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升麻
自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风行起来后,在东垣老人的新说下,升麻一改过去的功效成了升提之药,后世大多数医家也是附庸其说,致使升麻的主要功效被忽视埋没。在早年学医始对此并未引起重视,受补中益气汤方剂分析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方子中的柴胡和升麻是提升诸药以升阳气的,后来临床实践多了觉得并非这么回事。柴胡和升麻并未有升提阳气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我早年在治疗气虚型的低血压证时,喜用补中益气汤,教科书也是这样教的,但是效果大多不明显,按理说其中的柴胡和升麻是起升提作用的,但是不管用少量还是大量均不见起升提作用,血压上升,其作用远赶不上枳实干姜。
再看《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也没有这样的提法和用法,相反却是以清热解毒见长,麻黄升麻汤,升麻鳖甲汤都是,喉咽不利,唾脓血而用之。不知怎么到了东垣先生那里却成了升提作用,纯粹的臆想胡刍。文献和实践都证明此说是不正确,应以纠正。
对此问题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已故医学大家裘沛然先生,我在上世纪八十年读先生的《壶天散墨》时看到此文后,引起了深思。后来又看到方药中先生用大量升麻治肝炎,杀病毒的经验,及潘华信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分析补中益气汤的文章,指出柴胡、升麻非升提,乃清热作用,结合仲景论述方确信不移,此乃谬说,误人子弟,必须纠正。对于升麻的功效古文献已有丰富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
《名医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金匮要略》中升麻鳖甲汤:治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方中升麻用二两。
《滇南本草》:主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暗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肿痛,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
《肘后方》用于卒毒肿起。
《仁斋直指方》用于喉痹作痛,升麻一味煎汤,治胃热齿。
《本事方》用于口舌生疮,悬痈肿痛。升麻汤(升麻、桔梗、薏苡仁、地榆、黄芩、牡丹皮、白芍、甘草)治肺痈吐脓血。
《千金方》用于口热生疮和产后恶血。
宋·朱肱有“无犀角以升麻代之……”的记载。
学习文献,结合临床,我不再把升麻作为一味升提药,而是作为一种力专效宏的清热解毒药使用。
我曾治张姓女子,26岁,感冒引起扁桃体发炎,红肿如弹子大,即将化脓,发烧喑哑,疼痛,舌红苔薄白,脉寸关滑数,大便略干,用养阴清肺汤加大量升麻,处方如下:生地30g,麦冬30g,元参30g,升麻50g,白芍15g,丹皮12g,浙贝15g,薄荷10g,桔梗10g,甘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三次。一天后退热,三付药后扁桃体减退巳不红肿,又服三付痊愈,仅留腺体微肿大。
由此可见升麻之功效显著。临床上除了用于咽喉炎症外,我还将升麻广泛用于疮疡、痤疮、肝炎、中耳炎、带状疱疹、白塞氏综合症、生殖器疱疹等等,一言以敝之曰:清热解毒,大胆重用。
以上资料虽然只代表作者自己观点,但提醒了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应站在临床一线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各种问题,一定要学会接地气,多总结,多临床。
升麻破除郁结
升麻,升麻又名周麻,植株高大,叶子开展,气势比较强悍。升麻药用部分是根,是中空的。根的横切片纹理呈网状,质地较硬,舒展通行的力量比较强。表皮偏黑(黑为水之色,入的比较深,偏里)。
通过分析和病案考证,可以看出升麻最大的作用不是向上升发的,而是在内部破结流通的。本经记载,升麻可解毒。所谓的毒就是体内郁结太厉害了,气郁化火,火郁化毒。升麻可破除郁结,很强横的把郁结通开。
我们说知其然能知其所以然,升麻解毒解何毒,即便后世说的能升提,那么升提的机理是什么,也都能明白。我们才能有刃有余的做好临床,也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好中医梦想。
