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病患微厥,《针经》曰∶下虚则厥。
表邪欲解,临汗之时,以里先虚,必郁冒,然后汗出而解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脉沉而迟,下利清谷,是里有阴寒也,若其人面有少赤色,身有微热,又属表有阳热也。夫内有里阴之寒,外有表阳之热,则阴得阳化而解者有之。但其未解之先,病人必郁冒汗出而后解。所以然者,面戴之虚阳,与下利之虚阴,两相和顺,故作解也。
此非在下之阴,格在上之阳,所以病人虽冒而厥必微,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
喻昌曰:下利脉沉迟,里寒也,面少赤有微热,是仍兼外邪,必从汗解。但戴阳之证,必见微厥,此中大伏危机,其用法当迥异常法矣。六经皆有下利之证,惟少阴、厥阴为难治。盖邪气入里,利深则必致厥,厥深亦必致利,故下利一证,经于少阴、厥阴,皆详言之。盖以伤寒下利,则无论少阴、厥阴,其治法皆可会通也。
汪琥曰:郁冒者,头目之际,郁然昏冒,乃阳气能胜寒邪,里阳回而表和顺,故解。汗出而解,是阳回里寒散而荣卫和,故汗出,非攻表而使之汗出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比上条脉证皆轻,故能自作郁冒汗出而解。面赤为戴阳,阳在上也。因其戴阳,故郁冒而汗出;因其下虚,故下利清谷而厥逆。热微厥亦微,故面亦少赤。此阴阳相等,寒热自和,故易愈。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下利而脉沉迟,阴盛之诊,脉法:沉为在里,迟为在脏是也。乃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者,是脾阳欲复,为阴邪郁遏于皮腠,不能透发,故外见热赤也。然阳郁欲发,必不终陷,顷将神透重阴,汗出而解。但做阳孤弱,未能遽突重围,难免怫郁昏冒,而后外达皮毛耳。方其郁冒将解之时,病人必当微厥。所以然者,其面之少赤,是谓戴阳,戴阳者,阳根微弱而下虚故也。是即少阴通脉四逆汤证,而此则阳复而能解者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下利清谷者,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下虚故也。(此条订正)
此节文义,「下利清谷」,当在「汗出而解」下,「其面戴阳」为衍文。盖下利脉沉而迟,证情原属寒湿。其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即血分热度犹存,可断为阳回之渐。阳热蕴蒸,乃见郁冒,郁冒不已,外达皮毛肌腠,乃能汗出而解,此寒去阳回,所以为向愈之徵也。若夫下利清谷,水盛血寒,其人必脉微而肢厥。所以然者,为其阴寒下注,肠胃中阳气垂绝,急温之尚恐不及,岂复能郁冒而解,此可知「下利清谷者」为另一证,当列「病人必微厥」上,今本列「必郁冒」上,实为传写倒误。然则仲师所谓下虚,正以久利虚寒言之,盖以见阳热不回者之未欲愈也。「其面戴阳」,似系「面少赤」注文,传写者误列正文耳(此条《金匮》亦伪误)。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戴阳轻证有郁冒作解之机。
脸稍稍的红一点儿,红得不是太厉害,叫少赤,身上有点儿发热,发热也不很厉害,叫微热。这是一个好现象,代表阳气还在,阳气虽虚还有点儿来复的苗头。下利,或者下利清谷,脉沉而迟,这是代表寒邪一方面。寒邪虽然是盛,但是它是由盛往衰的方面发展。这样,医生就要权衡,把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势力对比、权衡一下。从发展上来看,阳气要破寒而出,寒邪要阳出而消退,那么必郁冒汗出而解。因此,这个人就头目郁冒,然后汗就出来了,汗出来了,寒邪就退了,病就好了。阳气恢复,阴邪退却,就是阳胜阴负,阳进阴退。在这个过程中,寒邪和阳气还得稍微有一个斗争。它有个郁冒,寒邪发作,有个郁冒,头目眩晕,到了汗出,阳气恢复,阳气势力外达,
出了一身汗,病就好了。郁冒汗出我们过去讲过,伤寒,应下之,而反汗之,表里俱虚,其人因自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那个指的是表邪的问题,这个指的是阴阳的问题。
厥阴篇讲了好几个出汗,包括这个郁冒的汗出,我们讲了几个出汗了?
