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的治疗是忌用发汗或寒凉的方药的,一定要根据引起发热的原因,选用滋阴养血清热或益气温阳的方剂,使肝郁能解,瘀血得化,浮游之火下潜,发热的现象自然缓解。
梁师认为,治疗发热必须分虚实。
01
一
实热包括了外感发热。不问其是否四时的“伤寒”,凡发热恶寒无汗的,骨节酸疼,头痛的,脉浮紧的宜九味羌活汤、十神汤或香苏饮;病者体质素热而外感风寒的则用防风通圣散;往来寒热的,可用小柴胡汤。有的阳虚病人也易于外感,一遇风邪即发热头痛,脉微弱的宜补中益气汤;脉浮紧者,宜用参苏饮或人参败毒散。这些方剂,都是时下医师治疗外感实邪的通剂。
至于外感以后为什么会发热?中医学对它的分析还是符合辩证法的。因为邪客皮毛则腠理闭,腠理闭则内气不能泄而生热,这并不是风寒能变热发热。所以在治疗时,但发其皮毛,解表使腠理开而邪随汗散。
九味羌活汤、十神汤、参苏饮,或《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都是解表的方剂,并不是解中的方剂。只有寒热往来,才用张仲景的和解法,用小柴胡汤来解中。解中可使阴液自存,阴液自存,涌出肌表而外邪自然涣散。所以外感发热,小柴胡汤亦属于养汗以腠理的处方了。
二
实热的发热,它的症状必然壮热或暴热不止,脉象滑数或洪盛。只有随表里的属轻属重而清之。发热脉虽沉而按之坚实的,也为里实,必用苦寒清降之剂,如黄连解毒汤、三承气汤。
若发热历时多日仍然不退,脉来虚数无力,饮食无味,或至夜烦渴,或反加干咳的,这极可能是阴液受伤,当以养血药调补真阴,则阳热自化。
阴阳、虚实的机制,不可不审订而急为转关。这一点是运用中药治疗实热时应该知道的。
实热宜清,在用药方面也有它一定的法度。例如:夜静昼热,是热在气分,宜小柴胡汤去党参加栀子、黄连、知母、地骨皮;昼静夜热,是热在血分,宜用四物汤去川芎合小柴胡汤加黄连、栀子;午后潮热,宜逍遥散加黄芩、胡黄连、麦冬、地骨皮、秦艽。
以上是外感发热和实热的辨证施治。总的来说就是:治热外感者散之,实热者清之,阴虚者滋阴,阳虚者补阳,内伤而兼外感者,应补而兼散。
02
以下是“内伤”发热的治法。
“内伤”发热,就是要懂得补养的道理,如果已经知道是虚证而用补方,但又集浮散的药物于补方之中,这样的处方,也是难于奏退热之效的。
阳虚发热,须用大剂甘温纯补,不独清药不宜多用,柴胡、升麻、葛根等亦不宜用,因为阳虚之热是无风邪可散的。又阴虚发热,不仅苦寒之药不宜用,淡渗之品亦宜少用,这是怕苦味之药伤阳气而淡渗之品伤阴气。懂得这个治则,然后,按“内伤”发热的分型以对症下药。
一
阴虚火旺的发热,宜滋阴清热,可用清骨散: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生鳖甲、青蒿、知母。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盗汗可加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牡蛎;短气乏力,头晕目眩的,为气阴两伤,可加西洋参、沙参、党参、麦冬、五味子。
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即阳气升腾而内热,这仍属于阳旺之象,故阴虚发热其脉必数而无力,属心肾二经,左尺脉微弱当用滋阴。
除上述的清骨散化裁之外,还可以用六味地黄汤。如果兼见头痛、腰痛、口渴,用六味地黄汤加白芍、钩藤、五味子、杜仲。
若阴虚不宜于淡渗,用右归饮。右尺脉洪大而有力,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知母、炒鳖甲、秦艽。右尺脉微弱,身热恶寒,医者见其身热而误以苦寒药治之,引邪入阴,这又属于少阴证反发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以上数方,皆阴虚发热的治法,都可以按证酌量使用。
二
气血亏虚的发热,多为阴虚现象。
六脉必微弱无力,症虽然身热,可是病人常有全身寒冷感,发热亦多不欲去衣被;这种现象是卫虚恶风,荣虚恶寒,治疗当然要补气养血,调其荣卫,用人参养荣汤,前人“甘温除大热”指的就是这种方法。
若病人微有相火,可去肉桂,少加丹皮,则热自退。或有身热面赤,脉洪大而空,为戴阳证,属于真寒假热,急用人参附子理中汤,大剂才能有效。若见其身热而有寒凉,则多致亡阳。
