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出处
《温病条辨》[(公元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组成
连翘,银花,(9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用法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病机
温热邪毒外袭,卫表郁闭,肺失清肃。
辩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配伍特点
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制性存用。
临证加减
流感初期,加大青叶、蒲公英、板蓝根;麻疹初期,加蝉蜕、葛根、升麻。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人,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风热搏结气血,蕴结成毒,热毒侵袭肺系门户,则见咽喉红肿疼痛;温邪伤津,故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均为温病初起之佐证。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药俱为臣药。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同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晶,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现代运用
临床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好疗效。还常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咽炎、咽峡疱疹、麻疹、肺炎、药物性皮炎、小儿湿疹、产褥感染等病属中医风热表证者。
现代研究
银翘散灌胃能促进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其煎剂、片剂、袋泡剂对啤酒酵母、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皆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电生理研究表明银翘散热作用机制并不全同于解热镇痛药,本方可解除致热原对热敏神经元的抑制,使之恢复正常,同时抑制冷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降低机体产热水平,从而达到解表散热的效果,为中枢性解热药。银翘散全方及其单味药对多种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对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72-株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动物实验性炎症如大鼠蛋清性足肿胀、组织胺所致小鼠的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二甲苯和5-HT所致小鼠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均无明显影响。上述研究表明,银翘散具有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以及抗炎等作用,为其透表散邪、清热解毒功效提供了一定的现代理解。
歌诀
1.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2.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盛栀芩次第施。
亳州鑫绿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