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010268.html
鉴别用药
薄荷
薄荷与柴胡:两者均为辛凉解表药,都能疏散风热,疏肝解郁。都可用于外感风热以及肝气郁滞。但薄荷又能清利头目,利咽透疹,也可用于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目翳,咽痛口疮,麻疹不透等。柴胡则长于疏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升举阳气,又常用治少阳证寒热往来,中气下陷、脏器脱垂等。
牛蒡子
1、生牛蒡子与炒牛蒡子:牛蒡子生用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止痒,多用于风温初起、肤热风痒、痄腮丹毒、疮毒痈肿诸证。炒制后易于捣碎和煎岀有效成分,常用于透疹及治疗咳嗽咽喉肿痛方面。此外,炒制后可缓和其滑利寒凉之性,制约润肠通便的作用。
2、薄荷、牛蒡子与蝉蜕:薄荷、牛蒡亍与蝉蜕皆性寒凉,均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但薄荷辛凉芳香,清轻凉散,发汗之力较强,故外感风热,发热、无汘者薄荷首选。且薄荷乂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也可用于风热上攻,头痛、目赤肿痛、多泪;肝郁气滞,胸闷、胁肋胀痛、月经不调、脉弦等。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能宣肺祛痰,故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咳痰不畅者,牛蒡子尤为适宜。也可用治肺热咳嗽、咳痰不畅者。同时,牛蒡子外散风热,内解热毒,又具有凊热解毒散肿之功,也常用于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因其性偏滑利,兼能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大便秘结者尤为适宜。蝉蜕甘寒质轻,发汗之力不如薄荷,清热之力不如牛蒡子,既能疏散肺经风热而利咽疔哑、透疹止痒,又长于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凉肝息风止痉。也常用于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急慢惊风,破伤风证。此外,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有镇静作用。
3、牛蒡子与射干:两药均味苦性寒归肺经,皆能凊热解毒,消肿利咽,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然牛蒡子味辛兼入胃经,以疏散风热为主,又能透疹,兼通利二便,善治麻疹不透、痈肿疮毒、痄腮喉痹。射干苦寒降泄,善凊肺泻火,长于降气消痰,治肺热痰盛咳喘。
4、桔梗与牛蒡子:二者均有利咽喉、通二便之功,皆可治咽喉肿痛、二便不通。但牛蒡子属解表药,性寒而滑利,尤善疏散风热,透疹,兼能解毒消肿,故可用于风热感冒、麻疹不畅、痈肿疮毒等;桔梗属化痰药,长于宣肺化痰、利咽、排脓,适用于肺气不宣之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咽喉肿痛、失音、肺痈咳吐脓痰等。
蝉蜕
1、蝉蜕与谷精草:两者均味甘、归肝经而能疏散风热,明目退翳,主治风热上扰引起的目赤翳障。然蝉蜕甘寒质轻,属辛凉解表药,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疗哑,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的发热头痛及风热上攻之咽痛音哑;又能透疹止痒,息风止痉,适用于麻疹不透、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及小儿惊痫夜啼、破伤风证。谷精草甘平,轻浮升散,直上头面,善于疏散头面风热而明目退翳。
2、蝉蜕与木贼:两者玓能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皆可用于外感风热,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翳障多汨等。但蝉蜕疏风散热作用较好,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蝉蜕多用,并能透疹止痒,息风止痉,亦可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惊风夜啼,破伤风等。木贼长于疏散肺与肝胆之风热火郁之邪,而善治因风热或肝胆经之火郁引起之目赤、多汨、翳障等疾患。
桑叶
1、生桑叶与蜜制桑叶:桑叶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桑叶若蜜制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而疏散风热,淸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则多用生桑叶。
2、桑叶与菊花:桑叶与菊花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都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用可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不足,目暗昏花。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善于清肺润燥,并能凉血止血,也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血热妄行的咳血、吐血、衄血等。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也可用于疮痈肿毒。
菊花
1、黄菊花与白菊花:菊花有黄菊花、白菊花之分,一般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2、桑叶与菊花:桑叶与菊花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都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用可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不足,目暗昏花。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善于凊肺润燥,并能凉血止血,也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血热妄行的咳血、吐血、衄血等。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也可用于疮痈肿毒。
