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烦热(sphoriawithfeverishsensationinchest,palmsandsoles)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多由阴虚火旺、心血不足,或病后虚热不清及火热内郁所致。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可选用清骨散、升麻散、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火郁而宜升发者,用火郁汤加减。亦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清骨散、升麻散、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加减治疗。
最近常常难以入睡,总感觉手脚心冒热气,但摸着温度并不高……问中医才知道,这是“五心烦热”的表现。
“五心”是指两手心、两足心及心胸发热。五心烦热的典型表现包括心烦不宁,体温升高,难以入睡,且感觉手足心发热不适。
《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记载,五心烦热多由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以及火热内郁所致。
1、阴虚火旺
是五心烦热最常见的病因。在中医中,阴虚火旺是指脏腑的阴阳失于调和,内脏失去了濡养,从而导致内生虚热。有手脚心发热,常欲手握冷物,卧时手脚喜伸被外,腰膝酸软,咽喉干燥,烦躁失眠等症状。
治则以滋养肾阴,清热,除烦为主。日常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少吃葱、姜、蒜、羊肉等热性食物,宜吃枸杞、黑豆、黑木耳、红豆等补阴之品。
2、心血不足
一般与肝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表现为午后两手足心热,稍有烦劳则加重,神疲身倦,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不香,头目眩晕,舌质淡等。治则以调肝理脾、补益气血主。平时用黄芪、白扁豆、大枣、山药等煮粥,常食可补气血;
3、火热内郁
火热内郁引起的五心烦热属于实证的一种表现。多因饮食不节,致胃阳被郁,不得泄越,发为五心烦热。其症状为:五心烦热,胸闷,情志不舒,急躁易怒,头胀,口苦,尿赤,妇女则经行不畅,舌红苔黄。治则以升阳散火为主,临床上多用升阳散火汤或火郁汤。
可见,同样都有“五心烦热”的症状表现,但其内在病因病机还有不同,所以,要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才能药到病除。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