戴阳证较为难辨,然只要细心辨别,脉症互参,也不困难。例如,发热而小便清长,是诊断戴阳证的窍门。
气血虚亏的发热,亦有因脾虚而导致的,那么就要考虑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然后再用归脾汤以善后。
三
肝郁化火的发热,治疗宜疏肝解郁以清热,可用丹栀逍遥散加郁金、生地、麦冬。若肝郁化火至极,则用龙胆泻肝汤。
但肝郁化热,当从病机论治,必先解郁,肝郁开而烦热自然退去。故又可先用越鞠丸加味治疗:白芍、香附、苍术、栀子、神曲、柴胡,即原方去川芎加柴胡、白芍。
肾虚火不归原的发热,治疗宜导火归原,用引原汤:代赭石、丹皮、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炒牛膝、牡蛎、焦栀子、黄柏、肉桂心,或用三甲复脉汤以存阴而热能下行自解。
瘀血发热,系病在血分,宜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或先用复元活血汤:桃仁、红花、当归、大黄、柴胡、天花粉、穿山甲、甘草。瘀血既清之后,仍宜益阴,则再用沙参麦冬汤加首乌、黑豆衣、赤芍等药以善后。
阴疽之毒将发的发热,如为寒热往来,先用人参败毒散以解表,俟表解之后,即改用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甘草、肉桂、炮姜。
以上分述了“内伤”发热的治法。
03
大抵治发热,必须理解阴阳、虚实、内外、寒热的互相转化。
例如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的问题,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就会出现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就会出现外冷而内热。《内经》云:“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种互相转化的过程,常在各种发热的病理中引起变化。
所以外感发热,经久不愈也可以发展为“内伤”发热;而“内伤”发热,有时亦会兼夹外感。
这些辨证原则,梁师认为要掌握下列几点:就是小便的清赤,口中的燥润,舌苔的深浅,一一问个明白,就不致有误差了。
附:
久病低热是以体温持续逗留或波动于37.5~38.5℃之间,长期不能恢复正常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其中,部分病例现代医学常不能确诊,亦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而祖国医学从它是人体阴阳平衡的观点出发,通过审证求因,辨证施治而获良效,现举其端倪,作一简论。
01
外邪内陷之低热
多因外感热病治疗不当,过用凉遏,早进滋补,失于透达,邪伏于里所致;或因禀赋素虚,邪气留恋不解;或因瘥后将息失宜,死灰复燃所致。其治可参考伤寒、温病学说分别处置,但久病低热大多气阴已虚,一般只宜轻剂透达,切忌再用苦寒直折或大剂发汗,以免重伤气阴。
因风寒之邪内陷所致者,症见形寒微热,头部胀痛,胸腹满闷,肢体困倦,面色微黄而黯滞,舌淡红,苔白滑,或有咳嗽,或有腹痛下利。
本人常用升麻葛根汤合香苏散治疗。其中升麻、葛根能升举清气,解肌透邪;芍药、甘草调和肝脾;香附、苏叶、陈皮能疏滞理气、驱逐风寒。二方合用,具有调气血、透陷邪、退低热的作用。
因暑湿之邪内陷所致者,症见低热缠绵,胸膈痞满,纳谷不香,食入欲呕,烦躁不宁,肢体酸楚,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缓。本人常用自订验方五叶二根白薇汤治疗。
本方用人参叶清暑热、养气阴,寓补于散;苏叶、藿香叶调气机、和肠胃、清暑湿;桑叶疏表、清肺、利头目咽喉;淡竹叶清心肺、利小便,使暑湿伏邪从下而泄;鲜芦根、鲜茅根甘寒多汁,有清热凉血之功,而无凉遏恋湿之弊,能利尿化湿,又能生津增液;白薇入血分,能透伏邪、退蒸热。全方有清理三焦、透达暑湿伏邪、退热除蒸之功。
02
气虚阳郁之低热
此类低热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脾胃居中,为人身后天之本,阴阳、气血升降之枢纽,中运健则清阳升、浊阴降。
