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会听说过这样的例子,某某人平常身体很好,突然体检发现得了什么重病肿瘤,而且已经是晚期,查出来几个月以后就去世了。而那些病歪歪的人,看起来很久以前就得病了,有些甚至几十年的病,但是却可以存活很久。其实,这里面就是伏邪的作用。
我们看书上对于伏邪的定义:伏邪是指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伏气为病证名。又称伏气温病。
伏气之说源出《内经》。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关于邪气伏藏的部位,各家说法不一。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宋·成无己认为邪“伏藏于经(脉)中。”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清·王盂英认为:“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邪气,简单来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这天之六气太过或者不及,造成人体共同感受,平时体质较好的就扛过去,体质差的就同感而发病,或者郁而不发,超过人体能承受的极限时突然暴发。现代发明了空调,让人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没有了四季,没有了阳气的生长收藏的过程,没有了肺主治节的过程,肺气逐渐废弃不用,太阳不开,厥阴不合,百病蜂起。
2、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情绪亦有太过不及之变。喜之太过,如范进中举;喜之不及,心中洞洞,如人将捕之。怒之太过,如周瑜之暴亡;怒之不及,好谋无断,如三国之袁绍。忧思之太过,茶饭不思、形销骨立;忧思之不及,栓柱二狗愣头青之类。悲之太过,如林妹妹之葬花吟;悲之不及,无兼怀天下之胸怀,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气魄。惊恐太过者,肾气消散遗溺屎尿;惊恐不及,无知无畏亦为可怖。
3、饮食:近20年来,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的饮食习惯也随着改变,以前的食谱是一份肉两份蔬菜三份米饭,现在刚好相反,一份米饭甚至不吃米饭,一份蔬菜或者不吃蔬菜,剩下全部是肉食。大人都是海鲜、牛羊肉、肥腻食物、冰镇啤酒,小孩都是冷饮牛奶冰淇淋;大人晚上熬夜三四点钟不睡,小孩手机片刻不离。长此以往,寒气逐渐伏藏体内,中焦不运,导致水谷精微不化,痰湿瘀阻体内,逐渐大腹便便。按《黄帝内经》所言“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排不出去的东西慢慢堆积量变到质变,形成息肉、包块、囊肿、肿瘤等产物。而西医的处理方法就是切除这些东西,殊不知,其来源不清除,就像蘑菇一样,摘掉了,但是环境还在,它就会源源不断的长出来。
4、起居:由于手机、网络、信息化的普及,物质的极其丰富,造成现代人舍不得将时间花在睡眠上,总认为睡觉是在浪费生命。岂不知,熬一晚上的夜,损失的阳气一周都补不回来。最近这几年,老是有医生同道猝死的报道,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其实,这就是工作压力过大,熬夜通宵造成的。能量是守恒的,我们不能总是处于释放状态,还要有收藏状态。释放完全了,灯芯烧完了,就算你还有满满的灯油,灯灭了也是徒呼无奈。
5、房事:很多人都很喜欢一篇西方人的文章,大概意思是这样:人的精液中就是些水份、蛋白质、氨基酸、色素、微量元素而已,多次射精不会有什么影响。于是,找到了放纵的理由,造成“少年早生华发”,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不育。我认识一个出家的师傅,他就很痛苦,缘于他一次无意的手淫,因为少年出家,心性未定,想不到竟上瘾了,现在阳气大衰,全身无力懒洋洋,虽盛夏亦披重裘,给他治了好久才稍有恢复。大家不妨想一想,活人和死人他们取出来细胞一检查,其成分也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他死了,而你活着呢;人和猫狗牛马,其细胞成分也还是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啊,那为什么它是阿猫阿狗,而你是人呢?就是这一口阳气,中正之气,不偏不倚之气。所以,放纵带走的是阳气,而不是一点体液而已。
