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中医治疗
肌萎缩侧索硬化(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灶性、多向性、致残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随意肌麻痹为特征,表现为由于皮层、延髓和脊髓运动神经元退行性变,主要累及运动系统而致随意运动功能障碍,可不同程度地合并上、下运动神经元障碍。
中医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认识
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常见症状有:肌肉萎缩、肌肉无力、肌束震颤、肌张力增高、吞咽困难、构音不清、流涎、四肢冰冷等。
肌肉萎缩,大多从上肢开始,属中医“虚劳”范畴。《诸病源候论·卷之三·虚劳病诸候上·二、虚劳羸瘦候》:“夫血气者,所以荣养其身也。虚劳之人,精髓萎竭,血气虚弱,不能充盛肌肤,此故羸瘦也”。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肌肉无力呈进行性加重,从无法握笔、不能持筷、无法自行穿衣,逐渐加重为无法自行行走及站立,到卧床不起乃至无法独自翻身,以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此属中医“损证”范畴。《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藏六府;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
肌束震颤,表现为肉眼可见的肌肉颤动,此属中医“筋惕肉瞤”范畴。《增订通俗伤寒论·第四章、气血虚实·第三节、血虚证》:“肝藏血而主筋,虚则血不养筋,筋惕肉瞤……治必辨其因虚致病者,养血为先,或佐润燥清火,或佐熄风潜阳,随其利而调之”。
肌张力增高,属中医“痉证”范畴,乃因气血亏虚,无以濡养经筋所致。《景岳全书·十二卷·痉证》:“痉证甚多,而人多不识者,在不明其故而鲜有察之者耳……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重楼玉钥·卷上·喉科总论》指出:“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又《灵枢·经脉》:“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故知吞咽困难病在胃、脾、肾。
构音不清,属中医“失音”“喑”范畴。《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指出了参与发声的器官。同时指出:“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主口”。《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由此可见,声音之发与脾、肾密切相关。《景岳全书·二十八卷·声喑》明确指出:“声音出于脏器……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而声音之本则在肾……虚损为喑者,凡声音之病惟此最多”。故构音困难之病机为脾肾两虚,以肾气虚损为主。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流涎,表现为口中不断有唾液流出,需不断使用纸巾或手帕,此属中医“脾劳”范畴。《诸病源候论·卷之三·虚劳病诸候上·一、虚劳候》:“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四肢冰冷,属中医“虚劳”范畴。《诸病源候论·卷之三·虚劳病诸候上·十、虚劳四肢逆冷候》:“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
辨证肌萎缩侧索硬化见症繁杂,虽然中医难以找到一个与之匹配的病名,但根据该病临床见症,结合中医理论,认为该病总属中医“虚损”病证,病机关键在于脾肾气血虚损。观察鱼际肌是否萎缩是判断有无肌肉萎缩的关键。如《形色外诊简摩·卷上·形诊病形类·诊大肉消长捷法篇》所言:“病人大肉已落,为不可救药,盖以周身肌肉瘦削殆尽也。余每以两手大指次指后,验大肉之落与不落,以断病之生死,百不失一。病人虽骨瘦如柴,验其大指次指之后,有肉隆起者,病纵重,可医。若他处肌肉尚丰,验其大指次指之后,无肉隆起,而反见平陷者,病即不治矣”。
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病情总是处于进行性加重的过程中,临床上需要对其加重的速度作出判断。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肌束震颤是判断本病加重速度的重要体征,若肌束震颤范围越广泛、次数越频繁、程度越剧烈,则提示本病尤其是肌肉萎缩、无力的发展速度越快。判断有无肌束震颤及病情轻重的关键在于舌诊,临证应当重视望舌,望舌重点在于观察有无舌肌震颤及能否伸舌至口外,若患者能伸舌至口外尚为佳兆,若伸舌不过齿则为恶候。《增订通俗伤寒论·第六章、伤寒脉舌·乙、辨舌举要·第一节、观舌形》有相关论述:“凡舌伸之无力者,中气虚,宜补中……若卷而缩短者,厥阴气绝,舌质萎缩也,不治……凡舌颤掉不安者,曰舌战。由气虚者,蠕蠕微动……嫩红而战者,宜养血熄风,淡红而战者,宜峻补气血”。
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中医治疗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主张以大补气血,健脾益肾为大法。常用方如下:
