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白癜风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篇一:《国医大师刘渡舟的》
国医大师刘渡舟的《伤寒论》方歌,不收藏亏大了!
8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10-08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伤寒论》总共有方方,本文是刘老按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抵挡汤类等类方形式总结的方歌。赶紧收藏和分享吧~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1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2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3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6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7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1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2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3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1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2抵当汤
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3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1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2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3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6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4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5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6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7栀子柏皮汤{刘渡舟乌梅丸医案经典}.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忖。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1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2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3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4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5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1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融合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2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焦躁吐衄殃。
3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4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5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6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1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2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慌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3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4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3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胃中有痛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头眩心慌阴邪重,咳嗽短气成效彰。
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占用则确。或许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3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4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5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6文蛤散
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1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切脉弦细。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4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1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浩浩。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2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3竹叶石膏汤{刘渡舟乌梅丸医案经典}.
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不欲茶饭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1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2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3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4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结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5蜜煎导方
灌方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诧异。
6猪胆汁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适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奏效奇。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1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2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3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协调胃胆利少阳。
4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双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前期肝硬亦能和。
5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扣除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7四逆散
1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阴利血统,滋阴柔肝效立瘳。
2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3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杰出。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1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3理中丸(汤)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赤石脂汤类方(二首){刘渡舟乌梅丸医案经典}.
1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2桃花汤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四逆汤类方(九首)
1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2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3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刘渡舟乌梅丸医案经典}.
4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6真武汤真武名汤
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7白通汤白通汤
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8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9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2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3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刘渡舟乌梅丸医案经典}.
4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5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6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7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8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9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10烧裈散
篇二:《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来源
《伤寒论》。
乌梅丸组成
乌梅枚细辛84克干姜克黄连克当归56克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人参84克黄柏84克
乌梅丸用法
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乌梅丸功用
温脏安蛔。
乌梅丸主治
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乌梅丸禁忌
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方论
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乌梅丸实验研究
排胆及驱蛔等作用《中成药研究》(3):33~35,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众所周知,肝肺两脏有相克关系,其中“肺禀坚金之性,而体反虚,肝禀柔木之性,而体反沉实,故肺养其娇,易遭侵克,肝凭其悍,每肆欺凌,是肺称娇脏,肝为刚脏”(《潜斋医学丛书》)。因此,病理上每因肝旺生发有余,肺弱肃降不及而产生肝病乘肺之证。其中,属肝火犯肺、肝气犯肺者,诊治较易,而属肝风犯肺者,因其临床相对少见,同时又缺少成方,易于漏诊失治。作者在对乌梅丸的专题研究
中发现,以此厥阴主方治疗肝风犯肺之证,却有灵活变通之妙。首先,肝风犯肺证与厥阴主证,病机可以相通。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足经司令,肝为主脏,故肝风内扰为厥阴主证的主要病机;又因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暴,风木一动,则恃强凌弱而善干他脏,近者侮脾乘胃,远者冲心犯肺,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所以,厥阴主症虽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肝风挟寒挟热而横犯脾胃、纵干心肾之症为提纲,但若进一步循经贯膈,即可上冲胸肺而致呛咳喘逆之象。因此,肝风犯肺,尤其是同挟寒热而虚实夹杂者,正与厥阴病机相关。
