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复发扩散 http://m.39.net/pf/a_6751574.html
儿科之祖——钱乙
中医史上儿科的开创者钱乙钱乙,字仲阳。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他本来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东平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一、人物生平自小丧亲公元年,钱乙在一个医学之家出生,父亲钱颢是一位精通医术的专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了。钱乙的父亲尽管医术了得,但是却喜好饮酒旅游。钱乙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出去旅游之后,便一去不复返,留下钱乙一人。虽然父亲也是一位医生,但是钱乙的医术却并不是受父亲教导而成的。姑父收留钱乙的姑妈此前嫁给了一位姓吕的医生,一直没有留下子嗣,又可怜钱乙孤身一人,于是便将钱乙接到吕家抚养,并把他收为义子。吕姑父生性善良,把钱乙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三岁的钱乙开始进私塾读书,偶尔休学便随姑父一起出诊。夫妻两人一直精心教导他的医术,给钱乙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慧眼识珠心细的姑父发现一个现象:每当小钱乙看到一脸病容的小孩时,表现出非常难过的神情。吕医生慧眼识珠,欣喜异常,认为钱乙有仁爱之心,必定能成为一名良医。于是当即决定将自己的医术倾囊相授。他递给小钱乙一本《颅囟经》(关于专治小孩的中医书,现已失传),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人。因为小孩病太难治了。小乙呀,如果你真对治小孩感兴趣,就好好看这本书吧!”刻苦攻读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这是四。从此,小钱乙夜以继日,刻苦攻读《颅囟经》等医书,经过近四十年的学习和治病医人,终于功成业就。至精儿科钱乙一生最难得的就是从一而终,专精一科。但也正是因为他将自己的全副心神都放到了儿科上,才能专心探究,最终有所成就。他创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在给小儿治病的时候,多以面上五官结合其他为依据,看病下药。他说从眼睛看:“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虛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虛。”他还善于依据古方,创制新方,适合现今的病情变化。钱乙最早出名就是因为他的“颅囟方”,凭此给长公主的女儿看病,从此声名大噪,被被授予翰林医官院中“医学”的官职。后来又以“黄土汤”治好了皇子,受到宋神宗的召见,被提升为太医丞,受赐他饰金的鱼符和紫衣。
自此之后,钱乙每天都被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召见看病,忙的不可开交。
辞官专医
钱乙原来就有羸弱的老毛病,他经常按自己的意念来治疗。后来病情加剧,他叹息着说:“这种病就是‘周痹’啊,如果侵入内脏,就会死人的。我大概是要死了吧”。不久他又说:“我可以把病转移到手、脚上去。”于是自己制作药剂,日夜饮用。他的左手和左脚便突然间卷曲不能伸展了。他高兴地说:“可以了!”他的亲朋好友到东山去采到了比斗还大的茯苓,他就按医方上的方法服用,直到把它吃完。这样他虽然半边手足偏废不能用,但却骨节坚强和健康人一样。后来他以有病为理由,辞官回家,再也没有出过门。
二、学术思想“五脏辨证”法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阎季忠对他“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主张保养养生钱乙的“保养养生”法,被后代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养生方法。钱乙曾说过:“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孩子不愿意吃饭,不必追着喂饭,孩子饿了,自然有吃的意愿。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因此,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不容易患咳嗽、哮喘等病。以上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钱乙主张饮食、穿衣不可太过,即:不可食之过饱,穿得过暖。精美之物或喜食之品不宜食之过多,因为偏食使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摄入不足,使人瘦弱。同时,食之太过会造成病患或过胖。通过面部诊病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幼小儿童还不能语言,即使能语言的儿童,亦往往词不达意。钱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比如,他认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而观察眼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小儿虚实寒热论钱乙行医注重实践,非常同情民间百姓的疾苦,而且他还非常善于总结在行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感受,形成规律性、理论性的东西。