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处理伤口比尽快送医更好 http://www.ntltqx.com/bdfrichangbaojian/zhuyishixiang/m/636.html
补土派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形成于宋金元时期,以李杲为开山宗师。补土思想被历代医家重视和运用。是传统医学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流派,其学术思想亦是当今中医学领域养生治病的核心依据之一。在今人陈日和的发掘和实践下,以补土精髓为指引,创造性的将脊柱、督脉也归入中宫,在实践中形成以疏通督脉为辅,内调脾胃及外调脊柱两者并重,辅以少数民族药物,利用其“简、捷、效”的特点,借助敷脐疗法、透皮疗法、蜂毒疗法等外治手段,结合现代高科技研发的扶中床、扶中带、扶中罐、扶中茶等为主要调理工具,内调脾胃上注重以百年松针作为主要用材;外调脊柱以蜂毒膏、苗家药酒为调理脊柱、督脉的介质。在近年逐步形成的一个特色明显的养、治并重的中医养生理疗方法。其外扶正中脊,内调脾胃,故称扶中补土调理法。又脾胃之土居中,补土即为扶中,故合简称扶中。
中文名:扶中
地区:中国
本质:创新养生理疗方法
核心:内调脾胃、外调脊椎
疗效:通经络、正脊柱、除寒湿
特点:简单易施、迅速起效、气血同调
补土派源流:
源于《易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补土派为金元时期中医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认为各种疾病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内伤学说”。他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根据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强调调理脾胃,提升中气。以《素问》“土者生万物”立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李东垣根据他在战乱环境的医疗实践,体会到“饮食劳倦则伤脾”(《难经》),而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因此他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用以调补脾胃。故后世称他为“补土派”。
补土派学术思想:
中医学有关中土的重要思想早在《内经》时期就有论述,《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医圣张仲景也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阐释了中土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学术观点,指出不仅在顾护中土的同时,还要注重中土与其他脏腑的联系。到了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其遣方用药均以古护中土立论,作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被后世医家广泛研究。可以说,补土派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鼎盛于东垣,其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补土之学术思想未必用人参、黄芪、炙甘草等“补药”,其治疗的着眼点在于恢复中土升降的功能,故其具体治法并不拘泥于温补之法。
名家论补土及当代代表人物:
邓铁涛:在《略论脾胃学说》指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受纳运化水谷精微,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学上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发病,设法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升降得度,使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关键环节。
路志正:在《脾胃和温病学说》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故治病注重调理脾胃。脾胃损伤常见气虚、血少、湿蕴、痰阻、瘀血、气机紊乱等病症,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即“调中央以通达四旁”。
张珍玉: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主张脾胃分治,善于疏木扶土,注重气机调畅。是齐鲁补土流派代表。
创新发展·扶中补土简介:
时代在变化,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新疾病更层出不穷。时代的变化对于运用古代成方已经适应不了新的医学实践。更兼近代“拜金主义”的流毒,断章取义,假大虚空流行,为谋利大势炒作,利益至上原则等等,对传统医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正本清源之工作实为艰难。在“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总思想指导下,民间医师陈日和游学于西南诸省经年,拜师学艺,虚心向诸多民间老中医学习中草药经方、验方。潜心研究中医药物学、少数民族药物学、药酒药膏、脐疗、道家养生。身体力行二十余年挖掘民间中医精要,收集、传承、整理并施以临床。在诸位前辈的指导支持下,结合自身从小打下的武学中药学方面的基础,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补土精髓,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将脊柱、督脉也归入中宫,提出了“扶中补土”为核心理论支撑,全新的亚健康调理、整体保健的养生康复体系。该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不论养生治病,不可不调,且须先调。脊柱为人体骨骼最重要部位,人体骨架的主轴,是所有活动的控制中心,直接与脏腑相连,很多不明原因的症状,其根就在脊柱。中医所称的总督人体诸经之阳的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既与脑和脊髓直接相联系,又总督人体气机运动,影响大脑和内脏的功能。故脊柱及督脉的调理意义重大,与脾土同列。调理脾胃、扶正中脊、疏通督脉皆为逐本之道。养生治病,宜先调本,兼以顾标。先调脾胃之本,脾胃顺畅,气血冲和后再调肾之本为正路,二本健运则百病日消。正谓是:先天肾难补,后天脾胃修,脾胃为后天之本,扶中调气血之源。
常用补土方剂:
扶中汤:白术(炒30),生山药(30),龙眼肉(30)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
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升阳益胃汤: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