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看一张新方剂,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是一张很奇特的方子,我们慢慢往后看就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了。先来看一看原文。在第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这是麻黄升麻汤的条文。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是在80年代初,他在讲伤寒论的时候,讲到麻黄升麻汤的时候,只是说这张方子药物比较杂,证候比较奇特,现在临床应用极少,因此不准备具体讲这条原文了。郝万山教授只是强调了麻黄升麻汤的组方特色,就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这是和乌梅丸这一类厥阴病篇的典型方剂一样的特色。然后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前提下,麻黄升麻汤是偏于辛散祛邪的,而乌梅丸则是偏于酸收祛蛔的。仅此而已。
而比郝万山教授再早一辈的胡希恕老先生,在讲伤寒论的时候,干脆说这条条文有错简,条文到为难治就应该结束了,应该没有后面的麻黄升麻汤主之,认为这是后人加上去的。而且对于条文前面的内容,也觉得是写错了,不应该有这么一个配伍,也不应该有这么一个治法,就是难治,就完了,没什么麻黄升麻汤这个东西。
大家还记得我在厥阴病篇开篇,写在前面的话那个节目里说的吗?厥阴病篇的内容整理难度大,就大在这里。而麻黄升麻汤恰好是非常符合厥阴病调性的一张方剂,其实是值得我们好好来学习的。当然,第一次接触麻黄升麻汤,听我说一说整理的内容,顶多也只是留个印象而已,说不定连个印象都留不下来,只是一片混乱。这很正常,因为要理解麻黄升麻汤,就需要理解厥阴病的特征,而要真正理解厥阴病篇的内容,其实是需要建立在对前面五经病篇内容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几经犹豫,我还是着手花了很大的精力,把麻黄升麻汤的内容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也期望对大家能真正有所帮助。
我们今天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就来看看麻黄升麻汤的方剂组成,至少要对麻黄升麻汤建立起感觉,这种感觉其实也是我们对厥阴病篇的感觉,一个字,乱。
麻黄升麻汤方(我们就不换算单位了,就按原文来,找找感觉哈):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方子里用到的药是不是很多?没错,一共有十四味药之多。
原文说: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好了,这就是麻黄升麻汤的原文内容,包括条文、方剂构成以及方后说明。大家先看看原文内容,找找感觉,我们下次继续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