第一个是有阴无阳故也,就是亡阳,阳气绝灭的汗出,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为什么?张仲景说了,有阴无阳故也。就是有了阴了,没有阳了,这是死证。
第二个是大汗,又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先出大汗,大汗后就手足厥冷了,这个汗是阳虚,阳虚不能固表了,所以就大汗;阳虚而阴寒盛,所以手足厥逆,这个不是死证,所以用四逆汤主之。
第三个是下利脉数,又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下利就是腹泻,寒性的下利见了脉数,有点儿微微的发烧,有点儿微微的汗出,张仲景说这个病要好了,今自愈,为什么?因为,寒性下利出现了微热,出现了微汗出,这是阳气恢复、阴邪退却了,这是一个阳气自愈的一个汗出,阳气恢复的一个汗出。你看看,这个出汗有死证,有可治的四逆汤证,也有微热汗出,就自愈的。接着我们刚才讲的是第四个,这个人也是阳气要恢复,但是他阳虚,要恢复的时候阳气和阴寒要背水一战,所以张仲景底下说是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为什么又好,又是郁冒,然后才汗出而解?因为这个人的阳气是处在一个虚损不足的情况,和第三条的有微热汗出,今自愈不一样。这是阳气虚,抗邪不利的反映。
总之,厥阴的阴证出汗有四种情况,两个是不好的,两个是好的。头一个不好,那是亡阳,汗出不止就亡阳了;
第二个大汗以后手足厥冷,那也是亡阳,不过不是死证,可以用四逆汤。这两个都是凶兆,不好。第三个微热汗出,病要自愈,阳气恢复,阴寒退却,那就好了。如果面色还有点儿微红,身有微热,手足微厥,还下利清谷,这时候阳气恢复,阴寒退却,还要经过郁冒的这样一个阶段,然后这个病才解。
成无己的注解是从有表邪来理解,这个不好解释。你看他怎么说的,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这是表未解。他把这一条结合了我刚才念的那个伤寒,医反下之,已下之而反汗之。表里俱虚,其人因自冒,冒家汗出自解。他把那一条与这一条等同起来了。这是不行的。这是讲阴阳,那个是表里皆虚,讲表邪,是在太阳篇上的。这样一注解就不好理解了,怎么不好理解?张仲景说了,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并没说面少赤是表邪不解,表邪不解和下虚戴阳是两个证型,所以他注的逻辑性是不够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下利脉沉而迟,这是里寒哪,脉沉迟的这种下利,都是里寒。其人面少赤,脸有点热象,就是面发红,身反而有微热。下利清谷者,这是针对脉来讲,他本来是脉沉而迟的下利,这是里虚寒的一种下利,但是这个人呢「面色赤,身有微热」,这就是所谓浮郁在表了。浮郁在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从表解,就是有表证,想从表解但达不到发汗的样子,所以面红、身上又微热,但是没有汗,古人管这个叫浮郁在表,就是要解表,可解不了。
这个就是阴寒下利,反而阳气浮郁在表,说明这个病啊,有欲自表解的机会。那么他这个表解,与上头是一样,这么一个虚寒的下利要是表解,一定要发生瞑眩的,底下这句话就说明他这个病治愈的时候发生的瞑眩状态。
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这几句话就是他要自表解的时候,发生的情形,郁冒就是昏冒,咱们现在的话说呢就是近似休克,当时人事不知,出一身汗,这病可就好了。那么这个人呢,本来他四肢不冷,这时候他四肢微厥。四肢微厥,郁冒汗出,这都是一个瞑眩状态。
所以这个病要是久病、虚病,无论是自愈,或是吃药中病而好病,常常发生这种瞑眩状态。这个瞑眩状态挺吓人,你看当时这个人,昏冒、不认识人、只管出汗,看着挺危险的,手脚也凉了,这不吓人嘛,可一会儿都好了,他这个瞑眩过去了,整个病就完全好了。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为什么他有这些症候的反应呢?就由于他「其面戴阳」,其面戴阳说明这个病有欲从表解之机会,他准要自己出汗而解,可是人要是不虚,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所以说下虚故也。他有下利清谷的虚证,那么这个要是自愈啊,他非发生瞑眩状态不可,就是郁冒汗出,其人微厥。
这个地方都挺好的,这在临床上也是容易遭遇的,不管这个病人是自个儿有这种反应,还是我们给他吃药,体虚的病人都容易有这种反应,那么就得告诉病家了,有这个反应不要害怕,这个病要是折腾就不会好,要是不折腾马上可以好了。这个瞑眩的状态也是各种各样的。
子恒试注
下利清谷,是脾胃虚寒,脉沉迟,沉主里,迟主寒,属虚寒性下利,病人却出现面部少少发红,身上微微发热等热证的表现,“少”、“微”的意义在于提示阳气虚弱,是阳气渐渐恢复的表现,而非阴寒过盛格阳于上,是辨别“格阳”和“戴阳”的关键。戴阳是阳虚为主,虚阳上浮于面,故见面少赤,外浮于表,故见微热;格阳是阴寒盛极,逼迫阳气外越,多见烦躁而手足厥逆,也可见面赤,但较戴阳证为轻。所以此条所述是戴阳轻证,阳浮于上,阴寒在下,二者交争就会出现头目晕眩,阳欲破阴而出,汗出是正胜邪负的征兆(互参第93条),邪气也会随汗而解。汗出后阳气也会亏耗,所以会出现微厥。
第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第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第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第条: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第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第条: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第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第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第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第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第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第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第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第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第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第条: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第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第条: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第条: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第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第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第条: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第条: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自我测验
第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复制可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