其次,乌梅丸作为厥阴主方,独具敛肝熄风之功效,可以从肝治肺。因为该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于一体,不仅以辛甘助阳、酸苦坚阴、温清互用而能够调理阴阳,平定寒热,而且重用乌梅(占全方半量)佐以苦酒,突出以酸制风。酸属木味,其先入肝;酸性收敛而主阴静,风性疏散而属阳动,故“酸以制肝”、“风淫所胜……以酸泻之”正属对冶。所以仲景以乌梅为君而名方,旨在敛肝而收风。由此治肺,可以正本清源,风木一旦平熄,余气自复顺降。至于甘味补虚,人参益气助肺、当归养血柔肝,不失体用兼备、虚实兼顾之治。因此,临床运用只要守其意而不拘其方,师其法而不泥其药,随风气兼挟之偏重而稍加进退,即可以从源治流之法,变通治疗肝病乘肺--尤其是风挟寒热、乘虚内动的错杂之证。
再从实例论,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已有用该方“治胃府发咳,咳甚而呕,呕则长虫出”的经验记载。叶天士则从“肝厥内风”的理论
高度,创造性地运用该方治疗十余种杂病,其中不乏肝病乘肺的实例,如“石,气左升,腹膨,呕吐涎沫黄水,吞酸,暴咳不已,是肝逆乘胃射肺,致坐不得卧。安胃丸三钱(乌梅丸去桂、辛,加川楝、青皮)”(《临证指南医案》)。现代中医杂志中,也有数篇类似的治验报道。作者在从师临证中,也亲身经治过这类病症,此仅举一咳嗽病例,以示一斑。
徐某,男,65岁,年3月15日诊。反复咳嗽数年,加剧半年。每次发病,咳嗽暴作,胸胁抽痛而左甚,伴有气从心下上冲胸咽,欲咳不已,心烦不寐,口渴而欲饮温,背寒而略少量黄痰。此次病剧,痰中带血,昼日寒战而手足厥冷,入夜发热则手足欲伸被外,至夜半则无汗热退。素有头晕、不欲食、便结。舌红苔白,脉数、中取弦、按之弱。前医以肝火犯肺而屡用苦寒清降,收效甚微。余以厥阴阴阳错杂、肝风内扰乘肺论,治以调和阴阳、酸收熄风、制肝而平肺,用乌梅丸改汤。重用乌梅30g,减轻热药,加川楝、枳壳各10g,服5剂。复诊:厥热除,咳痛减半,口渴、气冲、纳差也显减。守方再进7剂。三诊:诸症渐平,微咳、微晕、腰时坠胀,脉微浮稍数。厥阴已解,阴伤未复,以杞菊地黄丸滋水涵木而善后。
总之,厥阴主方乌梅丸,重在用酸以敛肝熄风,佐苦辛甘而温清兼补,正可变通治疗肝风犯肺而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无论咳嗽、哮喘、胸痹、上消等肺科诸病,若以肝肺同病而内有风象,疑寒疑热又似虚似实为基本特征者,皆不妨以此方化裁试治,或可取得出奇制胜之效。
篇三:《李士懋讲常用方剂乌梅丸》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李士懋讲常用方剂乌梅丸
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母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若囿于驱蚘、下利,乃小视其用耳。乌梅丸(伤寒论)
(一)对乌梅丸的理解
这是一首阳虚而火郁的方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二见。《伤寒论》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扰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金匮?6?1趺蹶手指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刘渡舟乌梅丸医案经典}.
乌梅丸组成、制法及服法: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从上述经文中,可提出一系列问题。
1、脏厥与蚘厥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脏厥与蚘厥是病机不同的两个并立的病名。脏厥是独阴无阳的脏寒证,而蚘厥是寒热错杂证。其理由是脏厥的临床表现为“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此显系但寒无热之阳衰证。
蚘厥是寒热错杂证,理由是蚘厥者烦,烦从火、从热,故蚘厥属寒热错杂证。乌梅丸是寒热并用之方,故乌梅丸治蚘厥,而不治脏厥。所以后世将乌梅丸局限于治蚘厥及久利,而把“乌梅丸为厥阴篇之主方”这一重要论断湮没了。
我认为脏厥与蚘厥,虽病名不同,然病机一也。脏厥是独阴无阳,本质为脏寒无疑;蚘厥,仲景亦言“此为脏寒”。二者既然皆为脏寒,病机是相同的,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别。脏厥言其病名,脏寒乃其病机。脏厥与蚘厥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吐蚘。在脏寒的基础上,有吐蚘一症者,曰蚘厥;无吐蚘者,曰脏厥。
2、寒热错杂形成的机理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心包亦有相火。相火者,辅君火以行事,随君火以游行全身。当肝寒时,阳气馁弱,肝失升发、舒达之性,则肝气郁。
当然,这种肝郁,是因阳气馁弱而郁,自不同于情志不遂而肝气郁结者,此为实,彼为虚。既然阳气虚馁而肝郁,则肝中相火也不能随君游行于周身,亦为郁,相火郁则化热。这就是在阳气虚馁的脏寒基础上,又有相火内郁化热,因而形成了寒热错杂证,正如尤在泾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
治疗这种寒热错杂证,因其前提是厥阴脏寒,所以乌梅丸中以五味热药温肝阳,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体;连柏清其相火内郁之热,形成补肝且调理寒热之方。
蚘厥可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脏厥就不能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吗?当然亦可,故亦应以乌梅丸主之。
前云脏寒是独阴无阳证,不应有热。独阴无阳,是言厥阴脏寒的病机。厥阴之脏寒,自不同于少阴之脏寒。肾为人身阳气之根,而其他脏腑的阳气,乃阳气之枝杈。若独阴无阳,必肾阳已亡,根本已离,此为亡阳证,当用四逆汤回阳。
若肾阳未亡,仅某一脏腑的阳气衰,犹枝杈阳衰,根本未竭,未至亡阳。所以肝的脏寒,与肾亡阳的脏寒是不同的,不应混淆。既然阳未亡,则馁弱之阳必郁而化热,同样形成寒热错杂。所以,蚘厥有寒热
错杂,而脏厥同样寒热错杂。故二者本质相同,皆当以乌梅丸主之。据此可知,乌梅丸不仅治吐蚘之蚘厥,亦治脏厥,故称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
厥阴病,为何易出现阳气馁弱之脏寒证?这是由厥阴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肝主春,肝为阴尽阳生之脏,寒乍尽,阳始生,犹春之寒乍尽,阳始萌,阳气虽萌而未盛,乃少阳、弱阳。若春寒料峭,则春之阳气被戕而不升,生机萧索;若人将养失宜,或寒凉克伐,或药物损伤,皆可戕伤肝始萌之阳而形成肝寒。肝寒,则相火内郁,于是形成寒热错杂。
3、厥阴篇的实质俗皆谓厥阴篇驳杂,实则井然有序。厥阴病的本质是肝阳虚,导致寒热错杂。肝中之阳,乃春生少阳之气,始萌未盛,故易受戕伐而肝阳馁弱,形成脏寒。然又内寄相火,相火郁而化热,于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厥阴篇提纲证,即明确指出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本质。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此提纲证,即是寒热错杂。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三症,乃相火内郁而上冲所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则为脏寒之征,此即寒热错杂。既为寒热错杂,则有寒化与热化两途,所以,厥阴篇中通篇皆是围绕寒热进退之演变而展开阐述。如何判断其寒热进退?仲景提出四点主要指征:
一是厥热之胜复,厥阴篇从~条,共56条。~条论厥阴提纲证及欲愈的脉、时、证。~条以手足厥几日及热几日,判断寒热之进退、转化。若但厥不热,则为独阴绝阳之死证。若但热不厥,乃病从热化。其中,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等,乃厥阴篇肢厥之鉴别条文。
二是下利,~条为以下利为指征,判断厥阴病之寒热胜复。热化者便脓血,主以白头翁汤;热入阳明下利谵语者,大承气汤;寒化者,阳虚下利清谷,主以通脉四逆汤。
三是呕哕,~条以呕哕判断寒热之进退。条为寒热错杂之呕,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而呕者四逆汤、吴茱萸汤;阳复而脏病移腑者,小柴胡汤主之。
四是以脉之阴阳,判断寒热之进退,散见于全篇。
其他如咽痛、饮食、烦躁、汗出等,亦皆用以判断寒热之进退。由此可见,厥阴篇的实质是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既然寒热错杂,就有寒化热化两途,因而厥阴病全篇,皆是以不同指征,从不同角度,判断寒热之进退,井然有序。
4、乌梅丸的方义俗皆以乌梅丸仅治蚘厥,所以在解释乌梅丸方义时,皆奔蚘虫而来,曰蚘“得酸而安,得辛则伏,得苦而下。”此解失去了乌梅丸的真谛。
篇四:《浅论叶氏对乌梅丸的发展应用》
浅论叶天士对乌梅丸的创新应用
周庆兵1陈远丽2
提要: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病主方,治厥阴肝风内动,寒热错杂之证。因其集酸甘苦
辛,大寒大热之品于一体,后世医家广泛用此方来治疗各种杂病,并且在运用中对本方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其中,清代大医家叶天士对于乌梅丸的发展贡献甚多,总结其临床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对于理解本方的制方理论,熟悉其加减变化规律,进而扩大乌梅丸的运用范围,提高诸多杂病的临床疗效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叶天士乌梅丸酸甘苦辛
叶天士对于乌梅丸的变化应用,主要集中在《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根据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把散在于各案中的内容经过整理发挥编在《温病条辨》一书中。根据上述两书,张氏把叶天士关于乌梅丸变化运用的方剂主要概括为椒梅汤、连梅汤、减味乌梅丸、人参乌梅汤、加减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下焦篇》七十二条自注认为乌梅丸乃酸甘苦辛复法,这是对仲景乌梅丸法的重要创新性认识。笔者认为,认识叶天士对于乌梅丸的诸多变化与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上五个方剂中),要从酸甘苦辛的变化及其相应的临床指征角度去把握。现阐述如下:
1加减用药的变化规律
叶氏运用乌梅丸,有其加减用药的变化规律。我们从酸苦甘辛四味中去认识这一规律:仲景乌梅丸原方中以大量乌梅为君,乌梅三百枚约折现在g左右,而其余九味共66两,以古今重量推算仅折合g左右,乌梅用苦酒(醋)浸一宿亦是加强其酸味。叶氏紧紧抓住了这个特点,在用乌梅的基础上常加用白芍或木瓜。“厥阴肝风振动内起?6?7?6?7酸以制肝,”(叶天士语)。白芍性酸主入肝,以化生阴血,滋养肝体,又因酸能收能敛,故白芍还能平抑肝阳,可使肝虚得补,上亢得平,是治疗肝病的良药;木瓜味酸入肝,且能和胃,对厥阴病犯脾侮胃照顾全面。叶氏的这种加法无疑是强调了以酸制风之法。在上述乌梅丸的衍生方剂中,叶氏无一例外均去了当归,当归性甘温,能补血润燥,叶氏多用生地、阿胶、麦冬甘寒养阴之品(连梅汤、加减人参乌梅丸)或山药、莲子甘平养阴之品(人参乌梅汤),这和温热病易伤阴的病机特点有关,故在甘味药的运用上有上述特点。至于苦味药的变化,叶氏多留黄连而不用黄柏,在椒梅汤中尚有黄芩,这可能和黄芩能入肝经而黄柏入肾的归经不同有关。最后关于辛味药的变化特点,叶氏常不用细辛、附子、桂枝而只留川椒与干姜(椒梅汤),因附、桂、辛乃大热之品,而椒梅汤治疗暑邪内陷厥阴,故去之;对于治疗疟病的减味乌梅丸中,叶氏去细辛与附子,加用了吴茱萸,吴萸能入肝胃二经,其性辛热,散肝胃二经寒邪,而不用辛、附用吴萸的原因可能只是个案,因为叶氏在治疗疟病也有多处使用桂枝、附子。2酸苦甘辛的复法变化特点
乌梅丸乃酸苦甘辛复法所成,以酸为主,参以苦辛甘,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气血两顾,扶正泄邪,为厥阴之复杂证情而设,可见仲景立方独具匠心。归纳叶氏变化运用乌梅丸的立法,有酸甘苦辛四法同用而具体用药有不同,或用酸辛苦及酸甘苦法三法,或酸甘二法。具体分析如下:
2.1椒梅汤之酸甘苦辛法椒梅汤为治暑邪深入厥阴,土败木乘,上下格拒,正虚邪炽,方中黄连、黄芩、枳实之苦寒,合半夏、干姜、川椒之辛温,以辛开苦降,通其格拒;因正虚邪实,气阴两亏,故用乌梅、白芍之酸,合人参之甘,以酸甘化阴、益气养阴,为酸甘苦辛之剂。全方是以黄芩、黄连之苦,合乌梅、白芍之酸,干姜、半夏、川椒之辛,合人参之甘,共为酸苦辛甘之剂,故本方是酸苦为阴,辛甘为阳复法。与乌梅丸法虽相同,但用药有不同之处,变化细微,足见叶氏对经方的运用功底。[2][1]
2.2减味乌梅丸之酸苦辛法减味乌梅丸用于厥阴三疟,《温病条辨·下焦篇》七十二条指出,叶天士于厥阴上犯阳明之疟痢,多用乌梅丸法化裁之,大抵柔则加白芍、木瓜之类,刚则加吴萸、香附之类,多不用细辛、黄柏、当归。减味乌梅丸乃乌梅丸去细辛、黄柏、当归、附子、人参,加半夏、吴萸、白芍、茯苓。方以乌梅、白芍、黄连之酸苦,合桂枝、吴萸、半夏、干姜、川椒之温,共为酸苦辛之剂。方用乌梅、白芍养肝敛肝,合黄连又为酸苦泻热,干姜、半夏、川椒、桂枝、吴萸辛热通补胃阳、降逆散痞,合乌梅、白芍酸辛行肝气,行阴泻肝。黄连合干姜、半夏、川椒、桂枝、吴萸辛苦同用,辛开苦降,升降中焦气机。酸苦辛三法合用是减味乌梅丸的立法特点。
2.3连梅汤之酸甘苦法连梅汤用于暑邪深入少阴消渴,深入厥阴麻痹者,本证热盛阴虚,方以黄连泻壮火使不烁津,以乌梅之酸以生津补肝木,合黄连酸苦为阴以泻邪热;以色黑沉降之阿胶救肾水,麦冬、生地合乌梅酸甘化阴则阴亏可补;再者,甘药生地麦冬与苦寒药黄连合用又为甘苦合化阴气之法。如此则泻热补阴,祛邪扶正。与乌梅丸不同者,因伤寒入厥阴,阳虚寒盛,故用附子、桂枝、细辛等温阳散寒之品,本病乃暑邪深入,阳盛阴亏,故去辛温药加甘寒养阴之品。此方以乌梅、黄连之酸苦,合冬地之甘寒为主而构成酸苦甘寒之剂,为酸苦泻热,酸甘化阴复法。
2.4人参乌梅汤与加减人参乌梅丸之酸甘化阴法人参乌梅汤用于久痢伤阴,方以人参、莲子肉、甘草、山药之甘,合乌梅、木瓜之酸,
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作品要求
1.按照严格定稿制度,不得文中加空格及题目与正文不统一。
如:三月春风
文/某某
正文
2.必须严格要求审题题意。
3.不要中庸作品。
4.凡平台没有展示前其他地方看见,作全部放弃处理。
5.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