他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并在临床应用四诊(望、闻、问、切)时,十分重视“望”诊。他对患者全身状况均作详细论述和描绘。对儿科常见的惊搐、疮疹、水痘、天花、猩红热等病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提出多种有效疗法。且能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黄疸,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性肝炎、肠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疾病。根据“小儿为稚阳之体,阴气未盛,阳气柔弱”的特点,善用“柔润方药”。他拟订的补泻五脏的药方,至今仍为医家喜用。特别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黄丸”,更见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的功力,给后世养阴学派以启发。三、主要贡献首创儿科
钱乙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钱乙对小儿雌了四十年的深入钻研,终于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他认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脏腑柔弱”,“血气未实”,由此决定了小儿的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他考虑到存在于小儿的这些生理、病理特点,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常以妄攻误下为警戒。他说:“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并指出寒药温药不能给小儿滥用,因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钱乙所制地黄丸、白术散、阿胶散等都是为了适合小儿柔嫩体质,独辟溪径而制定的方剂。在诊断上,钱乙进一步发展了儿科望诊的方法。根据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了“面上证,“目上证”,运用面部望诊和目内望诊方法,观察不同疾病在面部和眼睛上的不同变化,比如,他认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而观察眼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这此见解提高了对儿科疾的诊断水平。如他从一个小孩“面如火色,两眼直视”的症状,断定这个孩子第二天会发羊角风(一种痉挛症),因此为心、肝两脏都受到病邪侵犯的表现。第二日,那孩童果然发病。钱乙的学术成就核心是运用五脏辨证论治。他既充分运用五脏五行的一般规律,又赋予儿科学的特色。他认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例如,心属火,主神明。若遇大声骇异,则心火内动,神不守舍易于发惊。如为邪热所扰,亦发惊,叫哭惊择,并见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等症。如火热更甚,心阳太亢,热甚风生,心肝俱旺,便能发搐,这些证候,病为急惊。宋以前,惊、痫不分,至钱乙始创惊风病名,使与痫症区别开来。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指出急惊多实,慢惊多虚,故治疗上,钱氏又各有所主,如急惊,治宜除其痰热,利惊圆主之;心气热,导赤散主之;心实热,一物泻心汤主之。若为心虚热,卧而悸动不安,目内淡红,用生犀散;心虚肝热,身壮热,神思恍惚,用安神圆。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脏虚实寒热而设,如肝虚热用六味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丸等。钱乙临床用药,还常常根据儿科的特点,选用丸剂、散剂、膏剂等。这些成药,可以事先制备,适应于儿科疾病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便于及时服用,易为小儿所接受。著书立说钱乙专业儿科四十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理论、医案和验方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业书籍。”其主要著作有《小儿药证直诀》3卷,另外,还有《伤寒论指微》5卷、《婴孺论》百篇,只可惜均亡佚。《宋史钱乙传》记述钱乙:“为方不名一师,于书无不阙不靳守古法。”这正是钱乙取得儿科学成就的关键所在。钱乙一生,专攻儿科,四十年不辍。小儿科又被古代医家称作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钱乙一生著作颇多,但是到了今天仅存《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也无法撼动他在儿科方面的地位和成就。他编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古方创新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他善于化裁古方以为今用,他创制的用于治痘疼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治肾虚失音、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脾寒咳嗽的百部丸;治发斑瘆的柴草散等方剂,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沿用。