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载于《本经》中品,自陶弘景氏以降,就与理石、长石、寒水石、方解石缠搅不清。现已查明,今之石膏乃含水硫酸钙,日本正仓院所藏之理石证明为含水硫酸钙,故今之石膏即古之理石。陶氏以降,唐宋时本草书籍所记之石膏为后世之硬石膏,系无水硫酸钙。汉时经方所用之石膏,究系硬石膏还是软石膏,已无法考定,然两者之区别,仅在有无结晶水而已,其功效大体相仿。《本经》云:“石膏,味辛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气,产乳,金疮………”。云“理石,味辛寒,主身热,利胃解烦……。”《别录》云:“石膏、甘、大寒,无毒”。细察今之石膏味甘而淡。言其辛者,谓其能解肌热;言其大寒,谓疗大热之证,非此莫属;言其微寒者,谓清大热非重用本品不可。”《本草经疏》云: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可谓要言不烦。经方中使用石膏者共计15方,皆取其清热之功。主要用于下列诸证:(一)治伤寒温病热证:仲景用石膏治伤寒温病热证主要治阳明里热证,后世概括为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四大症。它可以由太阳病入里化热而成,也可直接感受温热之邪而成。用石膏配知母、甘草、粳米,这就是古今医家推崇备致的白虎汤。其中石膏与知母是本方的主要药物,关于二药孰君孰臣虽然历代医家意见并不统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二药合用其清热泻火的力量才最强大,否则白虎汤就不能堪此重任,若热盛气阴两伤者加人参,即人参白虎汤。中暍或温疟内窜阳明者亦可使用本方。如《金匮》云:“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属余热未清,胃阴亏损,胃气上逆者去知母,加竹叶,麦冬、半夏,这就是竹叶石膏汤,可清热除烦和胃止呕。石膏与解散风寒之药相配,亦可用于风寒表证而兼见里热烦渴之症。如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及文蛤汤、白虎加桂枝汤。其中大青龙汤与桂二越一汤以表证为主,故石膏与麻桂相合,文蛤汤原为水饮吐后胃热而设,然其方实际为大青龙去桂加文蛤,故其散寒之力弱于青龙而清热除烦之功则强于青龙,因而仲景指出本方: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之症。白虎加桂枝汤仲景用于温疟内窜阳明外兼寒邪郁滞骨节之症,举一反三,亦可用于外感病之类似证候。肺热壅盛而见咳喘者,以石膏配麻黄、杏仁、甘草,这是著名的麻杏甘石汤。此方具有良好的清宣肺热之功,至今仍为肺热咳喘的首选方药,若肺热闭郁,阴分亏损而兼脾家虚寒下利者,可配麻黄、升麻、玉竹、干姜与自术等,这就是麻黄升麻汤。(二)治疗饮热证:石膏还是经方治疗痰饮水气与热相结的要药,如《金匮》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顽固的痰饮往往与热博结而成。叶天士说去其湿,热势孤便容易清,那么反过来饮热之邪,祛其热则邪亦易化。膈间支饮得之数十日,可谓顽固矣,医吐之不愈,说明但去其饮,不除其热,其饮难除,吐后又能出生,木防已汤用防已配石膏,化饮与清热并施,热去饮化。肺为水之上源,能通条水道。若肺气闭塞,水道失于通条,则水液代谢紊乱,水湿内停,形成痰饮咳喘或风水水肿等证。若饮郁化热出现烦渴者,经方多用石膏与麻黄相配,清宣肺气通条水道。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大青龙汤、文蛤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都具有这个结构,故均可适用于痰饮水气病具有化热趋势者。其中大青龙汤治溢饮;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及小青龙加石膏汤治肺胀;越婢汤治风水。 (三)治胃热消渴症:消渴分上、中、下三消。石膏功擅清胃热,故亦可用胃热偏盛之中消症,多与人参、知母相合组成白虎加人参汤,这说明白虎加人参汤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亦可用于内伤杂病。 (四)胃热烦逆症:《金匮》云;“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此证虽云中虚,实乃胃热而致。方中用石膏助生甘草清热除烦。热清胃和,中气自复。《本经》云“安中益气”,“利胃解饮”,正指此言。(五)治风热惊痫症:胃热亢盛,引动肝风,出现“热瘫痫”及“惊痫瘛疭”时,仲景创风引汤。风引汤即用石膏配大黄、滑石清泻胃热以治本。现代药理学证明,石膏既能解热,又能镇静,为治疗热急生风之要药。综上所述,可见石膏具有清热止渴,和胃除烦饮,镇惊熄风之功。由于配伍不同,可用于外感热病阳明气热症、肺气壅盛症,亦可用于杂病饮热症,胃热烦逆症。石膏在经方中的用量,汤剂最多者一斤,最小者六铢,现代一般为18~30克,热盛者可用60~80克。可入煎剂,亦可入丸散。石膏用于实热证,若兼虚者应加人参,一般亦应配甘草、粳米之类以顾护中气。石膏入汤剂应打碎先煎,内服只用生石膏,外用可用煅石膏。来源丨月牙湖抓虾小分队收集整理自《经方用药研究》及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