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讲伤寒厥阴病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立纲:本条不能作为厥阴病提纲。近代《伤寒论》研究大家如陆渊雷、陆九芝等主张废除厥阴,认为厥阴名存实亡。

本条自上而下为一消化道病证,属里部范畴。《伤寒论》中里部病一阴一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半表半里重心在心胸,热则少阳,寒则少阴。表部有太阳,为孤阳。厥阴病如果归入表部则与提纲证不符,因此必须重新立纲。

参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本条以“凡”字概括了厥阴的机理、主症。手足为人体最边远部位,手足逆冷提示末梢循环障碍。参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为厥阴病主方,历代医家认为主治表部虚寒证。临床实践也证明,本方对脉管炎有特效,病位在表,属表虚证。桂枝汤证,病在表,属表虚证,病证虽轻,本质相同,因此补入桂枝汤证,汗出恶风,肢节疼痛。

厥阴病提纲证修改为:厥阴病,手足厥冷,四肢疼痛,汗出恶风,脉微欲绝或脉缓。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上述诸条与临床不符,存疑。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正误补缺:上述条文大致相同。厥热胜复的现象,临床存在。阴极似阳,阳极似阴,回归热类似于这种情况。

、为除中证,多为胃气衰败,是一种回光反照的假象。条之除中与临床有些不符,存疑。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参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蜀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正误补缺:区别脏厥与蛔厥。脏厥者以四逆汤,蛔厥者以乌梅丸。

条文修改为: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其他皆为蛔厥的注解或病机解释。参条,蛔虫在肠胃道可出现众多病证,但如出现吐蛔,必须蛔虫在胃中。

乌梅丸所主久利,为现代医学之阿米巴痢。另外慢性肠炎腹泻,服本方十几天则愈。本方为里部协调方,其治疗范围相当广。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正误补缺:本条病变重心在半表半里部,但也影响了表、里二部。参条,三部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分,为整体性不协调,以小柴胡汤协调整体。本条病证“胸胁烦满”偏于热象,故其后必便血,为余热未尽。合病合方,小柴胡汤复合白虎汤,则证治相应。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本证由于误下形成“言我不结胸”,是排除条之瓜蒂散证。“小腹满,按之痛”,参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论》仅出现一处病变部位在膀胱关元。膀胱与关元相提并论,一指脏腑,一指穴位是讲不通的。膀胱在这里与关元一样只指一个体表部位,指下焦而言。参条“热结膀胱……但少腹急结者”,此膀胱也非指膀胱腑。《伤寒论》中所提及的脏腑名称,如胃、脾、心皆非实指脏腑,统统以病位言。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正误补缺:上述诸条皆三阴合病之通脉四逆汤证,虽言死,但仍需抢救。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正误补缺:发热为真阳外越,有阴无阳为阴阳将离决。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正误补缺:虚脉为亡血的体征。如芤脉,血管尚未收缩。久亡血,则脉成革脉。

参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伤寒下血,以血余炭止血,以四逆加人参汤复脉。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参条。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正误补缺:参“脉微涩”。灸法为回阳救逆之法,仍需要服四逆辈。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正误补缺:参条,本条为三阳合病。只叙脉,未叙症。厥者,阳极似阴,真寒假热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大枣二十五个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误补缺:参条,本条为厥阴病主方。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正误补缺:“内有久寒”为一病机,当补出病证。参、补干呕、吐涎沫。本条为承上之文,因此当归四逆汤证略去。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四逆汤证的共有症状为:下利,厥逆,恶寒。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是四逆汤证的少见症,是真阳外越的假象,需要与桂枝汤证相区别。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正误补缺:少阴病误汗,以四逆汤救逆。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瓜蒂赤小豆

上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内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匕,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正误补缺:“病在胸中”改为“病在心下”。本方证为阳明病痰饮结于胃中。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二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误补缺:治有先后,先治水而后治其厥。茯苓甘草汤为少阴病方证。水液自胃进入组织间后,还要重返入胃中进行再循环。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碎,绵裹)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炙)各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正误补缺:本方证为《伤寒论》中唯一典型合病方。柯韵伯认为,本方证非仲景文。方药中先生对本方证有许多卓见。六朝《小品方》载本方共列23病证,明言是仲景方。

本方证原为太阳病,大下后而成厥阴、太阴、少阳合病。“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为厥阴病证,“喉咽不利,唾脓血”为少阳病证,“泄利不止”是太阴虚寒证,这样就形成三部病证相合。表有当归、桂枝、芍药、麻黄以治厥阴;里有白术、干姜,茯苓、甘草温中;半表半里用升麻、知母、黄芩、葳蕤、天门冬、石膏滋阴清热。本方证揭示了一个规律,六病相合,同一部中阴阳两种病证不能复合,同时间、同空间不能并用二理,不能并存二物。表部有太阳就不能有厥阴,有厥阴就不能有太阳,两种矛盾不能同存。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正误补缺:参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本条有症无方,条有方无症,两条互参。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补缺:本证为里部寒热错杂证,偏于太阴。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正误补缺:参条“负者,失也”,故“顺”应改为“逆”。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正误补缺:参50条,涩脉主营气不足,是由于便血的原因。方用34条的葛根芩连汤。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参见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存疑。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参、条,本证物白通汤证。条有方无症,本条有症无方,两条应合为一条。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参条。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参条,本条为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无脉症有、、、、五条,多为死证。.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参条,本条修改为:下部脉绝,寸口脉反实(暴出)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参条。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正误补缺:本方证为少阳下利证。

临床上阿米巴痢多用此方。参条,加入大黄、芍药。本方与桃花汤加芍药、大黄我称为白桃汤,为痢疾通治方。桃花汤中干姜易为川椒,干姜有刺激炎症的副作用。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正误补缺:参91条。表部厥阴病与里部太阴病合病。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正误补缺:阳明病下利,参条。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枳实三枚(炙)厚朴二两(去皮,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二服,初一服谵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正误补缺:本方证为大承气汤证,参条“自利清水,色纯青”。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方:肥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一服得吐,止后服。

正误补缺:此为少阳病热证。

参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一为实烦,一为虚烦,症状相同,但腹诊不同。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正误补缺:胃痈化脓,能吐出者,治用大黄牡丹汤。腹腔化脓均可使用此方,如子宫化脓应用本方效佳。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参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误补缺:参条“内有久寒”,为太阴病。头痛为越部证。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柴胡八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误补缺:“呕而发热”为太阴少阳合病,以小柴胡汤协调,参96、条。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正误补缺:大青龙汤吐、下、发汗后,病势虽减,但已由阳转阴,形成太阴病。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正误补缺:哕而腹满兼小便不利,以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旋覆代赭汤治疗。哕而腹满兼大便不利多属危险症,使用小承气汤机会多。如下利者用三泻心汤主治。

文章来源: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作者:刘绍武讲述马文辉整理

“三部六病”远程会诊已经开通,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pf/7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