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药的药力药势靶向控制

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都是大家非常熟悉又是在临床中常用到的方子,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人都是整方在套着用,虽然有时候会有所加减,但一般仍然是很难摆脱套整方来用的思维。

另外在使用时多针对的也是一些症状,或者是针对某一个特殊的脉象。其实网上流传的使用补中益气汤的脉象并不一定是此方最恰当用法。

今天来简单的谈一下这两方的一些区别,以及在临床用怎么来应用于脉证,怎么把这些组方的药拆开来用。以形成根据自己诊断的四诊信息让组方更适合病人的情况,而不是整方套症状或脉象。这样也可以根据四诊信息和用药让自己更的应用更清晰化一些。

先来看一下两方的用药对比。

补中益气汤

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升陷汤

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两方中均有黄芪、柴胡、升麻。

在这两方中药的用途类似,黄芪补肺气,柴胡升肝气,升麻升胃气。

下面再看一下两方中有差异的药。

补中益气汤中还有白术、陈皮、人参、甘草、当归。

白术、甘草、人参均可补中焦之气,同时人参还可以补上焦之气,这三种药所补之气同黄芪相比较的话均为偏阴之气,同时还能运化中焦、补益中焦,增强中焦脾胃能力,加强从饮食来源上的自主运化,自主生成为自身所需的精微物质。

气也是精微物质的一种,有偏阴属性和偏阳属性之分别。黄芪之气和人参、白术、甘草之气相对比,黄芪所生之气要偏阳一些,偏补上焦肺。但黄芪要转化为这个补的气仍然需要中焦的运化才能生成。

没有可能中焦不运化了,再用药仍然还可以补上气的道理。人无胃气则死,这个是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情。

陈皮可以理气,相对方向性走动性均不强。当归理肝气,补肝气、肝血,也是偏阴气为主。

那么再看升陷汤中其余不同的两味药,知母和桔梗。

知母属于相对比较寒的一个阴药,在原方义中是因为怕虚人不耐黄芪之稍热,加知母以凉润,其实这个从谨慎角度讲,一般情况下可以不用,只要能控制住药力就没有这个问题。桔梗有比较流行的用法也是载药上行,本身也是有升的作用。

从目前对比的情况看,两方的用法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不同。

补中益气汤是以补益中焦之气为主,升陷汤则以专升为主。

其实在实际的应用中,这类病人反尔要以脉象作为用药的重要参考,症状同步作为诊断和用药的重要参考,但如果没有脉象,有一些情况在症状上未必非常明显。

比如在升陷汤加减法中就有加山茱萸、人参,以及增加升麻用量的方法,那么这个加减法除了症状外,因为很多时候症状上有轻重,但导致原因并不一定单一,因此脉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虽然很多时候根据症状用药也会有效果,也可以达到症状的平复,但有的时候可能会留下隐患,这个隐患可能连用方的人不一定知道。用药用方需谨慎,但如果很多基础的诊断、基础的用药,基础的理论无法达到的话,是很难做到真正的谨慎的。

下面我们用平脉的思路来应用一下这些药。

脉象图“左”“右”代表的是病人左右手的脉,按寸、关、尺的方向排列,即最左边浮中沉代表的是寸部,中间是关部,最右边是尺部。

如上图脉象图,脉浮缓,无外感,无汗出,表现为精力差,易疲倦,坐下就欲睡的年轻人,脉浮缓而大,脉质软,舌苔薄白。

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处理,其实使用桂枝汤加减效果可能更好。桂枝汤加上补上焦肺气、中焦脾胃气以及肝气、下焦肾气,当然是阴阳气都有的这种,效果会非常快,而且非常好。

当然所说的桂枝汤也是要拆解加减的,说桂枝汤是为了让大家理解上更便宜。

如果脉同时存在向上的势,也就是如上图脉水平方向有从底部向上顶,向外出的势,要稍加重阴药的量或者是加上怀牛膝来沉潜,严重的可以加龙骨、牡蛎来镇。

当然这种情况到更严重的上越的势非常少,也不是没有,可以加上金石药来镇。

这个脉图可参考《脉缓临证心得》这一篇文章,有更多一些的案例。

这种是脉象整体的一个变化,三部九侯中单独的一部或一侯均没有特别的的异常。整体的阳有不足,阴也有不足或虚。整体性的启动臓腑更合适一些。

很不少病人吃药后脉直接沉下去很多,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这个脉象图在使用补中益气和升陷的时候就要注意了,特别要注意左尺的情况。

其实在使用方药的,使用脉象图和内经、伤寒的医理来处方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理法药方,中间其实是没有方的,只是最后组合了药才成了方,而不是先入为主的适合什么方然后再加减。这种方法几乎是和目前很多学中医的方法相反,现在流行的方式是什么呀?先问症状,有的是直接十问,然后开始套方,什么方适合这些症状。然后是症状有些多,那就多加药或者是加减。最后吃了有效果了,就再去套个理论。基本上是以方对病或者是以方对症在使用。想想看大家以前学的或者是现在正在学的是不是这个情况。

要学内经、伤寒之理,把中医基础理论学深一些学精一些,四诊诊断才能更精详,用药才能更精详。象最初学中医时也是喜欢看这个医案是用什么方治好的,又学到一个验方,看看这个方子是怎么用来治病的,或者是这个病是怎么怎么样治的等等。