以上从两方面阐述了两大类伏邪:1、身体上的伏邪;2、心性上的伏邪。身体的邪气可以用药物来解,而心性的邪气则须直指人心。人的邪气很多,像我,就很容易暴怒,用周星驰的话说:“我生起气来连我自己都害怕”,因为脾气的原因也造成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佛教有“苦、集、灭、道”四谛,而苦就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五蕴(色受想行识)炽盛”八种,所以,精进禅修,用佛法化解戾气,实在是无上法门。刘力红博士力倡王凤仪的善人思想、刘有生的性理扶阳,弥补了中医界的一块空白,在药物之外还有这么广阔的天地。很多人的病,通过深层次的忏悔,给别人找好处,给自己找不是,通过呕吐、腹泻、痛苦等方式排毒出去,慢慢的病就好了。
下面说如何用药物化解伏邪,我们按照六经来说:
1、太阳、少阴:太阳和少阴互为表里关系,太阳经的病可以用桂枝汤法通过发汗的方式排出去,而少阴的伏邪,表现为手少阴则心烦咽痛但欲寐,足少阴则阳虚体寒四逆,其伏邪排出只能还从太阳来解,这味关键的药就是细辛,处方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处方用附子补强少阴,麻黄开通太阳,细辛打通两者之间的通道。以此思路,伏邪可解。
2、太阴、阳明:开合枢的运动中,太阴为开,阳明为合。两者是协调运动的。阳明一合,阳气开始沉降,具体表现为夏至日后的三伏天,三伏天就是阳气升浮到了极点开始沉降,此时,太阴要打开,迎接沉降下来的阳气收藏。而现代人的饮食生活方式,打乱了这个节奏,嗜食寒凉,致使太阴不开,从而阳明不降,百病丛生,伏邪内蕴。一方面表现为阳热不降口臭口苦上火口腔溃疡发热,一方面表现为腹胀吐哕纳差乏力四肢不勤,其化解之法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关键的这味药就是半夏。虽然有大黄、石膏两味药可降阳明,但却不是常用之法。而半夏可以恢复阳明的沉降,可以去痰湿、通中焦、泻毒邪。所谓“六经为川、肠胃为海”,而百川归海,海纳百川。往大了说,六经的病都可以引到阳明来一泻了之,关键就是要形成“下法”的格局,而大黄石膏不可能长期用,这时候半夏就是打通太阴阳明通道的关键药物。
3、厥阴、少阳:开合枢运动中,厥阴为合,少阳与之互为表里。厥阴合机开动,阳气的收藏蓄养状态结束,准备走入下一步的生长状态。而这时以上所述原因产生的寒邪影响了这个状态,阳气出不去,产生内热。厥阴病欲解时跨丑寅卯三个时辰,为阴阳交替的时候,丑时属阴,阳气欲出未出;寅卯属阴中之阳,阳气已出仍微;其病则寒热错杂。看典型条文《伤寒论》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寸脉沉迟,是阳气未出不应;下部脉不至,是阳气欲出未出。故而太阴不合,厥阴不开,导致一方面见热象而内热炽盛咽痛唾脓血,一方面太阴寒而见泄利不止,处方就是寒热错杂。我们看厥阴篇的用药皆是如此,乌梅丸、干姜芩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都是,或者单处理寒,用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或者单处理热,用白虎汤、栀子豆豉汤、白头翁汤。其关键用药就是升麻这味药。升麻这味药可打通厥阴、少阳的通道,清热解毒、托邪外出,将厥阴之邪引出至少阳而解。至于到了少阳之后怎么办?读者可自己参考《伤寒论》关于少阳病的条文。
至于伏邪从三阴经透发到三阳经,会出现怎样的症状?又怎么样和三阳经原本的病邪鉴别?又怎么样处理?用药各有什么特点?还有卫、气、营、血、三焦的伏邪如何透发,也有专门的药物,在此不敢漫泄天宝,读者可以根据此思路,从经典中获得智慧。
这里已经泄露了太多的天机。未得师尊首允,不敢将师门中更多关于伏邪的东西和盘托出,只是根据仲景所言,挑选细辛、半夏、升麻几味药进行阐述,期待读者因指而见月。或许等我的专著完成之时,师尊允许的话,会公开发表出来。
经典中有太多的智慧,而此处也显示出师承的重要性。过去,庸庸碌碌,趴窝的小鸟,认为飞翔是一种病。而飞翔起来的时候,才发现世界是如此的广阔辽远。让我们一起飞翔吧……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扫描以下白癜风治疗的好吗白癜风山东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