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解表药
麻黄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等的干燥草质茎。
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
本品辛散质轻,苦泄温通,入肺与膀胱经,重在宣肺,药力较强。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
发汗,平喘,利水。
1.风寒表实证
2.肺气不宣的咳喘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1.5~9g。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用。
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挥发油等,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中枢兴奋等作用。
桂枝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本品辛温发散,甘温助阳,入心、肺、膀胱经,既走表,又走里。发汗力虽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疗阳虚经寒血滞所致诸证可投。
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
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瘕。
3、阳虚水肿、痰饮证。
4、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5、虚寒腹痛。
1、桂枝配白芍:两药相合,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
3~9g。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本品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有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进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等作用。
紫苏
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叶。叶称苏叶,梗称苏梗。
辛,温。归肺、脾经。
本品辛温发散,入肺、脾经。既散肺经风寒,又理脾胃气滞,兼安胎、解鱼蟹毒。为治风寒感冒常用药,兼气滞胀满者尤佳。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①风寒感冒,咳嗽胸闷。
②脾胃气滞证。
③气滞胎动证。
④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5~9g。不宜久煎。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本品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虚者慎用。
生姜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辛,微温。归肺、脾经。
本品味辛发散,微温散寒。入肺经,散风寒而发汗解表,温肺寒而化痰止咳,为治风寒感冒与咳嗽所常用。入脾经善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并兼解鱼蟹毒。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①风寒表证。
②胃寒呕吐。
③风寒客肺的咳嗽。
④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3~9g。煎服或捣汁冲服。
本品辛温,故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用。
荆芥
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花穗名荆芥穗。
辛,微温。归肺、肝经。
本品辛香,微温不烈,药力平和,功在肺肝。生用长于发散,善散风发表、透疹止痒,为发表散风通用药,治表证及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炒炭性变收敛,善止血,治各种出血可选。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
②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③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④(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
3~9g。不宜久煎。芥穗力较强。止血须炒炭。
防风
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本品辛散微温,甘缓不峻,既走膀胱,又入肝脾,功善祛风胜湿而发表、止痛、止痒、解痉,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或兼否寒热皆可投用。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②风寒湿痹,风湿疹痒。
③破伤风,小儿惊风。
3~9g。入煎剂、酒剂或丸散。
本品味辛微温,伤阴血而助火,故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羌活
伞形科植物羌活等的干燥根茎及根。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本品辛温苦燥,升浮发散,主归膀胱,兼归肾,药力较强。作用偏上偏表,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
②风寒湿痹。
3~9g。
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脾胃虚弱者不宜服;又辛温燥烈,伤阴耗血,故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细辛
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等的干燥全草。
辛,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
本品辛温走窜,芳香气浓,入心、肺、肾经。既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鼻塞头痛之良药;又能温散肺寒、化痰饮,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①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
②鼻渊头痛。
③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
④寒饮咳喘。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细辛辛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温中散寒,温肺化饮;五味子酸温,敛肺气,滋肾阴。三药相合,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治寒饮喘咳日久者效佳。