四、轶事典故救治伤寒一个姓朱的人,有个儿子五岁,夜里发热,白天无事,有的医生作伤寒治,有的医生作热病治,用凉药解表,始终治不好。病儿的症状是:多涎而喜睡。别的医生用铁粉丸下涎,病情反而更重,至第五天,出现大渴引饮。钱乙说:不能用下法治。他于是拿白术散末一两煎水三升,使病儿昼饮服。姓朱的问道:“饮多了不会泻吗?”钱乙答道:“不渗进生水在里面,是不会泻的。纵使泻也不足怪,只是不能用下法治”。姓朱的人又问:“先治什么病?”钱乙说:“止渴治痰、退热清里,都靠这味药。”到晚上,药估计服完,钱乙看看病儿,说:“可再服三升。”又煎白术散水三升,病儿服完,稍觉好些。第三日,又服白术散水三升,那个病儿再不作渴,也没有流涎了。接着钱乙给其服两剂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汤),由阿胶、牛蒡子、甘草、马兜铃、杏仁、糯米组成,病就完全好了。断病入神据说有一次他被一位皇亲请到家里,给皇族小儿看病。钱乙诊断之后表示,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此病不用服药都可痊愈。停顿了一下,他指着一直站在小儿身边的弟弟说,这个娃儿恐怕不久要发生令人惊恐的暴病。
一家人很是生气,觉得钱乙胡说八道。生病的没事儿,反而是健康的弟弟得了暴病。眼见为实,他们自然不相信钱乙所言,将钱乙给轰了出去。但是没想到第二天,那个弟弟就突然发起了羊角风。家里人吓了一大跳,一下子就想到了钱乙所言,赶紧再将钱乙请来。钱乙治疗后,只三天那孩子就痊愈了。只从这一件事,就足以说明钱乙医术的精明。医院有一年,长公主(宋英宗的女儿)府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公主幼女泻疾厉害,御医们束手无策。这时有人推荐擅治儿童的民间医生钱乙。那时,钱乙跟人喝完酒正准备睡觉。被人请到了公主府上,身为武将的驸马闻到钱乙身上有酒味很不高兴,钱乙睁着醉眼看了看患者,钱乙说:“这病没事,明天会出疹子,出过就好了。”没想到公主幼女第二天果然出了疹子,过了几天就好了。公主和驸马拜服之余,医院申请了一个虚衔官位。他以非同凡医院的大门。
报恩寻父在钱乙二十岁的时侯,姑母姑父先后去世了。这位慈祥的乡村医生培养出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并且逝世前还告诉了钱乙的身世。虽然知道了自己并不是姑父吕医生的骨肉,但是钱乙仍然侍奉吕医生至孝,当作自己的父亲看待。吕医生去世后,钱乙悲痛欲绝,为他料理后事,服丧守孝。他决心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姑父的家人。其时,吕氏一家只剩下比钱乙大的一个女儿。古代规矩,父母丧期不能结婚;但是如果父母双亡,女儿出嫁反算是大孝。早熟的钱乙开始以家长的身份为姐姐张罗婚事。很快,弟弟为姐姐找好一户人家。出嫁之日,姐弟俩抱头痛哭。哭过之后,钱乙卖掉姑父留下来的房子,把钱送给姐姐。他动情地对姐姐说:“姐,你以后要好好照顾自己。咱娘去得早,咱爹人好,也让我懂得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所以,我下一步要做一件报答生父的事儿。”从此,钱乙踏上寻找生父钱颢的路途。钱乙听说父亲是到东海里找“神仙”去了,便直接在海边搭了一间小屋,隔段时间便乘船出海。前几次,钱乙总是乘兴而出,败兴而归。大约第五次的时候,他出海到一个无名小岛上,捡到一张关于医书的破纸。这让他非常兴奋,因为他感觉是冥冥之中有神在指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下一次出海后,在另一个无名小岛上,他看到一间小屋,屋里有个满面胡须的中年男人正在看书。当钱乙冲动地说“我叫钱乙”时,那中年男人先是愣了愣,随即喜极而泣。钱乙前后一共往返了八九次,总共花了数年的时间,终于把父亲接回家来,让钱颢最终过上了幸福的晚年。乡亲们被钱乙的孝行所感动,纷纷当作教育子女的活教材;而邻里的秀才们专门为他写诗立传,流传四方。五、后世影响钱乙由于对小儿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钻研,终于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是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一作考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方,加以搜集,整理,于公元一一一九年编成的。此书共三卷,上卷言证,中卷为所治病例,下卷为方剂。该书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记百日咳的证治;也是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记述多种初生疾病和小儿发育营养障碍疾患,以及多种著名有效的方剂;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此书一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钱乙博览群书,深通古代五运天气。青年时常夜宿东平王墓,观察气象,至“逾月不寐”。老年后更是手不释卷。不因医高才广而有丝毫懈怠。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和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的。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阐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他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望诊,在中医历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