若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中气下陷、运化失司,谷气不得升降,气血不能生化,则内脏失养,气血失和、郁热内生,则可出现低热,症见虚热烦渴,舌胖色淡,脉象虚大。其治可参考东垣学说,用培中升陷、甘温除热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若因中虚湿停所致,则症见面色萎黄,胸腹满闷,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缓。本人常选《三因方》六神汤加石菖蒲治疗。其中参、苓、术、草健脾益气;白扁豆清暑湿、调中州;怀山药益脾肾;石菖蒲芳香化浊、解暑燥湿,协同补中之品疏通三焦,透达伏邪郁热。
若系产后或手术后气血俱虚,中运无力所致,则症见纳食少,体倦乏力,其治除益气培中外,尚须调肝养血理气。可用归芍异功散或当归建中汤,再加玫瑰花治疗。
肾为先天之本,若肾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可导致水火不能既济,阳气内郁,症见身热肢冷,形寒面赤,口渴而不欲饮,烦躁不安,腰膝酸软,脉沉或浮大无力。其治可参考薛立斋、赵献可、张景岳诸家学说,以温阳益气方法,可选用保元汤加杞子、人参叶治疗。其中生黄芪益气托邪;西党参、炙甘草培补脾胃;肉桂温肾阳、潜龙火;杞子滋养心肾;人参叶扶元达邪。诸药合用,使水火既济,元复邪达,低热自退。
但久病低热用甘温或辛温之品,实为反治之法,若用之不当,则可产生以火济火,伤阴灼液,助长病势之弊。因此,应用时必须慎思明辨,有的放矢。
03
阴虚火炎之低热
此类低热乃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虚热内生。
症见形体瘦小,手心灼热,午后或入夜颧赤潮热,心烦多梦,尿赤便干,或有盗汗干咳,唇红舌赤,脉细数或弦细。本人多用自订验方三合散治疗。本方由生脉散、泻白散、四逆散化裁串合而成。其中生脉散,用北沙参易党参,能清养肺胃之阴;泻白散,以苡仁易粳米、能清肺利湿;四逆散,以银柴胡易柴胡,能调和肝脾,清热凉血。全方补中有散,清润而不腻,共奏清养气阴、调和内脏、退蒸除热之功。
若兼有外感伏邪者,可酌加蝉衣、僵蚕等经清宣透之品。
04
瘀滞痰食之低热
此类低热乃因热邪与滞气、热血、痰湿、食积交并,锢结不解所致。仲景曰:“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故治疗时须察其“所得”,分别用行气、活血、利湿、祛痰、消食等法,合透达之品治疗。
其中以气郁为主者,症见胸腹胁肋胀痛,乍轻乍重,痛无定处,胃纳呆钝,得食欲呕,嗳气阵作,心烦易怒,或多忧善虑,多梦惊悸,舌边红、苔白或微黄,脉沉弦。可用越鞠丸合四逆散加大豆卷治疗。其中越鞠丸能和中解郁,清火化湿,使气机畅通,六郁自解;四逆散能和解表里,升清降浊;大豆卷透达郁热。诸药合用,具有透达伏邪、开通闭结之功。
若以痰郁为主者,可用越鞠丸合利湿化痰之二陈汤,再加浙贝、大豆卷治疗。
若以食郁为主者,可用越鞠丸合消食导滞的保和丸加大豆卷治疗,若兼有痞满燥实之症者,可于上方中再加生大黄轻下之。
久病低热因血瘀所致者,症见夜热早凉,低热持续,胸腹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头痛目眩,四肢发麻,胸痹心悸,或月经停闭,面容黯滞,舌边有紫点或瘀斑,脉象沉涩。凡此可参考王清任之法,以活血化瘀为主,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本方以桃红四物汤去白芍,加赤芍活血凉血;四逆散调气开郁散滞;桔梗、牛膝一升一降,宣肺行气,活血通络,开上下之闭结。
若系术后或产后血瘀内停而兼气虚者,可再加黄芪益气,以助活血之力。
总之,久病低热病程迁延,常标本俱病,虚实夹杂,临证必须审察阴阳,查清病因,注意宜忌,斟酌方药。凡因外邪内陷所致者,宜标本兼顾,以轻透之品,拨动气机,因势利导,引邪外出。凡内伤久病,则重在调和内脏,流通气血,补其不足,折其有余,若因气滞、血瘀、痰食内停者,虽可“随其所得而攻之”,但必须注意维护本元,中病辄止。
一般初剂药量宜轻,宁可再剂,切勿孟浪从事,以免再伤元气,反使疾病缠绵难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