①黄芪、五爪龙各60g,党参、千斤拔、牛大力各30g,生地黄、熟地黄、制首乌、茯苓各20g,白术、大枣各15g,甘草6g,鹿角霜30g或紫河车10g;
②黄芪、五爪龙各60g,党参30g,白术、山茱萸、石斛、杜仲、肉苁蓉各15g,当归、升麻、柴胡、紫河车各10g,陈皮、甘草各5g;
③黄芪、五爪龙、党参、千斤拔各60g,首乌、山药各30g,枸杞、山茱萸、石斛、杜仲、女贞子各15g,升麻、柴胡各10g,橘络、甘草各5g。
方①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最常用处方,全方以大补气血为主。方②与方③为五龙荣肌汤加减,每选其中一方与方①交替服用。方中五爪龙、千斤拔、牛大力为岭南草药,是治疗神经肌肉病的常用药物,功能健脾补肾,强肌健力,祛湿活络,补而不燥,理劳疗损。临床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经常使用这3味中药。此外,本病为虚损重证,草木无情之品终嫌力薄,故每于方中加入血肉有情之品以填补精血、补肾助阳,如鹿角霜或紫河车。即《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虚劳》所言:“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主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余以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以上3方均量大力宏,若按常规中药服用方法每天服用三次则有壅滞中满之弊,故主张应减少服药数量,1剂中药可煮2次,分早晚口服,每天服药2次,每次不超过mL。该病为虚损病证,并非每天增加服药数量便可早日好转,关键在于谨守病机,积极调治,长期服药。常用加减法:肌束震颤,为虚风内动,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轻者常加用牛膝、防风各15g,因牛膝活血行血、补益肝肾,防风为风药中润剂;重者常用蜈蚣1条、全蝎10g、土鳖虫10g,取虫类搜风效著。
腰腿疼痛者,为寒湿阻络,不通则痛,常于狗脊15g、牛膝15g、巴戟天15g中随证选用一、二味,以强腰膝,祛寒湿。
心烦失眠多梦者,每于夜交藤30g、百合30g、合欢皮20g中选用一、二味以安神。纳呆加麦芽30g或谷芽30g。
咳嗽痰多则去温燥之品,以健脾为大法,酌加化痰之属。叮嘱患者,日常饮食少吃寒凉之品,如海带、绿豆等;多食温补,日常饮食可用黄芪、五爪龙、党参、山药、薏苡仁等煲瘦肉、牛肉、羊肉汤等。
验案介绍
患者张某,男,年11月出生,广东开平人。首诊年10月8日。四肢乏力伴肌肉萎缩、肌肉震颤1年余。患者自年底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双上肢乏力,继而出现鱼际肌肌肉萎缩、上肢肌肉震颤,日渐消瘦,呈进行性加重。医院就诊,肌电图结果提示:“广泛神经元性损害”,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未予系统治疗。
刻诊见:四肢乏力,四肢肌肉萎缩,肌束震颤,构音不清,饮水反呛,可自行走路,动作迟缓。双手鱼际肌萎缩,伸舌过齿,舌肌震颤,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中医:虚损病(脾肾虚损);西医:肌萎缩侧索硬化。
治法:大补气血,健脾益肾。
处方:黄芪、五爪龙各60g,党参、千斤拔、鹿角霜、熟地黄各30g,大枣、茯苓各20g,白术、杜仲、山茱萸、牛膝各15g,防风10g,甘草5g。14剂。每剂水煎2次,分早晚口服,每天服药1次,每次药量不超过mL。嘱患者日常饮食避免寒凉之品如绿豆、海带类,多食温补,注意休息。
二诊:年10月23日。患者服药后症状无明显变化。守法不变。
处方:方一:黄芪、五爪龙各60g,党参、千斤拔、茯苓、薏苡仁各30g,大枣20g,白术、杜仲、山茱萸、牛膝、防风各15g,紫河车10g、甘草5g。14剂。方二:黄芪、五爪龙各60g,党参、薏苡仁、鹿角霜各30g,茯苓、大枣、熟地黄、生地黄各20g,白术、肉苁蓉、杜仲、山茱萸、牛膝各15g,甘草5g。14剂。先服方一,再服方二,服法同前。
三诊:年1月18日。患者诉服上药后症状有所缓解,遂交替服用前诊两方至今。仍感四肢乏力,肌肉时有震颤,服药以来体质量无减轻。伸舌过齿,舌肌略有震颤,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药既见效,继守前法。方予大补气血及五龙荣肌汤交替服用。
处方:方一:黄芪、五爪龙各60g,千斤拔、牛大力、鹿角霜各30g,熟地黄、生地黄、制首乌、茯苓各20g,肉苁蓉、杜仲、白术、大枣各15g,甘草5g。14剂。方二:黄芪、五爪龙各60g,党参、制首乌各30g,白术、山茱萸、杜仲、肉苁蓉、石斛各15g,当归、升麻、柴胡各10g,陈皮、甘草各5g。14剂。方三:方二去制首乌,加紫河车10g。14剂。方四:方一去杜仲,加防风、牛膝各10g。14剂。
年3月2日至年5月3日患者坚持按时就诊。在此期间始终坚守上法治疗,随证加减。四诊时诉肌肉震颤次数增加、范围扩大,于方中加用蜈蚣1条或全蝎、土鳖虫各10g。五诊时诉胃纳不佳,加谷芽或麦芽30g。六诊时因感冒后咳嗽咯痰,处方:五爪龙、千斤拔、牛大力、太子参、谷芽、山药、薏苡仁各30g,茯苓20g,白术、浙贝母、龙脷叶各15g,陈皮、甘草各5g。咳嗽愈后仍守前法治疗。
患者自发病至今已近4年从未服用利鲁唑,服用中药后病情加重速度较服中药前减慢。目前仍在随访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