1~3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本品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或肺热咳嗽者忌用。又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研末服更须谨慎。反藜芦。
本品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抑菌、抗组织胺、抗变态反应、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
白芷
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的干燥根。
辛,温。归肺、胃经。
本品辛温燥散,芳香走窜,善除肺胃经之邪。外散风寒而解表,上通鼻窍而止痛。入阳明能燥湿散寒而止带,走肌肤能消肿排脓止痒而疗疮疹。最善治阳明头痛。
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①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
②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
③风寒湿痹,寒湿带下。
④疮疡肿毒。
⑤风湿疹痒。
3~9g。
本品辛香温燥,故阴虚血热者忌服。
香薷
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辛,温。归肺胃经。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化湿和中而解暑,还能开宣肺气而利水消肿,功似麻黄,药力亦强,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素有“夏月麻黄”之称。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①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
②水肿,小便不利。
3~9g。利水退肿须浓煎。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有汗者忌用。
藁本
伞形科植物藁本、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
辛,温。归膀胱、肝经。
既能发表散寒,治风寒表证与表证夹湿;又能祛风胜湿、通痹止痛,治风寒湿痹与头风头痛。功似羌活,尤宜巅顶头痛。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湿,巅顶头痛。
②风寒湿痹。
3~9g。
本品辛温发散,故血虚头痛及热证忌用。
苍耳子
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果实。
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①鼻渊头痛,风寒头痛,表证夹湿。
②风湿痹痛,风湿疹痒,疥癣。
3~9g。煎服,或人丸散。
本品辛温有毒,过量服用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血虚头痛者不宜服。
辛夷
木兰科植物望春花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
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鼻渊头痛,风寒头痛鼻塞。
3~9g。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宜用纱布包煎。外用适量。
本品辛温香燥,故阴虚火旺者忌服。
1、麻黄、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
不同1: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黄善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喘咳;还能利水退肿,治水肿兼表。桂枝又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痹冷痛,阳虚水肿,痰饮眩悸及虚寒腹痛等。
2、紫苏、生姜、荆芥、防风: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
不同1:紫苏性温,发汗力强,又兼理气,风寒感冒无汗或兼脾胃气滞者多用;生姜性温,发汗力弱,风寒感冒轻者多用;荆芥微温平和,生用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又治风热感冒无汗或汗少者;防风微温而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品,发汗力虽较弱而长于胜湿,凡外感表证无论寒热或夹湿与否均可投用。
不同2:紫苏又能理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治脾胃气滞、胸闷不舒、气滞胎动及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生姜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荆芥生用又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防风又能胜湿止痛,治风寒湿痹、头风头痛;祛风解痉,治破伤风、小儿惊风。
3、羌活、藁本:均能发散太阳经之风寒湿、胜湿止痛,治风寒感冒、表证夹湿、风寒湿痹及头风头痛等。
不同1:羌活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善治太阳头项强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藁本虽也主散太阳经风寒湿,但又兼归肝经而直上巅顶,善治巅顶头痛,兼治寒滞肝脉之脘腹痛等。
4、细辛、白芷、辛夷、苍耳子:共性辛温发散、宣痛鼻窍,均善散风寒、通鼻窍、止疼痛,为治风寒感冒或鼻渊之鼻塞头痛之要药。
不同1:细辛入肺肾经,芳香气烈,散寒止痛力强,鼻塞头痛重症每用,又兼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痛、头风头痛、牙痛;还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喘等。白芷主入阳明胃经,芳香味浓,药力较强,又兼治眉棱骨痛、牙痛;还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治风寒湿痹痛、寒湿带下、疮疡肿毒及风湿疹痒。辛夷主入肺经,芳香而力稍弱,专治风寒头痛鼻塞。苍耳子则有小毒,主入肺经,又能除湿、止痒,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风湿疹痒及疥癣等。
5、香薷、麻黄,相同点: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
不同点1:香薷微温,兼化湿和中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头痛、形寒、发热无汗及腹痛吐泻;麻黄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
不同点2: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
辛凉解表药
薄荷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茎叶。
辛,凉。归肺、肝经。
