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小坏旦
痛是一种修行
补气药,又称益气药,就是能治疗气虚病症的药物。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适用于肺气虚及脾气虚等病症。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虚则神疲倦怠,大便泄泻,食欲不振,脘腹虚胀,甚至浮肿、脱肛等症;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足,则少气懒言,动作喘乏,易出虚汗。凡呈现以上症候,都可用补气药来治疗。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的病症,因为气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时,必须运用补气药,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速固”。所以,临床上有“血脱益气”的治法。补气药如应用不当,有时也会引起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症,必须注意。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和根。甘,平。入十二经。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1.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不足等症。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对于脾胃虚弱之症,常与党参、白朮、茯苓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应用;对于心血不足、心阳不振之症,可与补血养阴及温通心阳药如阿胶、生地、麦冬、人参、桂枝等品配合应用。2.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症。甘草生用则能泻火解毒,故常用于疮痈肿痛,多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配伍;对咽喉肿痛,可与桔梗、牛蒡子于等配合应用,有清热利咽的功效。3.用于咳嗽气喘等症。本品甘缓润肺,有袪痰止咳的功效,在临床上用治咳嗽喘息等症,常与化痰止咳药配伍应用,作为辅助之品。因其性质平和,故不论肺寒咳喘或肺热咳嗽,均可配合应用。4.用于腹中挛急作痛。本品有缓解挛急之功,常与芍药配伍,治腹中挛急而痛。此外,甘草还能缓和药性,有减低或缓和药物烈性的作用,历代本草文献上并载有本品有解药毒作用,可供研究。生甘草、生草、粉甘草(生用,多用于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甘草、炙草(蜜炙用,多用于补中益气。)、清炙草(炒用。)五分至三钱,煎服。1.甘草是一味常用的药物,一般认为本品在方剂中只是作为辅助、矫味之用;其实根据临床实践的体会,它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功效,如炙甘草汤补心气、振心阳,甘草干姜汤温润肺脾,芍药甘草汤缓急定痛,甘桔汤袪痰利咽,银花甘草汤清热解毒等,都是用它作为主药的。2.甘草又能缓和药性,如四逆汤用本品以缓和干姜、附子的温热,调胃承气汤用本品以缓和大黄、芒硝的攻下作用等。3.甘草甘缓,凡湿阻中焦、脘腹胀满者用之能令人气窒满闷,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姜、人参、地黄、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酒治心动悸、脉结代。《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用药法象》:「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汤液本草》:「附子理中汤用甘草……,调胃承气用甘草……,此缓之之意;小柴胡有柴、芩之寒,参、半之温,用甘草和之;建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御览》引云一名美草,一名密甘,《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名医》曰: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密草,一名蕗(当作蘦)草,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日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案《说文》云:苷,甘草也,蘦,大苦也,苦,大苦苓也;《广雅》云:美草,甘草也,《毛诗》云隰有苓,《传》云,苓,大苦;《尔雅》云:蘦,大苦;郭璞云:今甘草,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黄,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此作甘,省字,蘦,苓通。