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常用加减用药之(50)升麻
升麻,为毛茛科植物升、兴安升麻或大三叶升麻的根茎。别名周升麻、鬼脸升麻、地龙菜、火筒杆、马尿杆、收靡、苦力芽等。为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野林中。第一种主产于陕西、四川、青海,第二种主产于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第三种主产于东北三省。
药理实验证实,升麻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中度抗菌作用;北升麻提取物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作用;升麻对氯化二酰胆碱、组织胺和氯化钡所致的肠管痉挛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性味归经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入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寒热头痛、疹出不畅、胃火亢盛所致的口疮齿痛、咽喉肿痛、疮疡肿毒、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
相关配伍配伍牛蒡子,治疗疹毒热盛,疹出不畅;
配伍石膏、黄连,治疗龈肿牙痛、口舌生疮;
配伍白芷,治疗阳明头痛;
配伍柴胡,治疗气虚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配伍葛根,能够解肌透疹,用治小儿麻疹透发不畅者;
配伍黄芪,能够益气升阳,用治气虚下陷所致的各种病证。
相关论述1.《神农本草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2.《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3.《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4.《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
5.《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
7.《本草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用药禁忌脾胃虚寒者慎用。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之证忌服。服用过量可产生头晕、震颤、四肢拘挛等证。
实用简方1.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解肌透疹,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
2.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解肌透疹,治麻疹初起,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
3.升麻鳖甲汤方(《金匮要略》),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者。
4.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气虚下陷,少气懒言,发热,自汗,渴喜温饮,久泻,久痢,子宫下垂,脱肛,清阳下陷等证。
5.升麻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益气升陷,治胸中大气下陷,气促急短,呼吸困难,脉沉迟微弱。
6.举元煎(《景岳全书》),益气升提,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重危等证。
7.升麻丸(《圣惠方》),治喉咽闭塞,津液不通。
8.升麻汤(《圣济总录》),治心有风热,遍生浸淫疮。
9.升麻汤(《圣济总录》),治痈疽始作坚硬,皮肤紫赤,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
中药每日一问
上期问题及正确答案分析:发散风寒药中具有通鼻窍功效的药物有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鹅不食草。桂枝不具有通鼻窍的功效。故答案应选择BCDE。
下期预告
看图猜猜这是什么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