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讲求“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认为中药的物象特征与中药药性息息相关,因此在认识药物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对外形、气味、颜色、质地、习性、生态特征、生长季节和生长环境等自然特性的观察和归纳,进行关联类比,去推测药物可能具有某种药性。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十剂》所言:“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取象比类认识药性的方法。
1.取生态之象认知药性
中药的生态之象是指中药材生长的自然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土壤成分、地域特征等。古人通过观察和思考药物生长环境的特点,推测药物的药性。如生于水中的植物,不惧水浸,故能胜湿利水,如浮萍、泽泻、芡实、菖蒲等。茯苓无枝无叶无花无果,整个生命过程在地下,故性主沉降,入心经宁心安神,入膀胱经利水渗湿;又因其倍受土气,脾与五行之土相应,故能健脾。车前子长在道旁,常被牛马踩踏,但生机不衰,知其禀受土气较厚,土能克水,故有利水通淋之功。蛇床子长在阴湿卑下的地方,而芬芳燥烈,不受阴湿之气,故能到达下焦湿气所归的地方,逐寒湿之邪而补其阳气。贯众长在山涧中,得天地清阴之气,故能除蕴热湿秽之疾,其体中虚而清芳,故能解诸毒。正如《本草新编·卷之四》所言:“贯众实化毒之仙丹,毒未至,可以预防;已至,可以善解;毒已成,可以速祛”。
环境影响人体生理病理,也影响药性的形成。这是整体观念下的一种自然联系。
2.取物性之象认知药性
中药的物性之象是指中药的物性特征而言。取物性之象认知药性,是古人通过取象比类认知药性的又一重要方法。动物各有其生理特性,因其特性不同,其入药后的药性也有区别。如督脉行于背部正中,鹿卧常以口鼻对尾,故鹿茸能温补督脉。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乌龟常缩头,向于胸腹,故龟版能补益任脉。桑螵蛸为螳螂的卵壳,螳螂多子、繁殖力强,故桑螵蛸能入肾经,补肾壮阳,治疗不孕不育。蛤蚧在《本草备要·卷之四》中记载其“雌雄相呼,屡日乃交。两两相抱,捕者擘之,虽死不开,房术用之甚效”,由于蛤蚧具有这样的生理特性,故其入药,可入走肾经,补肾兴阳,主治阳痿早泄等。虫类多善于飞、爬,故多数虫类药有走窜之性,具有通行经络的作用。
植物药也有其不同的生物特性。如辛夷是花蕾入药,功能祛风寒、通鼻窍,《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头脑痛”,《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上品》认为辛夷治疗风头脑痛的作用与其生物特性即生物之象有关,其谓:“辛夷与众木同植,必高于众木而后已,其性专于上,故能升达清气,又得春气之最先,故能疏达肝气,又芳香清烈,能驱逐邪风头目之病。药不能尽达,此为之引也”。可见辛夷的生物特性使之具有上行性能,且可引药上达头目。正如《辨证奇闻·卷二》所云:“细辛、蔓荆,治头痛之药也,然不能直入于脑,得辛夷之引导则入之矣”。其他如独活与天麻,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因其不为风动,故能治风,所以独活可以祛外风,天麻能够息内风。首乌藤又名夜交藤,其藤入夜则交,故能入心经,养血安神,治疗失眠、心悸等。
研究植物药的生物特性,是认识中药药性的重要思路之一。
3.取形态之象认知药性
中医理论认为,天地万物形神相通,赋其形而存其气,禀其气而有其性。因此,通过对药物形态的观察,可以认识、推测中药的药性。如清代名医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上品》中所言:“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
质轻者升浮,因而花类药、叶类药、皮类药、枝类药多质轻而上浮。如桑叶、菊花均轻浮入肺;蝉蜕质轻,质轻者升浮,故可疏风退翳,利咽透疹;部分质地疏松或粉质的药物如升麻、葛根可发表、升阳。
质重者沉降,因而矿物药、介壳类药、种子果实类药多质重而降。如磁石、龙骨重镇安神,赭石、石决明平抑肝阳;部分质地致密者如沉香可纳气平喘,槟榔可消积导滞,故《汤液本草·卷下》:谓槟榔“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
中空者发表、通利。植物的茎,中间空者,其物质集中在周围,故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在肌表,具有发表之功,如麻黄、木贼等药中空,功能发表散邪;钩藤中空,故其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同时,也兼有透表之用。中空者,善于通利,多兼有利水消肿之功,如白茅根、麻黄、木通等。
内实者攻里。药材内部质地坚实者,其药性多苦寒沉降,可用于治疗里实证,如枳实可破气消积,槟榔可行气消积,雷丸可杀虫消积。
枯燥者入气分,如木香、乌药、甘松等;润泽者入血分,如阿胶、熟地、龙眼肉等。
汁可润泽。如知母质润,能滋阴生津;肉苁蓉质柔润,能润肠通便;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养血、肉润补脾,故知其为补脾养血要药。
根如球状者性善下行,如泽泻利水渗湿,半夏和胃降逆等。根的横切面有类似车辐纹者有旋转运行之功,如防己横切面具有车辐纹,故能利水消肿等,《本草乘雅半偈·第五帙》云:防己“根纹作车辐解,当以离丽解散为己任。”肉苁蓉象人之阴器而补肾助阳,故能治前阴诸疾而补精气。
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品》中解释百合功效时说:“百合色白而多瓣,其形似肺,始秋而花,又得金气之全者,故为清补肺金之药”。《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上品》阐述杜仲功效时说“杜仲,木之皮,木皮之韧且厚者此为最,故能补人之皮。又其中有丝连属不断,有筋之象焉,故又能续筋骨”。可见,部分药物是可以根据其形状,分析其药性及功效的。
此外,沙苑子形似人体之肾,故以之补肾。连翘似心而入心经,功能清心降火。皂角刺尖锐多刺,可消肿透脓。石膏纹理清晰,性寒,味辛,故能清热泻火解肌,清代周岩《本草思辨录·卷一》记述石膏“丝丝纵列,无一缕横陈”,极似肌肉纹理,故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善治肌肤大热,周氏谓“此正石膏解肌之所以然”。《本草蒙筌·卷之一》谓“人参肖人,形神具,如人形双手足者,神力具全,最为难得”,而人参之名,也由此而来。
仔细观察中药的形态,取象比类,分析其可能具有的药性,再结合性味归经等,对于我们全面把握药性,颇有助益。
常见的取象比类认识药性的方法还包括:取入药部位之象认知药性、取颜色之象认知药性、取气嗅之象认知药性、取季节之象认知药性,受篇幅所限,下周二再与大家分享。
推荐阅读
以上内容选自《中药药性学》,全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简介、中药药性形成的哲学基础、中药药性与中医学的关系、中药药性的主要内容、确定中药药性的依据、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中药药性的临床应用以及学习中药药性的方法等。全书在了解药性形成的背景、认知药性的途径、分析药性变化的因素、了解药性应用的实例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叙述,对学习中药药性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