神农本草经讲,甘草,主五脏六腑,脏腑都入。淡黄色,是土气的一个像,所以甘草是入土气很好的一味药。甘草气香,味甘,色黄,形圆,所有外在的象,都是中土之象,都属于土气的特征。因为甘草的这个特征,它能够守固中土,守土气、脾胃之气,土气在人身上,就是脾胃之气。甘草在临床上主要干什么呢?主要用于就是补益脾胃,补益一身的土气,守固土气。甘草偏守,当然所有的植物类,中药都有流通之性,流通的力量有大有小,甘草流通的力量相对小一些,以守为主。所以我们用甘草的时候呢,主要是用于虚证,两种情况,一个是中土虚,虚得很厉害的时候用甘草。再一个是缓和药性,所以说甘草能调和百药,很多药的偏性比较大,就用甘草来调和一下,就像当家的一样,坐镇中州,守在这个地方就乱不了套。大量的甘草,守固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一些脾胃虚气血虚弱的人,有时候用一般的药是守不住的,那就要用甘草。一个肾病的一个小孩,虚得很厉害,稍微一动就出虚汗,一发高烧就退不下来,就给他用了大量的甘草,可能是30克到50克吧,非常多。甘草的守固作用,跟人参补气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人参补的这个气,是比较滋润的,入阴分的,它补五脏内部的气,甘草是阴阳并补,把你全身的气,里里外外全都守住了。所以有时候甘草救急的效果比人参来的还要全还要好,有时候人参都不能代替甘草的补虚的效果。甘草呢,你去体会它的气,缓和,不快,非常柔和,这种柔和跟它的气味,它的香气,甜味,完全是一致的。因为它有这个状态,四气五味,它有这个甜味,有这个香气,它有这么一股气,它才有缓和的品质,你去体会它这个气,这股缓和的品质,缓缓地去走,它在流通的过程当中,就有那么一股守固的力量在里面。它跟你吃一块糖的感觉都不一样的,虽然都是甜味,植物这个气有股守的力量,缓和的力量。再一个就是,如果你本身脾胃有点臃滞的话,就会感觉这股力量会引起中土的壅滞,你会觉得脾胃好像是搁在着这了,咱们喝的比较少,感受可能不是很明显,如果这个甘草比较多,你会感觉这个动作就有点迟缓,就好比它会牵扯着你这个气的通行。给小孩喂奶的年轻妈妈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万一误服了甘草,奶水马上没了,为什么呢,因为正常情况下喂奶的妈妈,她的气是往外散的,是通透的,是偏散的一个状态,所以为什么当妈妈的身体都比较虚,精气都耗散出来给孩子吃了。有的大夫不知道啊,感冒或者什么时候吃点药用了甘草,5克以上的甘草就可以把奶给它收回去,就是甘草的这股守固的力量是很强的,一下子就把它给抓住了,一个是缓和,再一个是守固,这两个特性大家去体会。这个守固的力量,不是像黄连啊、白术啊,像其他的药那么急,它守固的力量也比较缓和,但它这股力量很持久的,它这个力量很明显的。它这个力道并不小,只是动的比较缓,只是缓缓的,它慢的这个力量本身就是绷着一股劲,就是在守,就是这个意思。呀不是往外散,它缓缓的守在中间,所以甘草这个药我们用的时候有很多用处。干什么呢,你看,甘草能缓急,你可以把甘草当一个很有气势,能够坐镇,能够把那个场面镇住,守住的一个人。因为就像一个人一样,有什么急事一样,那么煮一锅粥的时候,他一来坐镇,就把这个局面给镇住了,所以甘草能干什么,甘草能治牙疼,牙疼很厉害的时候,拿一片甘草含着就不疼了,这是为什么啊,牙疼就是风啊,虚风内动,甘草就可以守住它,缓急。附子中毒的时候用甘草解毒,我们说甘草解百毒。另外呢,所有的补益中土的药只要用上甘草,只要中焦没有明显的臃滞,用上甘草,效果会好很多。当然禁忌症是什么呢,因为它偏守。所以呢如果你这个病人,因为现在实证多,虚证少,如果是脾胃,尤其是脾胃郁结比较重的时候,就不要用大量的甘草。用上甘草,本来你这个中焦有郁结的时候,有痰浊,有湿气的时候,有气郁的时候,你是要把这个病气推出去,要流通开,要散出去,一旦误用甘草就把它留住了,留邪了。所以实证郁结的时候不宜用甘草,虚证的时候用甘草非常好,效果很好,尤其是土气虚,中土薄弱,这个人看着比较瘦弱,这个时候用甘草是非常好的。另外一个就是解毒,所谓的解毒就是缓和药性啊,解百毒啊,都可以,这是甘草。我们尝的所有的药,基本上以植物药为主,植物它都是有生气的,有生气这个药气就是流通的。所以这个药呢,人体是一气周流,这个气是上通下达,无处不到。甘草这个药,包括任何药,到了你的身体之后,你喝下去之后,这股气是无处不到的。所有的脏腑都去了,所有的经络它都会到达。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有归经的说法,说哪味药入脾胃,入中土,还会有这个说法呢。那么就是说,这个药,你喝了之后,它这个药气,在你身体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不是说哪儿都去。甘草这个药呢,因为它偏守,它不是偏散的,所以它偏于在中焦脾胃这一块儿。那么脾主升胃主降,偏入脾还是偏入胃呢,是不是问这个意思呀?