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鳖甲汤《金匮要略》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1],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金匮阴阳毒:14)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一两(炒去汗[2])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3],取汗。《肘后》《千金》: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注释:
[1]锦文:文同纹。锦文即织锦上的花纹。
[2]去汗:即去油、去水。
[3]老小再服:指老人、小儿分两次服用。
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散瘀。方中升麻甘辛微寒,清热解毒,消斑疹,利咽喉,具有升散透解之功;生甘草甘平泻火解毒和胃,与升麻配伍,可增强清热解毒作用;当归甘辛温,鳖甲咸平微寒,二者滋阴行血散瘀;蜀椒辛热,开腠理,通血脉,使邪热毒邪从表发散;雄黄辛苦温,解毒,杀虫,《神农本草经》云:“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蜀椒、雄黄二味虽辛温,但用量较小,故全方仍偏于辛凉;此二味药虽有争议,但方中升麻、甘草、当归、鳖甲四味药已具备清热、解毒、散瘀的基本功效。
上六味药,水煮顿服。老幼体弱者,分二次服药。
升麻鳖甲汤治阳毒。症见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
阳毒为感染疫毒,致血分热盛。疫毒壅聚血分,则面赤斑斑如锦纹,即面部斑纹赤色鲜明,与正常面色界限清楚可辨,犹如织锦上的纹彩;疫毒结于咽喉,则咽喉痛;热盛肉腐成脓,则吐脓血。治用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散瘀。
阴阳毒即阴毒与阳毒的总称,系疫毒侵入血脉,出现以皮肤发斑和咽喉疼痛为待征的疾病。升麻鳖甲汤具有清热、解毒、散瘀的基本功效。临证凡血脉热邪盛,并见皮肤有斑疹,或见鼻衄等症,可用升麻鳖甲汤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本方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猩红热、出血热、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荨麻疹、慢性肝炎等疾病。
吴擢仙医案:一病人颜面发斑,前额、两颧特别明显。略显蝶形,其色鲜红。西医诊断为红斑狼疮。诊其舌红少苔,切其六脉滑数有力,问诊其患处奇痒难忍,有烧灼感,肢体疼痛,时有发寒热,乃断为《金匮要略》之“阳毒发斑”。治宜解毒发斑,用升麻鳖甲汤全方加金银花一味,5剂而病减,后去蜀椒、雄黄,加生地黄、玄参10余剂而愈。阴阳毒皆当解毒活血,阳毒轻浅,利于达散,故用雄黄、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诸药透邪外出。观方后有云服“取汗”,就可见本方透解的功效了。[邹学熹.怀念吴擢仙老师.成都中医学院学报,,(增):3.]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金匮要略》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1],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金匮阴阳毒:15)
注释:[1]被杖:杖,名词用如动词。被杖,即被杖击打。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清热解毒散瘀。阴毒因血脉瘀阻,病变部位较阳毒深,用辛温燥烈药品,恐耗竭气阴,故于升麻鳖甲汤中去雄黄、蜀椒以治之。
上四味药,水煮顿服。老幼体弱者,分二次服药。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治阴毒。症见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击打,咽喉痛。阴毒为疫毒侵入血脉,致血脉瘀阻。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击打,为瘀血凝滞,经脉阻塞,血流不畅,故颜面与白睛及身痛之处呈青紫色;咽喉疼痛为疫毒结于咽喉。阳毒以血分热盛显著;阴毒以血脉瘀滞较甚。治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以清热解毒散瘀。所谓“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是指早期治疗效果好,若拖延日久,病必有变。
阳毒与阴毒是仲景辨治热性肌肤颜面发斑疾病的范例。若热邪盛,肌肤斑疹鲜明者称之为阳毒;若热邪不著,肌肤斑疹晦暗或较深者,称之为阴毒。阳毒用雄黄、蜀椒,阴毒去之的机理,尤在泾认为:“阳毒用之者,以阳从阳,欲其速散也;阴毒去之者,恐阴邪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临床应用同升麻鳖甲汤。
张建荣医案:徐某,女,48岁。
年3月9日初诊。颜面发热7年有余,加重1周。患者自喻为“火焰山脸”。拟证为阴虚内热,处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连续服药12剂,虽颜面发热有所减轻,但疗效不理想。患者要求停服汤药,而转服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丸、谷维素亦乏效。
