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明教授经典医案之小儿腹泻案

病案

姓名:董*,女,5岁;就诊时间:/3/20。

主诉:腹痛,腹泻三天。

患儿感冒发烧后脐部腹痛伴腹泻三天,现烧退仍痛与泄,现在大便色黑,稀,甚臭,便前痛甚,大便水注样,爽快解,食减,稍咳,口干引水,舌尖边红苔薄黄中根稍腻,细滑弱脉。诊断:泄泻(脾虚湿热),治以内健脾利湿佐以外解表邪。

葛连芩+正气散:生葛根20黄芩10黄连5炙甘草5藿香10陈皮5苏梗5茯苓20苍术5厚朴5泽泻15炒白术10防风5:三剂。

/3/23:药后仍痛且腹泻,日五六行,信息处方:葛根15炒白术10茯苓20太子参5炙甘草3藿香5木香2.5神曲10:三剂。

/3/27:大便泄减,从水样为软便,且次数减少,便前即痛,痛即泄,便水样今天成形,色深,脐周痛为主,痛则俯卧且肢冷,食减,舌仍红苔黄腻,守23/3日方加清化药物。

七味白术散+小建中汤加清化:葛根30炒白术10赤芍10茯苓30太子参10炙甘草3藿香5木香5神曲10炒薏苡仁30黄连2桂枝5蒲公英20:三剂。

/3/26:痛止泻止,甚好。

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发病,且小儿“脾常不足”,脾喜燥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湿盛则濡泻,故前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说。该小儿暴泻,便次多,泻下急迫,大便色黑,稀,甚臭,口干,舌尖边红苔薄黄中根稍腻,诊断:泄泻(脾虚湿热)

1、七味白术散出自北宋中医儿科鼻祖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它由人参、白茯苓、炒白术、甘草、藿香、木香、葛根,即四君子汤加藿香、木香、葛根组成,功效主要是健脾益气,和胃生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津虚内热,呕吐泄泻,肌热烦渴。原方主治小儿脾虚泄泻又有发热者,乃因小儿“脾常不足”,稍不慎,极易感受外邪或食积食滞,脾伤脾虚之故。全方融补、运、升、降为一体,补而不滞,尤其是补运之中以补为主,升降之中以升为主,燥润之中以燥为主,堪合脾胃生理功能。原方设计,针对婴幼儿腹泻的脾运不足,容易耗伤阴液的特点,能起到标本兼顾效果。木香、藿香芳香化浊,理气和胃,降逆生津,木香宜轻用。葛根解肌热而除渴生津,本身又善升清止泻,且解肌热口渴,用量宜重。

2、详谈葛根:

(1)性味甘辛凉,归脾胃经,除其解肌治项强、退热治风热感、透诊治热性疹子以及生津止渴等功能外,还有较好的升阳止泻功效。升阳者,升举脾胃之清气,说的是它能鼓动足太阴脾清气上行,清气升则泄泻自治,因而这一功效主要表现为清升即浊止而止便泄方面。理论上来说,脾之运化功能必须建立在太阴升清的基础之上。所以健脾必须升清,而升清之药首选葛根。如葛根芩连汤和七味白术散。

(2)但如同补中益气汤中柴胡与升麻,升清又必须建立在健脾补气的基础上,但葛根本身无健脾之功,因而要使葛根能“升”太阴之清气,必须配伍补脾药:参术苓草,尤其是白术,融补脾与健脾于一身,葛根+白术,堪为健脾升清之“对药”。

(3)正因为葛根能“升清”,其止泻并非健脾止泻,也非补肾止泻,而是升清止泻,所以对于久泻不止的泄泻,尤其当要甘温壅补时,加葛根20-30克,不仅升清,而且灵动全方,使补力倍增。所以,参苓白术散、四神丸、吴茱萸汤、理中汤等,均可相机加入,如果取泄为主时,可用煨葛,升清之中又本身稍事止泻之能。

(4)又说其含淀粉多,一定程度上也能止泻,实则,不若说其本身有一定的补脾益胃的作用,可能与理亦通。

跟师心得

首诊,曾师使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合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湿热为主打。小儿感冒后,邪正交争,发热刚去,吾师欲意一鼓作气祛邪外出,奈何痛泻如前,说明小儿正气已伤过大半,《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诊,小儿正气已虚,遂易道扶正祛邪,虽此时补益有闭门流寇之嫌,但老师常说“两利取大,两害取小”,改投七味白术散,其中葛根15g茯苓20太子参5藿香5木香2.5等药用量偏小,小试牛刀。

三诊,小儿如期改善,虽痛后即泻仍有,但泻次减少,大便成形,说明脾的运化功能逐渐恢复,用药对路后,便以有一种火力全开之势,攻补兼施,加大七味白术散药力,将葛根30g茯苓30太子参10藿香10木香5翻倍,加大补、运、升、降,并结合患儿“痛则俯卧且肢冷”,予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再结合舌仍红苔黄腻,予蒲公英、黄连、薏苡仁清化湿热,果然痛泻止。

曾师常说行医用药有时候如用兵打仗,虽是小儿腹泻是常见病多发病,易需辨证精准、步步为营、面面俱到,如此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

(此病案由曾庆明教授学生黄琼医生整理供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fl/4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