甘草本身呢,如果一定从脾胃这两块分一下,它可能更偏入脾,微微偏升达一点。甘草这个气,微微偏阳。从阴阳的属性来讲,凡是入胃的,都是偏阴偏降的,凡是入脾的,都是偏阳偏升的。甘草这股气呢,总体上是偏燥的,因为我们尝的这个药甘草量比较小,假如给你一大杯甘草水,喝的比较多,你会觉得会上火的。它是微微偏燥偏温的,这个品性,对中土阳气的守固和和扶住就更明显一些。如果脾胃偏湿,我们说脾主湿,湿气比较多的时候,一伸舌头比较润,水比较多。这个时候你用甘草,让他喝甘草水的话,他会比较舒服。反过来如果说胃气不降,如果吃多了,食积了,你让他喝甘草水,他会胀的更厉害。甘草本身呢,偏守,偏守的过程当中,是偏温偏燥的一个药。所以这个药呢,我的理解,它更偏于脾阳。在守中焦的过程中,它这个香燥之气,守固的过程当中,它微微的透出一股生发之气来,微微偏升而不是偏降。偏降的话它就偏泄了。我们没有说用甘草去降胃气,去泄大肠,去通便,基本上不会这么去用,都是用它来守,那么守的过程中,它就有一股升达之力。尝药,对药物这股气去体会,去体会药物这个气,没有一个药绝对说是它入哪个脏哪个腑。记得有一个医家,上海的,说麻黄你怎么能说麻黄入肺经入哪条经,麻黄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其实任何一个药,都是通行十二经,无所不到,因为一气在周流,药气跟着肯定是在流转的,只不过药气的本性呀,药气和缓、滑利、刚柔呀不同,它这个药气随着人体的一气周流,在人体的各个部位的分布是不一样的。像甘草它比较和缓,甘甜,偏于守,那么它更多的是入于土气缓和的中土部分。实际上,你说它入胃也不错,因为如果胃气虚的话,胃气很虚的时候,它没有力量降的时候,你用上甘草,中土的力量强了,它这个蠕动的力量强了,通下的力量也会加强,所以说,只要是虚证,你说它入胃,说它入脾都是对的。如果是实证的话,它可能更偏于入脾一些。所以对药的这个体会,个人觉得,是没必要过细的分脏腑,主要是药味的一个大概的层面,比如说,甘草它可能就是在腑的层面更多,有些药是在脏的层面,有些药是在经络的层次,有些药是在肌表的层面,大概分几个层面。这样的话,你对药呢,对药气的理解呢虽然不算很精确,至少更容易把握一些。如果分的太细,像归经一样,哪个药入哪个经,觉得有点太教条了。先不要把思维拴住,说这个药一定是走哪的,不一定。你先知道大概是走一个什么层面就可以了。甘草这个层面是五脏六腑都入,我觉得偏入六腑,或者说偏浅中间的一个层面。脏腑经络它都能顾及得到,偏于守中土守脾胃之气,你知道这些就可以了。偏守的药,偏藏的药,更多是阴柔酸收的药,那么甘草这个守呢,它其实还不算藏,只是它的气走得比较缓慢而已,相对于通散的药相比,它显得是有一个守的作用。它只是走的比较慢,它这个气运行的速度,跟我们人体一气正常周流的速度应该是比较接近的。比如我们正常人喝了这个药,出汗的话就比较发散了,感觉发凉它就偏收了。你喝甘草没什么感觉,觉得很舒服,说明它这个气的能量,走行的速度,跟你这个正气相比是比较接近,一致的。之所以说它偏守,是讲入中土,是它能补益脾胃之气,脾胃之气就是走中焦,脾胃之气有一个核心,是从这个层面来讲,不是真正往里收的一个药。因为往里收的都算阴药,这个还是偏阳一点,这股气就是镇在这个地方,你可以这样理解。它是通过缓和的通行的力度来达到守固的效果,是这个意思。附:清热解毒甘草汤伤寒论甘草汤《伤寒论》。温液汤(《千金翼方》卷十五)。甘草6克上一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每次温服毫升,一日二次。清热解毒。少阴咽痛,兼治舌肿。肘后方甘草汤阴毒汤、当归汤、阴毒甘草汤甘草2分,升麻2分,当归1分,椒1分,鳖甲1两。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千金》卷九。阴毒,身重背强,蛰蛰如被打,腹中痛,心下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脉沉细而紧数。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温覆取汗;汗不出,汤煮更作也。阴毒汤(《千金》卷九)、当归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阴毒甘草汤(《普济方》卷一三五)。圣济总录方子甘草(炙,锉)2两,栝楼根2两,麦门冬(去心,焙)2分,半夏(汤洗去滑7遍,晒干,麸炒)2两半。《圣济总录》卷五十九。胃热干渴。上为粗末。先以水2盏,淘小麦半合,煎至1盏半,去麦,下药末5钱匕,加大枣2枚(擘破)、生地黄半钱、生姜1枣大(拍破),再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千金甘草汤甘草2两,干地黄2两,麦门冬2两,麻黄2两,芎藭3两,黄芩3两,栝楼根3两,杏仁50枚,葛根半斤。《千金》卷三。在蓐中风,背强不得转动,名曰风痉。上(口父)咀。以水1斗5升,酒5升,合煮葛根,取8升,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分2服。1剂不愈、更合良。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