本品辛凉,气味芳香,质轻上浮,入肺、肝经,疏泄清利,既善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与咽喉,又能透发疹毒和疏肝。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②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证。
③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④肝气郁滞,胸闷胁胀。
3~6g。不宜久煎。
本品发汗耗气,故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牛蒡子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辛、苦,寒。归肺、胃经。
本品辛苦性寒,疏散清宣滑利。外散风热,内解热毒,上宣肺气,下利二便,虽发汗不如薄荷,但长于清解热毒。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②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
③麻疹不透,风热疹痒。
④热毒疮肿,痄腮。
3~9g。煎服或入散剂。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减。
本品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蝉蜕
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甘,寒。归肺、肝经。
本品甘寒质轻,疏散清透解痉,功在肺、肝二经。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长于祛风解痉与明目开音。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
②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③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
④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
蝉蜕配胖大海:蝉蜕甘寒质轻,疏散风热,宣肺疗哑;胖大海甘寒,清宣肺气,利咽开音。两药相合,清宣肺气,利咽开音力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3~9g。煎服或作丸散服。止痉宜大量用。
孕妇慎服。
桑叶
桑科植物桑树的干燥叶。
苦、甘,寒。归肺、肝经。
本品质轻疏散,苦寒清泄,味甘兼润,入肺能疏散清润,入肝能清火益阴,并兼凉血止血。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①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咳嗽头痛。
②肺热燥咳。
③肝阳眩晕,目赤肿痛,视物昏花。
④血热吐衄轻证。
桑叶配菊花:桑叶苦甘寒,菊花辛甘苦微寒,二药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合用后药力更强,善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肝热目赤、肝阳眩晕及肝肾亏虚目暗不明。
桑叶配黑芝麻:桑叶平肝益阴明目,黑芝麻补精血润肠,二药合用,补肝肾明目力强,治肝肾亏虚视物昏花效佳,兼肠燥便秘者尤宜。
5~9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菊花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名黄菊花,白者名白菊花。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本品辛香轻散,苦寒清解,味甘略兼益阴,疏散清降并能。入肺经,善疏散风热而清利头目;入肝经,善泻热益阴而平肝明目;兼清解热毒而治疮肿。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①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
②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
③肝阴虚的眼目昏花证。
④肝风头痛及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证。
⑤热毒疮肿。
菊花配枸杞子:菊花辛甘微寒,清肝明目,益阴平肝;枸杞子甘平,滋补肝肾明目。二药合用,补肝肾明目力强,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用之效佳。
g。煎服或入丸散。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葛根
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甘、辛,凉。归脾、胃经。
本品辛甘而凉,性善升散,功在脾胃。既长于疏散肌腠经络之邪气而解肌发表退热,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又善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具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及透发疹毒之功。
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①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②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③热病烦渴,消渴证。
④湿热泻痢初起,脾虚泄泻。
生葛根配黄芩、黄连:生葛根甘辛性凉,解肌退热,升阳止泻;黄芩、黄连苦寒,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合用,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9~20g。煎服或入丸散。止泻宜煨用,退热生津宜生用。
本品有解热、扩张皮肤血管、镇静、抗过敏、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功能、改善脑循环、抗缺氧及降血压等作用。
柴胡
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本品苦辛微寒,芳香疏泄升散,主入肝胆经。功善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及升举阳气,既为治肝胆疾患之要药,又为治气虚下陷所常用。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①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感冒高热。
②肝郁气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痛经。
③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柴胡配黄芩:柴胡苦辛微寒,善疏散退热;黄芩苦寒,善清热泻火。二药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本品性能升发,故真阴亏损、肝阳上升之证忌用。
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溃疡等作用。
升麻
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等的干燥根茎。
