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蜜制法之历史记载

中药蜜制法是一种以蜂蜜为辅料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现在,蜜制法中的蜜炙仍然属于一种主流的炮制方法,自年版起为历版《中国药典》收载。蜜制法相关文献多散见于历代医方、本草典籍中,对该类方法沿革的系统研究极少见。本文就中药蜜制历史沿革研究作一初步探讨,希望能对同道深入研究这一古老的炮制工艺有所助益。

1、辅料

1.1、概述

蜂蜜是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蜜蜂在蜂巢中所酿的糖类物质,主含葡萄糖、果糖及其它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历代本草均对蜂蜜的医疗作用有所论述及发挥,《神农本草经》已把蜂蜜列为“上品”药物,明·《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蜂蜜的主治范围:“……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

随着对蜂蜜的作用认识逐渐深入,其临床应用也渐由单用发展为伍用,乃至炮制药物。张仲景的蜜煎导方、晋·《肘后方》中“汤火灼成疮,白蜜涂之”属于单用。明·《外科理例》中羚羊角的“捣末少加蜜服”属于简单的合用,经方中的大陷胸丸、乌头汤、乌头桂枝汤等是由适量蜂蜜参与配伍的方剂。明确记载以蜜炮制药物,始于东汉张仲景的大乌头煎,以后随着时代变迁及炮制理论的发展,蜜制的方法和药物的种类代有兴替。

1.2、蜂蜜的炼制方法和目的

传统上蜂蜜入药及炮制都要炼制。炼制蜂蜜可以追溯至梁·《本草经集注》,称为“炼”或“煎”,以后历代都有新的方法出现,据王孝涛等统计,除了沉淀、过滤等净制方法,炮炙法共有煎制、炼制等八种。大抵以单纯加热法为主流,虽有煎、炼、熬、煨等不同称谓,实质则一。

通过对蜂蜜的相关历史文献的调查和整理(另文发表)可以看出炼制蜂蜜主要是为了服食长生;保证丸剂质量;使蜂蜜净化且便于储存;炼制去毒;制凉为温。

1.3、蜂蜜的炼制标准

现在已知的第一本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首次记载了蜂蜜的炼制程度——“凡炼蜜一斤,只得十二两半,或一分是数。若火少、火过,并用不得”。历代多以炼至“滴水不散”为度。现在对炼蜜的工艺、质量控制等暂无国家或行业内标准,部分省级炮制规范也仅规定了经验性的标准,无客观指标。一般认为炮制用蜜以中蜜较为适当,现行炮制学教材也对蜂蜜炼制的温度和含水量作了初步规范。

由于蜂蜜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天然产物,炼蜜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对其工艺、质量控制仍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古代蜜制法沿革

2.1、蜜煎

以蜂蜜炮制药物首见于《金匮要略》的大乌头煎,方法为“以蜜二升煎取一升”。东晋·《肘后备急方》也以蜜煎升麻。此后,蜜煎法仅见于唐·《备急千金要方》的乌头、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的附子、明·《奇效良方》的沉香等少数药物的炮制。

2.2、蜜煮

唐·《食疗本草》以天门冬“入蜜煮之”,可能是载有蜜煮法的最早文献。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的辰砂制法也可归入蜜煮。明清两代,这一方法虽然应用不多,但仍然延续了下来。明·《普济方》的附子、明·《外科理例》的桑梨皮、清·《本经逢原》的紫河车、清·《修事指南》制桑椹都以蜜煮炮制。

2.3、蜜炙

炙:烘烤之意。《说文解字》云:“炙,炙肉也。”《说文正义》解释说:“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蜜炙的原意是涂蜜火烤,《肘后备急方》的苏合香(“蜜涂微火炙少令变色”)、唐·《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黄檗根皮(“蜜炙令焦”)、《雷公炮炙论》中檗木,处理都与此相类。

宋代的蜜炙逐渐脱离了涂蜜火烤的狭义“炙”法,开始向加蜜炒过渡。宋·《本草衍义》对麻黄的炮制即为“……以蜜一匙同炒良久”。杏仁在《圣济总录》即明确规定为“蜜炒”。《扁鹊心书》中黄芪的“蜜水拌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蜜拌慢火炒干”黄连,已与今天的蜜制法很接近了。

宋代及以后的本草、方书,蜜炙与蜜炒或蜜水炒并称,有的仅注“蜜炙”。明·《本草品汇精要》对樗木等的炮制虽标为“蜜炙”,却是经过“剉碎”等方法破碎药材后进行的,从常识分析,显然不应归入直火加热的“炙”。概念的变迁及混淆说明炒法正逐步取代炙法。

明·《明医杂录》对此进一步发展为“蜜水浸,拌炒”(知母)或称“蜜水浸炙”(黄檗),注意到了辅料的渗透问题。明·《医学纲目》的猪牙皂角“蜜水润,炙干”,明·《济阴纲目》对黄檗木的处理是“生蜜水浸后晒干,再以蜜涂,文武火炙”,说明辅料对药物的浸润得到了医家的重视。蜜水炒法在明代出现频率较高,如明·《增补万病回春》桑白皮用“蜜水炒”,明·《寿世保元》蜜水炒粟壳、黄耆、嫩黄芪、川黄柏,明·《先醒斋广笔记》黄檗“蜜拌炒褐色”等等。

