头部,当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处。主治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后时

运气术语。指晚于应至之时。《素问·至真要大论》:“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后天之本

生理学名词。指脾胃。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依赖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医宗必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后沃沫

证名。大便多粘沫。见《灵枢·邪气脏府病形》。参见泄泻、痢疾条。

后溪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布有尺神经手背支,指背动、静脉及手背静脉网。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后下

中药学术语。指一种煎药法。有些药物煎久宜失去功效,故在其它药物快要煎好时才下,稍煎即可。如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木通、藿香等,内含挥发油,煎煮过久,则因有效成分挥发而失效。又如大黄后下,可使其泻下作用更强。

后胁

人体部位名。指背的侧部,相当于肩胛下至第十二肋间部位的总称。

后泄

病证名。大便稀溏、泄泻。多属下焦虚寒。《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平人气象论》:“尺寒脉细,谓之后泄。”《类经》卷五:“脾肾虚寒,故为后泄。”详见泄泻条。

后囟

人体部位名。即枕囟。婴儿出生后,左右顶骨与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骨间隙。参囟条。

后血

证名。即便血。《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详见便血条。

后腋

经外穴别名。即后腋下。见该条。

后腋下

经外穴名。《千金要方》:“一切瘰疬,……灸患人背两边腋下后纹上,随年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外后腋下。近代《腧穴学概论》名后腋。在腋后纹头处。主治颈项瘰疬,肩背挛急不举,喉风喉痹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后重

①病名。即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有大瘕泄,名曰后重。”详大瘕泄条。

②证名。腹痛急迫,肛门重坠不适。《医宗必读·疾病》:治邪迫而后重,至圊稍减,未几复甚者,用芍药汤;虚滑而后重,圊后不减者,用真人养脏汤;下后乃后重者,当甘草缓之,升麻举之。参见里急后重、虚坐努责条。

厚白滑苔

病状名。指舌苔白而厚,津液充盈。为脾阳不振,寒湿停滞之象。宜温中健脾化湿。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

验方著作。四卷。清·奇克唐阿辑。刊于年。本书将各种疾病分为头面、目鼻、口、耳、痿痹、咳嗽、中暑、妇科、小儿、疮毒、折伤、解毒等门,每门之前冠以总论(小引),然后列述大量验方。所选验方大多有效。除治病诸方外,尚有药疗结合食疗的补益门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厚黄腻苔

病状名。指舌苔黄腻而厚。为体内湿热俱盛之象。治宜清热利湿。

厚药

中药学名。指性味猛烈浓厚的药物。《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为薄药。”

①探测,诊察。《灵枢·四时气》:“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灵枢·五变》:“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也。”

②看视。《灵枢·五癃津液别》:“耳为之(口斥),目为之候。”

③观测,察验。《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又:“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风之气,气定乃刺之。”

④征兆,征象。《素问·病能论》:“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⑤时令名,五天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⑥切脉的部位。参“三部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

⑦气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⑧等候,等待。《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候呼内针

针刺术术语。系一种补法。待患者呼气时进针。《素问·调经论》:“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精空四塞,精无从去。”

候呼引针

针刺术术语。系一种泻法,待患者呼气时出针。《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候气

①诊候脉气病候。《素问·离合真邪论》:“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之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又“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②指针刺未能得气时,停针静候以待气至。又称待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用针之法,候气为先。”皆指针刺必须候气至才能生效。如未得气,应用候用之法,气至后再行补泻手法。

③指针刺时须候四时八正之气。《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可刺之。”

候胎

产科诊法。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一。即验胎。详该条。

候吸引针

针刺术术语。系一种补法,待患者吸气时拔针。《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呼吸补泻

针刺治疗补泻法之一。指进、出针时配合病人呼吸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意指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针气相顺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针气相逆为泻。

呼吸行气

针刺行气法之一。指针刺时配合患者呼吸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金针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是指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使气上行;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下方,宜在病人呼气时插针,使气下行之意。

忽作喘

证名。卒然喘促气急之证。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古称卒上气、卒喘。由感风感气,或多食多饮所致。察其所感施治,可用定喘汤加减等。参见卒上气、喘证等条。

狐(或^虫)

(或^虫)通惑,即狐惑。详该条。

狐臭

病名。腋下分泌物之有特异臭味之病证。出《肘后救卒方》。又名胡臭、腋臭、腋气。因湿热郁结于腠理汗孔所致,或因遗传所获。证见患者腋下多汗,所泌之汗有特异之臭味,因似狐狸施放之臭味,故名狐臭,因胡人多有此证,又称胡臭等。证治可参见体气条。

狐惑

病名。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而致的以目赤眦黑、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疾患。亦作狐(或^虫)。《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由湿热邪毒内盛所致,治宜清热化湿,泻火解毒,兼用外治法。本病类似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或谓本病即(匿^虫)病。《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匿^虫)病也。”参见(匿^虫)病、虫病条。亦有谓本病为牙疳、下疳的古名。《医宗金鉴》卷三十七:“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参见疳条。

狐瘕

病名。八瘕之一。女子少腹疼痛,有物或隐或现,如狐之出没无常,故名。《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狐瘕,出入少腹间,或隐或见,男子即为狐疝,女子乃名狐瘕,其苦阴酸涩,小便难,少腹瘀痛,胸膈腰背上冲而痛,其瘕甚,有手足成形者。”《类证治裁·痃癖症瘕诸积论治》:“狐瘕,经行受惊,心志恍惚,邪入于阴,目闭溺难,宜狐瘕方。”参见瘕、症瘕等条。本病见于腹股沟疝、腹股沟直疝等病。

