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炮制的历史沿革中药炮制课堂作业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e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临床多生用或蜜炙用。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证。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皂苷、黄酮、多糖、氨基酸等。历代收载的黄芪的炮制方法包括蒸制、蜜制、酒制、盐制、炒制、姜汁制等多种方法,沿用至今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为蜜炙法。本文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黄芪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思路进行分析。

1历史沿革

1.1宋代以前

黄芪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有其性味功效,但未见有炮制方面的论述。黄芪的炮制,早在汉代《金匮要略方论》中,就有去芦的记载[1],这是黄芪最早的加工处理方法。南北朝开始有入药“剉用”的要求。南北朝出现有蒸制,《雷公炮炙论》首先提出“须去头上皱皮,蒸半天,掰细在槐砧上锉碎用”。唐代开始,黄芪“剉”成粉粒使用。[2]

1.2宋代

医院规定了“薄切”成片的加工方法[3],切制由此而始。至宋代,黄芪的炮制方法得到大力发展,提出了用不同辅料炮制黄芪,炮制方法多元化,如:蜜炙、蜜蒸、盐焙制、酒煮等。《圣济总录》[3]载:“蒸过焙干”、“蜜涂炙”、“洗打破手擘如丝,以盐少许和水揉,猛火焙干”;《校正集验背疽方》载道“去芦并叉附不用,一半生使,细剉焙干;一半炒,作寸长截,捶匾,以蜜水浸润湿,瓦器盛,盖于饭甑上,蒸三次,取出,焙干,剉碎”、“拣不用叉附及蛀者,剉作二寸长,截拍匾,以冷盐汤湿润之,瓦器盛,盖甑,上蒸三次,焙干,剉细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载道“凡使,先须擘开,涂蜜炙微赤色,却薄切,焙干秤,方入药用;洗净,寸截,捶破丝擘,以盐汤润透,用盏盛,盖汤饼上一炊久,焙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5]载道“擘开,盐汤浸一宿”。《传信适用方》载“称六两,以刀劈开揭薄,用白沙蜜不酸者一两,微入水少许调解,则易涂蘸,侯搓匀,炙之微紫色,侯冷剉碎;细切,用无灰酒浸,夏月七日冬月十四日,如要急用,将慢火量煮”。

1.3元明时期

至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载“去芦皴,(锄)剉碎,桶剉,竹筛齐之用(切制)”。

明、清时期对黄芪炮制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系统整理,使其更加成熟。到了明朝,《普济方》[6]载道“蜜炙”、“去芦头,细剉,焙干,为细末,入白蜜一匙,好酒一升,煮好糊”、“净洗,寸截,捶碎,擘如丝状,以盐汤浸透,微火炙酥,剉”、“微炙炒。略炙炒”;李时珍[7]曰“今人却将黄芪捶扁,蜜水炙数次以熟为止,盛在器皿中,在汤瓶内蒸熟切片用”。《仁术便览》[8]提出“蜜炙”、“姜汁炙”;《证治准绳》[9]提出“盐汤浸、炙”、“米泔拌炒”。《外科启玄》中记载沿用了“盐汤润炙”的方法。

1.4清代

至清代,《本草汇》载道“盐酒炒”;《外科大成》[10]载道“米泔水浸炒”。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炮制方法,如《本草新编》[11]提出了九制黄芪:“一斤,用防风一两,先将防风用水十碗煎数沸,漉去防风之渣,泡黄芪二刻,湿透,以火炒之干,再泡透又炒干,以汁干为度,再用北五味三钱煎汤一大碗又泡,半干半湿复炒之,火焙干得地气然后用之”;《本草纲目拾遗》又提出了“人乳制七次”;《外科证治全书》[12]提出“蜜浸、炒”、“酒浸一宿”。《医学从众录》[13]记载“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煎收入,去川芎”。《增广验方新编》中又载道“二斤,洗净,切片,烘干,第一次用木通二两煎水泡一夜,晒干。二次升麻一两,照前。三次丹皮二两四钱,照前。四次沙参三两五钱,照前。五次玉竹四两六钱,照前。六次制附子一两,照前。七次五味二两,照前。八次防风二两,照前。九次蜜糖三两拌炒,制完蒸过,七日可服。每用二钱,水一杯,饭上蒸好,临时对酒少许服,渣再煎服”。

由此可见,我国历史上炮制黄芪的方法有切制、蒸制、蜜炙、蜜蒸、蜜炒、盐焙制、盐蒸、酒蒸、酒炒、酒煮、姜汁炙、人乳制、米泔制等[14],其中主要方法是蜜炙、盐制和酒制。

1.4现代

黄芪现代炮制的方法有炒制、蜜炙、盐制、酒蜜炙、麸制、盐麸制等[10],其中以炒制、蜜炙、盐制最为常用,各地用药习惯不尽相同,如:上海[15]多用生品、炒制、蜜炙黄芪;湖南[16]多用生品、蜜炙黄芪;福建[17]、河南[18]多用生品、蜜炙、盐制黄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收载黄芪饮片、蜜炙黄芪两项[19]。

2小结

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检验,黄芪已成为临床上补益的要药。当今以黄芪为主药的经典药方,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十全大补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加减汤、补阳还五汤等在临床上广为使用,用于治疗眩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伴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肾病、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类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等。

综上所述,中药黄芪的用药历史悠久。纵观黄芪的炮制历史,其炮制方法较丰富,生品及蜜炙品至今使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黄芪炮制的研究,比较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炮制工艺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如炒制、盐制等对黄芪饮片的有效成分及临床功效的影响等,为黄芪最佳炮制工艺提供依据,以期发挥黄芪的最佳药物疗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20]

参考文献:

[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2]唐·咎殷.食医心鉴.东方学会,

[3]宋·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宋·陈师文,裴宗元,陈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明·朱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68.

[8]明·张洁.仁术便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

[9]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现代部分[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9:.

[11]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36.

[12]清·许克昌,毕法.外科证治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

[13]清·陈修园.医学从众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6.

[14]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9:-.

[15]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版社,0:87.

[16]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86.

[17]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8:.

[18]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

[1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徐丽莉袁久林.黄芪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学刊,,29(9)-

赞赏

长按







































怎样才能治愈白癜风
专业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pf/2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