清代的不少本草典籍和炮制专著,如《本经逢原》、《修事指南》等,“蜜水炒”、“蜜炒”出现的频率高于“蜜炙”,且对于“炙”的方法也多不再详述,仅注明蜜炙。一方面说明蜜炒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可据此推测蜜炒成为“蜜炙”的主流工艺后,早期的涂蜜烤法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蜜炒法依然沿用了“蜜炙”这一概念。

2.4、蜜蒸

《雷公炮炙论》中出现了洒蜜水蒸大黄,徐长卿、芍药等都以蜜浸蒸法炮制。宋代除了沿用蜜蒸法,如《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的大黄,还出现了蜜拌后饭上蒸的制法,如《圣济总录》中的桔梗、《校正集验背疽方》的绵黄耆即是。蜜蒸法在之后的历代主要医药典籍都有收录,如元·《卫生宝鉴》(桔梗等),明·《普济方》(大黄等),明·《本草纲目》(徐长卿、芍药、五味子等)。

明清两代,蜜蒸法炮制的药物种类及具体蒸法的细节都有发展。明·《外科正宗》将乌梅“蜜拌蒸,取肉,捣膏”;

明·《济阴纲目》用蜜浸蒸五味子,蜜水拌蒸白芍和骨碎补;明·《先醒斋广笔记》中的五味子是“打碎,蜜蒸,烘干”;清·《本草纲目拾遗》秋海棠“白蜜拌匀,蒸晒十次,令化为度”。

2.5、蜜浸

蜜浸法也首见于《雷公炮炙论》,如杜若是浸后“漉出”用。宋·《圣济总录》(如大黄),元·《活幼新书》(如桔梗),明·《医学入门》(郁李仁)、明·《本草纲目》(鹿角等)等文献中蜜浸法也有沿用。蜜浸还作为蜜炙、蜜蒸等其他蜜制法的前期步骤,得到传承,如《雷公炮炙论》的檗木、宋·《史载之方》的黄连、明·《本草乘雅半偈》的玉竹、清·《修事指南》的制葳蕤等。

2.6、蜜焙

蜜焙较早见于《雷公炮炙论》如葳蕤、五味子等,是先用蜜水浸过或蒸后再焙。后世也多将焙作为蜜制法的最后工序,如宋·《圣济总录》大黄“剉,蜜水半盏浸一宿,焙”,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黄芪、明·《外科理例》的紫菀、明·《景岳全书》的北五味等。明·《本草纲目》的骨碎补则注明可以焙代蒸。清代还出现了单纯蜜焙,如《本草必用》蜜水焙款冬花,《本经逢原》的骨碎补。

但蜜焙的品种多沿袭前代,如紫菀、葳蕤等。

2.7、其他制法

除了上述制法,历代都有个别药物采用特殊加蜜炮制法的记载。宋·《圣济总录》的阿魏有“入蜜研细”;宋·《履巉岩本草》的剪草采用了加蜜“九蒸九晒”的复制法;元·《活幼新书》的黄檗制法虽未蒸,但采用了反复(蜜)润晒法;明·《普济方》对于“光明成颗粒朱砂”应用蜜煮、水洗、焙、研的复制法;明·《本草正》朱砂“以蜜揩锅底,文火下烧”;清·《修事指南》加蜜煨甜梨。其他还有把蜜作为辅料之一的炮制法如蜜酒制、蜜麸制等等。

2.8、炮制的程度

历代文献收录的蜜制药物,总的来说,未注明炮制程度的相对较多。有的文献虽然记载了炮制程度,但其标准的主观性太强,具体操作起来可能会因人而异。如宋·《太平圣惠方》载,刀豆壳“蜜涂炙令熟”,但具体何种程度可算作“熟”,却没有交代。

有些文献对具体蜜制法阐述了方法,时间,却无具体炮制程度的记载。如《雷公炮炙论》杜若“……细剉,用二三重绢作袋盛,阴干,临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清·《本草述钩元》赤芍“……剉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难以确定客观质控标准的古代,这种原生状态的标准操作规程不失之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3、蜜制品种发展

经查阅《本草纲目》等余部中医药古籍,整理古今蜜制法品种变化,结果发现:唐代以前文献记载蜜制药物5种;唐代文献,蜜制药物24种,其中新增22种;宋代文献,蜜制药物36种,其中新增25种;金元时期文献,蜜制药物10种,其中新增2种;明代文献,蜜制药物62种,其中新增34种;清代文献,蜜制药物44种,其中新增14种;现代调查(以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为据),蜜制药物67种。虽不能涵盖历代的发展全貌,也可大体了解其趋势。

可以看出,蜜制品种随时代发展持续增加,但金元时期较少,可能与该时间段相对较短有关。另一方面也可据此推测蜜炒成为“蜜炙”的主流工艺后,早期的涂蜜烤法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蜜炒法依然沿用了“蜜炙”这一概念。