狐尿刺

病名。接触昆虫分泌物等引致之皮肤疹疮等病者。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狐狸刺。孙氏云:“凡诸螳螂之类,盛暑之时,多有孕育,着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干久必有毒,人手触之,……则成其疾,名曰狐尿刺,日夜碜痛,不失眠睡。”证见初起皮肤干燥,起红紫色疹斑,肿胀焮痛,甚则溃烂成疮,脓水淋漓,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用蒲公英捣汁涂贴,或以蒲公英根煎汤温洗局部。相当于接触性皮炎。

狐气疝

病证名。疝证之一。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偏坠。因小儿啼哭,吸气不止,内动肝气,肝脉络于阴器,肝气结聚不散,以致阴核一侧肿大,时上时下。治宜理气和肝,用金铃子散加当归、木香、蝎尾。

狐疝

病名。发于阴囊时大时小之疝气。《灵枢·五色》:“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真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疒贵)阴之属也。”又名阴狐疝,小肠气痛,狐疝风。《儒门事亲》:“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亦与气疝大同小异。”又“此症出入上下,正与狐相类也。”张志聪:“狐疝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狐乃阴兽,善变化,而藏睾丸上下,如狐之出入无时。”张景岳亦谓:“狐之昼伏夜出,阴兽也。疝在厥阴,其出入上下不常,与狐相类,故曰狐疝,此非外入之风,乃以肝邪为言也。”其因其证已明,治虽有用疏肝理气之导气汤之类,或虚则选用补中益气汤,儿童或能服药加疝气带治愈,成人确诊后当立即施行手术修补。

狐疝风

病名。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疝之出之上下无常似狐者。由厥阴肝脉积气攻窜所致。《类经》卷十七:“疝在厥阴,其出入上下不常。与狐相类,故曰狐疝风。此非外入之风,乃以肝邪为言也。”参见风疝、狐疝条。

胡臭

病名。腋下汗出而有特异之臭味者。出《肘后救卒方》卷六。即狐臭。详该条。

胡次丹

病名。小儿丹毒之一。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亦称胡芦丹,多因湿与热邪结于任脉经所致。证见初起于脐上,外形黄肿。治宜化湿清热解毒,内服可选用化湿饮,外用槟榔散涂之。

胡大卿

南宋医家。名石壁。撰《痘疹八十一论》,其书大旨宗陈文中学术思想,然内容大多辑自前人之书,故间或有自相矛盾之处。已佚。

胡道士

宋代医家。名佚。九江(今属江西)人。得名医庞安时之传,精医术。治之每效。

胡铎

明代医生。维扬(今江苏扬州)人。生活于16世纪上半叶。精医术,为人所敬重。其部分医案及所用秘方,被郭鉴《医方集略》收载。

胡璟

明代官吏、医生。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成化十七年(年)进士。因其子女数人死于痘疹,乃寻钱乙等医家治痘疹方药,在痘疹流行时,对所余子女予以调治,果获愈。遂将诸家关于痘疹之著述,汇编成《秘传痘疹寿婴集》一卷(年)。认为治疗痘疹,应遵循医法,尽人力,不可归于命运。

虎骨

①骨名。即腕骨。详该条。

②中药名。虎的骨骼。味辛性温,入肝、肾经。祛风寒,健筋骨,镇惊。

虎寄疮

见《诚书痘疹》。即天花。详该条。

虎角

推拿穴位名。又名武台。位于右鬓发处。《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虎角,一名武台,在右鬓毛。”

虎口

①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手背拇、食指之间,合谷穴前赤白肉际。主治烦热,头痛,眩晕,心痛,失眠,盗汗,牙痛,扁桃体炎,肩胛、手背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②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合谷。见该条。

虎口百丫

病名,生于虎口部位之痈疽。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合谷疔,“合谷疔俗称虎口百丫也,此患多有疙瘩泡起,亦有红丝走上,故有疔名之称。”多因手阳明胃经湿毒攻注作痒,或热焮痛。初起宜挑破贴蟾酥饼盖金黄散敷之。脓成则切开引流。

虎口疔

病名。即合谷穴处所之疔肿。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又名合谷疔、虎口疽、合谷疽、合谷毒、丫刺毒、擘蟹毒、拍蟹毒、病蟹叉、手叉发、虎口百丫、虎口、手丫刺、丫叉毒、虎丫毒、丫毒、丫指。生于拇指、食指间之合谷穴部位。多因阳明经湿毒邪气凝结而成。初起见局部有黄色小泡,或结成形如豆粒之硬块,焮赤疼痛,肿胀坚韧,重者根基较深,或有红线上攻于前臂或至腋内者。证治参见疔疮条。

虎口脉色

见《奇效良方》。即纹色。详该条。

虎口三关

①小儿指诊法。见《幼幼新书》。指小儿指纹显现于食指掌侧的三个部位。即第一指节为风关,寅位;第二指节气关,卯位;第三指节命关,辰位,参见小儿指纹条。

②小儿推拿穴位名,即指三关,详见该条。

虎口三关脉纹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小儿指纹。详该条。

虎口纹

出《奇效良方》。指食指掌侧靠拇指一侧的脉纹。详小儿指纹条。

本文来源于临床整理

免责.声明

大众医学助手除原创文章外,内容皆来自网络优质精选文章,未给每一位医学爱好者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本站采用简约、清新的阅读界面给每一位爱好者最优质的阅读体验,若喜欢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gm/4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