3、菊花与夏枯草:两者均归肝经而能清肝明目,治肝火目赤肿痛及肝阳眩晕头痛。然菊花味辛甘苦,微寒质轻,兼入肺经,为辛凉解表药,不仅能疏散风热,善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而且兼益肝阴,清热解毒,可疗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及疔疮肿毒。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兼入胆经,为清热泻火药,其清肝火力强,兼益肝血,尤适用于目赤肿痛属肝火上炎者,并治肝阴不足之目珠夜痛等;又能散郁结、降血压,善治瘰疬、瘿瘤及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
4、菊花与决明子:两者均归肝经而能清肝明目,兼益肝肾阴血,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及高血压病,肝肾亏虚之目暗不明。然菊花味辛甘苦,微寒质轻,为辛凉解表药,尤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故适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又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痈肿疮毒。决明子味甘苦咸,微寒质润,属清热泻火药,既善清肝火,又善益肾阴,且能润肠燥,故为明目之佳品。
5、菊花与野菊花:两者均味苦辛,性寒归肝肺经,既能清热解毒,治痈肿疔疮、丹毒肿痛,又能清肝而治肝火或风热之目赤肿痛。然菊花属辛凉解表药,解毒之力不及野菊花,以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为主,兼益肝阴,善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肝阳眩晕头痛及肝热惊风抽搐。野菊花清热解毒之力强,又兼利咽,善治咽喉肿痛,以及湿疹、皮肤瘙痒。
6、菊花与枸杞子:两者均味甘,归肝经而有益阴明目的作用,皆可治肝肾不足之目暗昏花。然菊花味辛苦性微寒,主入肺经,益阴力较小,功专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兼能平肝潜阳,主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疔疮肿毒、眩晕惊风。枸杞子甘平质润,又归肾经,为平补阴阳之品,且益阴力较强,长于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兼可润肺止咳,善治肾虚腰痛、遗精滑精、血虚萎黄、阴虚劳嗽、潮热盗汗。
蔓荆子
蔓荆子与藁本:蔓荆子与藁本均能祛风湿,止痹痛,皆善治头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症。但蔓荆子辛苦微寒,主散头面风热之邪,有散风止痛之功,善治外感风热所致头痛目赤。藁本辛温,药势雄壮,善达巅顶,以发散风寒之邪见长,主要治疗外感风寒、巅顶头痛。
柴胡
1、南柴胡与北柴胡:柴胡有南、北柴胡之分,古人早有论述,李时珍云:“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强硬不堪使用。……以竹叶者为胜。”现时北柴胡主产于我国北部地区,原植物为柴胡(津柴胡)和狭叶柴胡(红柴胡);南柴胡原植物为膜缘柴胡(竹叶柴胡、硬柴胡),仅限于四川、湖北、云南地区产销。一般认为,北柴胡入药为佳,其分布较广,疗效较好,被视为道地药材。
2、生柴胡、醋柴胡、酒柴胡与鳖血柴胡:明代《本草发挥》中阐述“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欲上升则用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梢”。清代《药品辨义》中指出柴胡“制以酒拌,领入血分,以清抑郁之气而血虚之热自退”。现代研究表明,柴胡经醋炙后能明显增加胆汁分泌作用,较给药前增加22.86%,因此用柴胡疏肝理气之功时宜用醋柴胡。其醋炙品和醋拌品对氯仿所致的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抑制转氨酶的升高。柴胡炮制后粗皂苷含量:酒柴胡醋柴胡生柴胡;而挥发油含量:生柴胡酒柴胡醋柴胡。中医认为,生柴胡的升散作用较强,多用于解表退热;醋炒柴胡能缓和升散之性且疏肝理气作用较好,肝气郁滞导致的胁痛、腹痛、月经不调者适用;酒炒柴胡增加了升提之性,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者更为适宜。此外,柴胡对升阳截阴,阴虚阳浮者皆不相宜,鳖血制能填阴滋血,抑制浮阳,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可用来退热截疟,治疗热入血室,骨蒸劳热。
3、薄荷与柴胡:两者均为辛凉解表药,都能疏散风热,疏肝解郁。都可用于外感风热以及肝气郁滞。但薄荷又能清利头目,利咽透疹,也可用于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目翳,咽痛口疮,麻疹不透等。柴胡则长于疏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升举阳气,又常用治少阳证寒热往来,中气下陷、脏器脱垂等。
4、柴胡与银柴胡:两药虽均性微寒功能退热,但性效应用相差甚大。柴胡源于伞形科植物,味苦辛归肝胆二经,功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及截疟,主治少阳寒热、感冒发热、肝郁胁痛或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疟疾寒热。银柴胡则源于石竹科植物,味辛甘归肝胃经,功专退虚热、除疳热,兼益阴,主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及小儿疳热。
5、前胡与柴胡:二者均来源于伞形科,并称“二胡”,皆有宣散风热之功,同治外感风热证。然前胡辛散苦降,长于降气化痰,善治痰热咳喘、痰多色黄之证。柴胡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升举阳气,适用于肝郁气滞、气虚下陷及脏器脱垂等。