2.4、蜜蒸

《雷公炮炙论》中出现了洒蜜水蒸大黄,徐长卿、芍药等都以蜜浸蒸法炮制。宋代除了沿用蜜蒸法,如《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的大黄,还出现了蜜拌后饭上蒸的制法,如《圣济总录》中的桔梗、《校正集验背疽方》的绵黄耆即是。蜜蒸法在之后的历代主要医药典籍都有收录,如元·《卫生宝鉴》(桔梗等),明·《普济方》(大黄等),明·《本草纲目》(徐长卿、芍药、五味子等)。

明清两代,蜜蒸法炮制的药物种类及具体蒸法的细节都有发展。明·《外科正宗》将乌梅“蜜拌蒸,取肉,捣膏”;

明·《济阴纲目》用蜜浸蒸五味子,蜜水拌蒸白芍和骨碎补;明·《先醒斋广笔记》中的五味子是“打碎,蜜蒸,烘干”;清·《本草纲目拾遗》秋海棠“白蜜拌匀,蒸晒十次,令化为度”。

2.5、蜜浸

蜜浸法也首见于《雷公炮炙论》,如杜若是浸后“漉出”用。宋·《圣济总录》(如大黄),元·《活幼新书》(如桔梗),明·《医学入门》(郁李仁)、明·《本草纲目》(鹿角等)等文献中蜜浸法也有沿用。蜜浸还作为蜜炙、蜜蒸等其他蜜制法的前期步骤,得到传承,如《雷公炮炙论》的檗木、宋·《史载之方》的黄连、明·《本草乘雅半偈》的玉竹、清·《修事指南》的制葳蕤等。

2.6、蜜焙

蜜焙较早见于《雷公炮炙论》如葳蕤、五味子等,是先用蜜水浸过或蒸后再焙。后世也多将焙作为蜜制法的最后工序,如宋·《圣济总录》大黄“剉,蜜水半盏浸一宿,焙”,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黄芪、明·《外科理例》的紫菀、明·《景岳全书》的北五味等。明·《本草纲目》的骨碎补则注明可以焙代蒸。清代还出现了单纯蜜焙,如《本草必用》蜜水焙款冬花,《本经逢原》的骨碎补。但蜜焙的品种多沿袭前代,如紫菀、葳蕤等

2.7、其他制法

除了上述制法,历代都有个别药物采用特殊加蜜炮制法的记载。宋·《圣济总录》的阿魏有“入蜜研细”;宋·《履巉岩本草》的剪草采用了加蜜“九蒸九晒”的复制法;元·《活幼新书》的黄檗制法虽未蒸,但采用了反复(蜜)润晒法;明·《普济方》对于“光明成颗粒朱砂”应用蜜煮、水洗、焙、研的复制法;明·《本草正》朱砂“以蜜揩锅底,文火下烧”;清·《修事指南》加蜜煨甜梨。其他还有把蜜作为辅料之一的炮制法如蜜酒制、蜜麸制等等。

2.8、炮制的程度

历代文献收录的蜜制药物,总的来说,未注明炮制程度的相对较多。有的文献虽然记载了炮制程度,但其标准的主观性太强,具体操作起来可能会因人而异。如宋·《太平圣惠方》载,刀豆壳“蜜涂炙令熟”,但具体何种程度可算作“熟”,却没有交代。

有些文献对具体蜜制法阐述了方法,时间,却无具体炮制程度的记载。如《雷公炮炙论》杜若“……细剉,用二三重绢作袋盛,阴干,临使以蜜浸一夜,至明漉出用”,清·《本草述钩元》赤芍“……剉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难以确定客观质控标准的古代,这种原生状态的标准操作规程不失之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3、蜜制品种发展

经查阅《本草纲目》等余部中医药古籍,整理古今蜜制法品种变化,结果发现:唐代以前文献记载蜜制药物5种;唐代文献,蜜制药物24种,其中新增22种;宋代文献,蜜制药物36种,其中新增25种;金元时期文献,蜜制药物10种,其中新增2种;明代文献,蜜制药物62种,其中新增34种;清代文献,蜜制药物44种,其中新增14种;现代调查(以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为据),蜜制药物67种。虽不能涵盖历代的发展全貌,也可大体了解其趋势。

可以看出,蜜制品种随时代发展持续增加,但金元时期较少,可能与该时间段相对较短有关。蜜制法是中医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炮制方法,但在总体上缺乏现代科学研究的支持和科学语言的表述,因而难以系统地整理、提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如炼制蜂蜜的工艺和标准等也仍然没有解决。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亟待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搭建多学科平台对蜜制(炙)法共性技术、原理、质量标准等进行深入研究。该方法的继承和发扬于中医药现代化的伟大工程亦有重要意义。(摘自: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议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拯救蜜蜂公益大行动”有奖征文)

精彩回顾

●蜂群春繁注意事项!!

●如何置顶“蜂业科技”







































北方乌发口服液能不能治脸部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gm/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