年5月17日来诊:因生气后颜面发热加重,热先从耳轮开始,逐渐遍及颜面,并伴见面部轻度浮肿,头晕,视物不清,四肢关节痛,白天进餐时面部出汗尤甚,夜间盗汗。望其面色红赤,舌淡苔白,切其脉沉细而略数。平时月经正常,血压不高。辨证为阴虚内热,肝火上炎,治宜养阴清热,疏肝降火,方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加减:鳖甲20g(先煎),龟板胶15g(烊化),生地黄15g,当归10g,升麻12g,赤芍15g,女贞子10g,郁金10g,柴胡10g,黄芩10g,龙胆草10g,牛膝12g,秦艽10g,生甘草5g。6剂,水煎服。
年6月24日复诊:服药有效,续服上方6剂。
年7月4日复诊:颜面发热较前好转,头晕未减轻,其他症状已消除,舌脉同前。治宜继用上方去郁金、秦艽,加菊花10g、青蒿10g,续服6剂。
年7月11日复诊:颜面发热已十去七八,头不晕,舌淡苔薄,脉沉细弱。治宜继用上方出入:鳖甲20g(先煎),生地黄20g,当归10g,炒白芍15g,丹参10g,升麻10g,柴胡10g,黄芩10g,牛膝15g,炙甘草5g,青蒿10g。再续服6剂。
年7月21日复诊:停药已3天,脸面不热。为防止复发,续用前方6剂,以巩固疗效。
年3月15日来诊:颜面发热已近2年未犯。近日颜面又见轻度发热,舌淡苔薄,脉沉细滑。余无异。续用年7月11日方,7剂病愈,不复再来。(编者验案)
拓展阅读经方神效,再度验证——类天疱疮案退休干部钟老伯,76岁,确诊为“类天疱疮”,已2年余,疱疹此起彼伏,全无间隔,疱疹充盈时疼痛彻夜不眠,结痂时瘙痒如虫行,口腔常有溃疡,患者不胜其苦。早期曾用激素,因不愿意长期服用激素,转而求诊于中医。但延请多位中医,无非清热解毒,祛湿活血,始终无效。年春节前经朋友介绍前来找我,因临届节日,故过了元宵节后约2月底开始来治疗。
刻诊:该病人的疱疹全身满布,尤以颈项部、腋窝部为甚。大如乒乓球,小如玻璃弹珠。疱疹皮肤较厚,并非晶莹透亮,破溃后渗液清稀。眼脸亦有波及,眼眶潮红微肿。上颚一溃疡面如豆大,舌右侧溃疡,咽喉疼痛,咳出血痰。心率45次/分。舌红苔白,唇红。脉冷,脉沉细而迟。患者平时甚少汗出,皮肤干燥,恶风。拟麻附细辛汤、甘草泻心汤合升麻鳖甲汤,处方如下:
熟附子25克 细辛15克 黄芩15克 麻黄15克(先煎)
法半夏25克 党参30克 当归20克 升麻60克
鳖甲15克 甘草30克 大枣15克 大黄10克川黄连6克 干姜10克
3月22日已初见成效;麻黄开始递增至今已用至45克,心率76次/分。患者自诉相对以前好了很多,疱疹以前每发出皆较密集,现在已经是疏落散在的;以前是大如乒乓球,小如玻璃弹珠,现在如黄豆大;以前痛不能眠,现在不大觉痛;以前口腔咽喉溃烂吐脓血,现在只有一两点溃疡面;以前眼睑疱疹红肿,现眼部已没有发疱疹多天。
3月26日,疱疹大多已结痂,颈部、腰部有新出,但不大,不多,不痛,但痒。
4月2日,情况良好,检视颈项部,四肢,腰背,前腹疱疹全部结痂,仅小腿有三点如绿豆大新出。
4月9日,患者太太欣喜异常,告疱疹续有好转,眼睑,口腔久未有发。1周来只出过一两点,如绿豆大,只痒不痛了。能安睡了,2年来从未有如此段时期睡这么好过。以前从来很少汗出,现在有些许汗出了,人也很精神。效不更方,麻黄用50克。
沛按:“天疱疮”或“类天疱疮”是现代医学病名。不同于中医的“天疱疮”,中医所指实是“脓疱疮”,应属《金匮要略》浸淫疮一类。此病是免疫系统疾患,有时与肿瘤并患。多发生于免疫机能低下的老年人。此例较特殊的是:①畏风无汗,疱疹皮厚色淡黄。②脉迟而沉细。③溃破后渗液清稀。符合表实里寒,故以麻附细辛汤。
其次类似“狐惑病”之发于口、眼黏膜。故以甘草泻心汤。亦类“阴阳毒”之“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所以用升麻鳖甲汤。
升麻曾几何时被视为升阳之品,其实仲景绝无此说。自张元素提出:“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补。”在此顺带说一说“归经”“引经报使”“舟楫之剂”等用药理论,是后世的创造,但不能以此解释经方,更不要以为仲景是根据此等理论制方的。
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因而创补中益气汤及升阳益胃汤等药方,用参芪配升麻,以升举阳气。接着大多医家肆意发挥,更有发出危言耸听之说,如《本经逢原》说:“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李时珍更发挥其想象力,随俗附和对升麻命名作了解释:“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后世中药药理多有此附会成分,如沉香性下沉等)至此,令人对升麻畏之惧之,竟有“升不过七”之俗约。《温病条辨》明言禁用升麻、柴胡,普济消毒饮也要去掉升麻、柴胡。时至今日《中药学讲义》仍然是把升麻编入解表药中,用量是3~10克,基本上无人注意仲景用升麻的经验了。
仲景用升麻共有两方,一为治阴阳毒的升麻鳖甲汤,一为厥阴篇的麻黄升麻汤。要注意两方证的共有症状“咽喉痛,唾脓血”“咽喉不利,唾脓血”所以两方都用升麻。前者用二两,后方为伤寒论方中特轻的一方,但升麻也用一两一分。可见升麻是一味清热解毒利咽喉的药物。不存在升阳的作用。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经方观止》《经方亦步亦趋录续》
作者/张建荣,黄仕沛,何莉娜等,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医院初期白癜风治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