升麻
1、生升麻、制升麻与升麻炭:升麻生用,其性升散,发表透疹、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多用于疹出不透及热毒诸证。蜜制后味甘性缓,以升举阳气为著,常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炒炭则升散之力和缓,多用于肠风下血之证。
2、柴胡、升麻与葛根:柴胡、升麻、葛根三者皆为辛凉之品,都能发表、升阳。均可用治外感表证,发热、头痛等,以及清阳不升的病证。三者对于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其中,柴胡、升麻两者均能升阳举陷,可用治气虚下陷,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脱垂。升麻、葛根两者又均能透疹,常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但柴胡苦辛微寒,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退热,疏肝解郁。又常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治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疟疾寒热往来。而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升提(升阳举陷)之力较柴胡为强,并善于清热解毒。又常用于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丹毒痄腮等多种热毒病证。葛根则甘辛凉,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于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同时,葛根解肌退热,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项背强痛,故对于外感表证,项背强痛者尤为适宜。
葛根
1、生葛根与煨葛根:二者均能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煨葛根为生葛根经麸皮煨制而成,更长于升阳止泻,多用于泄泻。一般退热生津宜生用。
2、葛根与天花粉:两药同为甘凉之性的藤本植物块根,均能清热生津止渴,可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及消渴证。但葛根轻扬升散,属发散风热药,功专解肌退热,透发麻疹,为冶表证发热无汗、头痛项强之主药,且可用于麻疹透发不畅。煨熟又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止泻止痢,既治脾虚泄泻,又疗热泻热痢。其生津止渴之功与鼓舞胃气上行作用密切相关。目前单用葛根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及暴发性耳聋,均有一定疗效。天花粉甘寒质润,属清热泻火药,善清胃热而养胃阴,生津之力较强,兼能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既治肺热燥咳、痰热咳嗽带血,又治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淡豆豉
1、淡豆豉的青蒿桑叶发酵品与麻黄苏叶发酵品:淡豆豉的传统加工炮制方法有两种,其一用青蒿、桑叶等为辅料加工者,味苦辛性凉;其二用麻黄、苏叶等为辅料加工者,味辛苦性偏温。均归肺胃经,两者在功效上都能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但因一偏性凉,一偏性温,故临床上使用又有所不同。传统认为,桑叶、青蒿等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等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然而在现代商品药材中,往往不明其加工时所用的辅料,且其药性的偏凉偏温均不甚明显,临床使用时又大多作为辅佐药用,因此不必分别其实际药性。
2、淡豆豉与大豆黄卷:淡豆豉为大豆的发酵制品,大豆黄卷系采用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淡豆豉与大豆黄卷均为豆类加工制品,均具有解表作用。然淡豆豉味辛,微苦,归肺胃经,用于风寒或风热表证,且具有宣郁透热除烦之功,用于诸热郁不透之证;而大豆黄卷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功善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以及湿热内蕴所致发热汗少,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大豆黄卷又有清水豆卷和制大豆黄卷之分,解表祛暑多用清水豆卷,清热利湿多用制大豆黄卷。
3、淡豆豉与绿豆:两药均来源于豆科植物,皆有除烦之功,适用于热病烦闷。然淡豆豉为大豆种子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能发汗解表,而无清热之功,治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皆可应用。绿豆功善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主治痈肿疮毒、暑热烦渴及药食中毒。
浮萍
麻黄与浮萍:两药皆能宣肺气、开毛窍、通水道而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均可用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无汗,以及水肿、小便不利等。但麻黄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风寒表实证。且能宣肺平喘,也常用治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证。浮萍辛寒,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无汗的风热表证。且能透疹止痒,又可用于麻疹不透及风疹瘙痒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喜欢分享,偏爱健康,钟于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