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胃病案
L先生,胃部胀闷不适两月余,稍过食则胃胀更为明显,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大便常年偏稀,很少成形,疲乏,舌苔厚腻,脉滑数,诊断为寒热错杂,予以中药治疗:姜半夏10克,干姜6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鱼腥草30克,7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诉服药后口腔溃疡基本愈合,胃胀闷不适及多年便溏情况也明显好转,诊其脉仍滑数,原方黄连加至5克,10剂,水煎服,并嘱患者少食寒凉及辛辣,每日以艾条温灸中脘穴以巩固疗效。
杨医生按:此患者一方面有舌苔厚腻、脉滑数等热象,另一方面又有疲乏、便溏等寒象,所以属于典型的寒热胶结所导致的胃病,患者虽以胃胀为主诉,但方药当中并没有理气除胀的药物,而是清热与散寒药物同施。寒热胶结的状态改善,气机自然通畅。
手术引发“痛经”案L女士,四年前曾行剖腹产手术,切口为横向,自剖腹产后,常感小腹不适,并出现痛经现象,疼痛集中在左下腹,严重时疼痛难忍,影响工作生活,患医院反复检查,未确定病因,医院诊断为剖腹产刀口黏连,但无有效治疗方法。9月初经人介绍来诊,除腹痛外,饮食睡眠二便无明显异常,按压腹部刀口左上方,有一条索状结节,按之压痛明显,诊断为:腹直肌下段损伤、黏连,予以浮针松解,一次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按压亦不觉痛,第二日复诊,诉腹部已无自发痛,但按压仍有疼痛,继续予以浮针治疗两次后,疼痛基本消失,用力按压时,仍感疼痛,但已较治疗前为轻,嘱其下次月经前继续治疗三次。
杨医生按:为什么剖腹产术后会出现腹痛?因手术过程中造成肌肉的损伤和黏连。为什么手术后的肌肉痛会随月经周期性发作?因为月经前后女性月经前身体的激素水平变化会改变身体的血供,尤其腹部及盆腔肌肉的血供,造成“痛经”的假象。以浮针剥离肌肉的黏连后,疼痛随之减轻。
腰痛案M女士,30岁,自诉两周前睡觉时吹空调后腰部隐痛,逐渐加重,自行用盐袋热敷及拔罐后疼痛减轻,但稍劳累即反复,就诊时活动无碍,弯腰及下蹲均灵活自如,但不能久站或久行,否则腰部酸困难忍,检查患者腰部无明显压痛点,酸困范围大致位于髂后上棘附近,据患者发病史,诊断为寒湿阻滞经络,予以艾灸疗法,以艾条温灸肾俞、次髎、委中穴,一次治疗后,酸困减轻,隔日治疗一次,治疗两周后,腰部已无不适感,嘱注意腰部保暖。
杨医生按:此患者年龄较轻,平时锻炼较多,肌肉无明显劳损,此次发病缘于受凉,病程短,病情轻,故治疗未配合针刺或汤药,用单一疗法获效。
腰腹胀闷案H女士,54岁,腰腹胀闷不适两月余,夜间尤甚,无法安睡,经医院检查无异常,同时伴有头晕、气短、多汗、烦躁等症状,脉滑,舌质淡,腹部按之胀满,但无明显压痛,诊断为:气虚、阴虚火旺,予以中药、针灸、艾灸综合治疗,中药处方:生黄芪30克,黄柏10克,生石膏30克,炒神曲10克,陈皮6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6克,麦冬15克,七剂,针灸处方:以浮针松解腹直肌、腹外斜肌、腰方肌、臀大肌,针灸治疗结束后,当即感觉腹部胀满感减轻,艾灸处方:关元、子宫、三阴交,以此方案治疗一周后,腹胀基本消失,腰部尚有轻度胀满感,中药处方:8月30日方中党参换为北沙参15克,七剂,针灸继续治疗两次以巩固。9月16日三诊,诉诸症明显好转,腰腹已基本无胀感,睡眠改善,体力改善,中药处方:9月8日处方加姜黄10克,7剂,水煎服。
杨医生按:临床有很多疾病有较为明显的症状但影像学或生化学检查并无明显异常,此患者即是一例,但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看待,此患者有明显的气血阴阳的失衡,运用多种治疗方式调整这些失衡,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
老年腰痛案Q老太,67岁,腰痛4年余,时轻时重,坐卧均无异常,久立或弯腰做家务时疼痛加重,自诉每次拖地需要休息三到四次,容易疲乏,下肢偶有浮肿,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伴骨质增生,医院建议手术,患者拒绝,采用保守治疗后,稍缓解,但仍不能久立,近两周来,右侧腰髂部疼痛明显,且有时放射至右侧大腿,经人介绍来诊,触诊时发现,患者右侧髂后上棘附近肌肉办结僵硬感,按之患者无明显疼痛痛,且有舒适感,腰部皮肤温度明显低于周围皮肤,喜温喜按。诊断为腰肌劳损,予以浮针松解小腿腓肠肌及腰部僵硬肌肉,以艾条温灸肾俞、次髎、委中穴,按此方案连续治疗一周后,患者疼痛明显好转,休息一周后,又继续治疗三次,腰部疼痛基本消失,久立无碍。
杨医生按:按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看,此患者的确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通过触诊也发现此患者有明显的腰肌劳损及肌肉粘连,经询问病史及腰部皮肤触诊,可判断其腰肌劳损是患者未注意保暖,腰部肌肉长期受凉所致,通过针灸松解已有粘连,再通过艾灸祛除寒湿,则肌肉的功能与感觉可逐步恢复。
杨奇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