辛、甘,微寒。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①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
②热毒疮肿,丹毒,痄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温毒发斑。
③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崩漏下血及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3~9g。升举阳气多用炙升麻。
本品具升浮之性,凡阴虚阳浮、气逆不降及麻疹已透者,均当忌用。
蔓荆子
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等的干燥成熟果实。
辛、苦,微寒。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①风热头痛头昏,牙痛。
②风热目赤肿痛或目昏多泪。
③风湿痹痛,肢体挛急。
6~12g。煎服或浸酒,或入丸散用。
淡豆豉
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加工发酵而成。
辛、甘、微苦,凉。
解表,除烦。
9~15g。
辛凉解表药小结
1、薄荷、牛蒡子、蝉蜕:均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及风疹瘙痒。
不同1:薄荷辛凉,芳香轻清,主散上焦风热,发汗力强,无汗者用之;牛蒡子辛苦性寒,宣透清降,发汗力较薄荷弱,但长于清泄热邪,兼利二便,热度较重者或兼有二便不利者用之;蝉蜕甘寒质轻,发汗不如薄荷,清热不如牛蒡子,但长于祛风解痉止痒,感冒和麻疹高热抽搐、风疹瘙痒者用之。
不同2:薄荷善清利头目、利咽,治疗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兼疏肝解郁,治疗肝郁气滞胸闷胁胀。牛蒡子宣肺利咽,治风热咳嗽咳痰及咽喉肿痛;解毒消肿,治热毒疮肿痄腮。蝉蜕宣肺疗哑,治喑哑咽痛;明目退翳,治风热上攻之目赤、翳障;祛风止痉,治小儿惊风夜啼及破伤风。
2、桑叶、菊花: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
不同1: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
不同2:桑叶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3、柴胡、升麻、葛根:均为解表升阳之品。
不同1:虽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葛根甘辛性凉,主入脾胃经,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不同2:虽均能升阳,柴胡、升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泻痢,属脾气虚者常配参、术,属热痢初起,常配芩、连。
不同3、升麻、葛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4、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葛根又能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
4、蔓荆子:性微寒,质轻上行,主散头面风热。功善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治风热头痛头昏、牙痛、风热目赤肿痛或目昏多泪。兼能祛风止痛,治风湿痹痛、肢体挛急。
5、淡豆豉既发散解表,又宣散郁热而除烦。
净制与临床疗效
《中国药典》、《炮制通则》将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原药材常常混有一些杂质甚至其他有毒药物。
非药用部分若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
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根具有敛汗作用。
水牛角饮片的炮制规范
本品为牛科动物水牛的角。
水牛角片:洗净,用温水浸泡,镑片或蒸后趁热刨成薄片。
水牛角粉:锉成粗粉或蒸后趁热锉成粗粉。
水牛角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棕黑色或灰黑色,有纹理。角质,质硬。气微腥,味淡。
水牛角粉:呈灰褐色粗粉,质硬。气微腥,味淡。
水牛角粉或水牛角片粉末灰褐色。不规则碎块淡灰白色或灰黄色。纵断面观可见细长梭形纹理,有纵长裂缝,布有微细灰棕色色素颗粒;横断面观梭形纹理平行排列,并弧状弯曲似波峰样,有众多黄棕色色素颗粒。有的碎块表面较平整,色素颗粒及裂隙较小,难于察见。
苦,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吐血衄血,惊风,癫狂。
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
置干燥处,防霉。
柿霜饼饮片的炮制规范
本品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的粉霜制成的饼。
柿霜。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本品为灰白色饼块,气微,味甜,有清凉感,无杂质。
甘,凉。归心、肺、胃经。
清热,润燥,化痰。用于肺热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疮,吐血,咯血,消渴。
3~9g.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热。
莳萝子饮片的炮制规范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干燥成熟果实。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双悬果多分离为分果,呈扁平广卵形,长3~4mm,宽2~2.5mm.表面呈棕色,侧棱延展翅状,合生面中央有一条棱线。气微香,味辛,麻舌。
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肝、肾经。
温脾肾,开胃,散寒,行气解鱼肉毒。用于呕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满少食。
1~5g.
置干燥处。
石蟹饮片的炮制规范
本品为古生代节肢动物石蟹及其他近缘动物的化石。主含碳酸钙。
生石蟹:除去杂质,洗净泥土,干燥。用时打碎。
煅石蟹:取净石蟹置适宜容器中,用炉火煅至红透,倒入醋中淬,反复多次至酥脆为度。取出,干燥。
每石蟹kg,用醋15kg.
生石蟹:呈不规则碎块状,灰白色或土棕色,光滑而有点头小突起,或偶见蟹壳样纹理,质坚。断面灰棕色。气微,味微咸。
煅石蟹:为不规则细粒或粗粉,瓦灰色或灰棕色,质酥松。
咸,凉。归肾经。
清热解毒,明目消肿。用于喉闭肿痛,青盲眼症,并能催生。
本品经火煅醋淬后便于粉碎及煎出。
3~9g,水磨汁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细点眼或以醋磨外涂。
写石蟹、煅石蟹均付煅石蟹;写生付生。
孕妇禁用。
置干燥处。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输液又死亡!3条短信警示所有基层医生
女医生自助做胃镜视频曝光,网友高呼“吓尿了”!
这才是避孕套的正确用法,99%的人都戴错了
央视:村医将淘汰,剩下的全有执业资格!
版权声明: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网络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