升麻本身没什么气味,所以升麻本质是在气分流通的,其药液品尝起来有淡淡的苦味,喝到最后有点涩的感觉。所以说,一般的疾病用不到升麻,凡是用到升麻的,都是内部郁结很重。我临床常用当归和升麻一对药,主要考虑到病人郁结较久。所以,柴胡无法疏达的郁结,可以用升麻,升麻不行就用当归。
升麻力量虽然很大,但走的比较慢,消耗正气不会那么快,所以,升麻可以大量使用,可用到60克,一般配合补虚的药使用。升麻的一般用量为12克左右。
我临床喜欢升麻和当归一起用,就是因为当归是疏通血分,升麻是疏通气分,二者都是入的较深。现在疾病多是病在外而根在于内,很多郁结是比较深的,如果用柴胡、薄荷等比较浅的药疏散的话,根源问题无法解决,所以需要用较为深的药破内部郁结,内部的郁结也是比较紧致的。升麻多用于郁结比较深重的慢性病,没有太多禁忌症。
升麻治疗阴冷阳痿
看一个案例,现在临床上这类病患其实不少,阴冷阳痿之类的病患。
一般来说,阴冷阳痿属肾阳虚弱者用温补肾阳多可获效,但不少患者无明显肾阳不足的脉症表现,用温补肾阳也无效果,这时我们以升麻为主药辩治本病,常获显效。
患者黄某某,男,36岁,3年来阴部怕冷逐渐加重,甚至有冷气从尿道吸入感,阳事难举,早泄遗精,饮食不香,胸闷心烦,舌质暗淡,脉沉涩。曾服中药温肾散寒余剂,效不明显。处方:升麻20g,党参10g,茯苓10g,苍术10g,当归6g,炒白芍10g,地龙10g,蜈蚣3g。6剂后,阴冷显著减轻,阳事能举,20天后阴冷生除,诸症消失。
按:肾藏精,主生殖,肾阳不足,温煦和生化功能衰减,则可出现腰膝冷痛,形寒怕冷,阳痿早泄,尿频清长,舌淡白,脉沉细等症,此时可用温补肾阳而效。该患者虽有阴冷阳痿表现却无以上肾阳虚弱的脉症,叶天士《临床指南医案》云:又有阳明虚。则宗筋纵,盖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若谷气不充,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不亦难呼?治唯通补阳明而已。故本例辩证为阳陷筋纵,土虚木郁,用升阳举陷,通补阳明宗筋,佐以条达肝经之法而获显效。
名家名言
经典摘录:
1、《神农本草经》:味甘、平。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
2、《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3、《药性论》:主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蛪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主百邪鬼魅。
4、《药类法象》:此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行经药也。若补其脾胃,非此药为引用、行其本经不能补。若得葱白、香白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阴。非此四经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
5、《药性赋》:其用有四: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因名之曰升麻。
6、《本经疏证》:中恶腹痛,毒之在下者也。时气毒疠头痛寒风肿诸毒,毒之在中者也。喉痛口疮,毒之在上者也。升麻所以能解如许多毒者,盖以其根内白外黑,茎叶皆青,复花白黑,是为金贯水中,水从木升,仍发越金以归功于畅水也。水者,严历之寒气也,金者,上肃之热气也,以严历之寒,包收肃之热,阳欲达而被阴束,是所以为毒也,使随木升而畅发焉,是即所谓解毒矣。观所胪诸证,虽得之不同其源,为病不一其状,归结其旨,均热收于中,寒束于外。在外者固是,内者亦未始非病,譬如伤寒中风,虽亦系外寒内热,然惟外寒是病,内热乃身中阳气,故时气及头痛寒热,皆与伤寒中风相近,而治此不治彼,则可以知之矣。
在方面,我们看下面评述:
《景岳全书》: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且其味苦气散,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并不可用。
《本经逢原》:升麻葛根汤,乃阳明发散药。若初病太阳便服之,发动其邪,必传阳明,反成其害也。又升麻、葛根能发痘,惟初发热时可用,见点后忌服,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按升麻属阳性升,力能扶助阳气,捍御阴邪,故于淋带泻痢脱肛方用之,取其升举清阳于上也。古方治噤口痢,用醋炒升麻,引人参、莲肉,扶胃进食,大有神效。凡上盛下虚,吐血衄血,咳嗽多痰,阴虚火动,气逆呕吐,怔忡癫狂诸证,皆在所禁。
布置作业,把与升麻相关的中医方剂大家全部列出来,并能把组成写出来,功效列出来。比如麻黄升麻汤,升麻葛根汤,升麻鳖甲汤等等。
馨若淽兰与君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