当然学中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一个学习积累和实战检验的过程,需要水磨功夫。

象这个脉图出现上焦不足的情况时,由于中焦脾胃和肝的阴阳都相对还好,还算过得去,一般可以直接使用升药来解决,对中焦的补益可以相对少用或不用,直接升提为主就可以。

但是一定要注意左尺情况,左为阴,左尺为肾阴,为整体阴的一个大水库,这时候肾阴已经不足了,如果这时候单纯的大剂量的升提,上焦的不足是可以非常快的补充上的,但同时也会损伤左尺的肾阴,会加大肾阴的消耗,甚至可能会出现拔根的现象。

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顾护,前面的上焦不足的症状会缓解,但可能会留下拔肾气的后患。可能当时会表现出来,也可能很久以后才会表现出来。

这个脉象图的用药根据脉势以及病人的描述,症状描述其实也比较重要,也要参考。

比如病人说感觉气喘不过来,提不上来,那么就可以在黄芪、人参的量上稍微加重一些。

用药就可以用黄芪、人参、升麻、柴胡、山茱萸、黄精等。

比如病人说心口痛,心慌重,就可以在用人参时可以考虑换成红参,同时加重量。同时可以加上五味子、桂枝,五味子养心阴,桂枝提肝气上升到上焦补益心气。

此时最好不用柴胡这种多方向的药了,柴胡是可以升肝气,但同时也会散肝气,桂枝就比较单纯一些,提肝气上行的方向为主。

那么整体的用药就可以出来了。

黄芪、升麻、人参、五味子、桂枝、山茱萸、生地或熟地、炙甘草等。

上面的是肺气不足明显的脉象,现在这个脉象就有点意思了,右寸肺脉并不是明显的不足,但仍然可能会有一些上气不足的症状。

特别是右关脉下凹,或者是下凹的同时出现濡,或者是濡弱,在处理的时候就和上面的有所不同了。

再加上左脉整体的偏弱,在分析时就需要结合症状更仔细一些,这也是平常不推荐直接套方的原因,很多人套方的同时把量也给套过来了,在使用时就难免和病人的实际用药的情况有差异,或者是差异比较大。

左脉整体阴不足为主,同时相关臓腑的阳亦不足,左右两脉相对比的话,以左脉更弱为主,用药时也是以左脉用药的量为主,量也稍大一些。

同时右关的极虚是整体的重点,因为没有右关的启动就算想启动左脉也会比较难。

因此在用药上着重是右关脾胃为主,次重点为左脉,同时兼顾肺气的过,因为在用药的过程中,即使不使用升麻,脾胃气自身也会去加强肺气,会导致肺气更强。可能会强到可以去捣乱,可以去影响到其它的臓腑,用药上要考虑这方面的影响。

本身脾胃虚弱至此,即使左关脉没有特别的强,也可能形成木克土的格局。脾胃气弱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以出现土反侮木的格局,这种情况临床中也不是没有的。有很多抑郁症、焦虑症、神经官能症等等多出现这种弱脉象

在整体症状没有特别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药如下。

白术、干姜、炙甘草、人参、葛根、姜半夏、杏仁、杜仲、白芍、山茱萸、熟地等。

这里葛根和升麻一样是用来升胃气的,但在用量上要控制住,在目前的脉象情况下,使用药量尽量控制不要大量,大量后会导致肺气更实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另外关于类似相关气机的问题,可以参考前面的《上气不足,用下气治法》这一篇文章。

除了平常讲的气陷引起的各种下坠,以及上气不足。中焦上焦气的不足还可以引起其它的一些情况出现,很多并没有明显的大家常认为的中气下陷或大气下陷的症状。

如前面的《便秘六天不解,猛补治愈》就和现在这个脉象图区别不大。

整体脉偏虚,偏缓无力,没有其它明显的症状,就是大便多日不解,吃其它医生的下药即解,但停药后又继续解不下来。

在治疗的时候就需要大家在分析的时候多往深层分析一些,前医都是以症状来治疗,对脉象,对病人的情况可能了解了,也可以没了解,了解了也没有往深层的去分析一下。这样就会导致病人可能越吃症状越严重。

这种脉象还会引起另外一种情况,也是平常大家可能听说过的一种治法,甘温除大热。

这个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其实只要是懂脉,能听懂臓腑的语言,在临证上都是相当相当简单的事情,但是如果手上没有认真把脉,或者是把了脉也不知道自己把的是什么,那么就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情了。

脉象图就是一种比较简单,易上手的臓腑语言,它一直在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臓腑在说什么,就看我们能不能听得懂。

一年轻女病,二十五六岁的样子,来诊,自诉每天发热,热到38度左右,如此反复,发病已有数月,之前也一直在找中医治疗,但一直无效。

出示处方看有用小柴胡汤和其它一些方剂治疗的,有的是当时有效,停药即复发,有的是干脆没有效果。

搭脉后双脉感都非常虚,各分部也无异常,病人除了发热症状外,其它也无明显异常,舌苔薄白,唇色淡,舌质淡。

处以健脾补气益气补血之属,吃药一周后就未曾复发。

其实这样看甘温除热是不是就没有那么高大上了,都是大家所学过的东西,只要能不被自己所学过的套路给套路了,认真分解开来,都是大家可以用出来的东西。

这种用法在日常治疗感冒上其实也经常使用。

象初感风寒,清涕,咳嗽,这时候赶紧吃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后面感冒就直接好了,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种是身体自身的正气不足了,抗邪能力不足了,这时候加强一下自身的正气,身体自己就可以抗邪外出了,开始轻微的症状连攻伐的药都用不上。

这种方法无论是在小朋友身上和大朋友身上,相信大家都验证过很多次了吧。

如果邪气重或者是进入更深了,也要尽快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对于本身体质差或者是先天体质不足的人,还会有一些比较深的问题需要同时兼顾解决,这个后面详细再写。

医道知微

汉唐中医理论实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cf/9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