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主产于浙江省,安徽、陕西、河南等亦产。
酸、甘,微温。归肝、肾经。
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药材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
饮片酒萸肉:形如山茱萸,表面紫黑色或黑色,质滋润柔软。微有酒香气。
商陆
为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干燥根。
主产于湖南、湖北、安徽、陕西等地。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秋季至次春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成块或片,晒干或阴干。
泻下利水,消肿散结
药材为横切或纵切的不规则块片,厚薄不等。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横切片弯曲不平,边缘皱缩,直径2~8cm;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纵切片弯曲或卷曲,长5~8cm,宽1~2cm,木部呈平行条状突起。质硬。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饮片醋商陆:形如商陆片(块)。表面黄棕色,微有醋香气,味稍甜,久嚼麻舌。
射干
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
苦,寒。归肺经。
春初刚才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药材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长3-10cm,直径1-2cm。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较密的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偶有茎基残存;下面有残留的细根及根痕。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微,味苦、微辛。
饮片呈不规则形或长条形的薄片。外表皮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可见残留的须根和须根痕,有的可见环纹。切面淡黄色或鲜黄色,具散在小筋脉点或筋脉纹,有的可见环纹。气微,味苦、微辛。
麝香
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野生品:主产于西藏、四川、陕西、甘肃、贵州。此外云南、青海、宁夏、山西、内蒙古、东北等西地亦产。以西藏、四川产量大,质量优;家养品:目前四川省都江堰市、马尔康市、米亚罗养麝场,活麝取香已获成功,已能提供商品药材。
辛,温。归心、脾经。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捕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药材毛壳麝香:呈扁圆形或类椭圆形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有特异香气。
麝香仁野生品:质软,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成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麝香仁饲养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香气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升麻
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亦产。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药材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石菖蒲
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省。
辛、苦,温。归心、胃经。
秋、冬二季挖取根茎,除去叶及须根,洗净泥土,晒干。
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药材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均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鳞毛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纹明显,并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苦、微辛。
饮片呈扁圆形或条形厚片。外表皮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见环节及根痕,切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有明显环纹及油点。气芳香,味苦、微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