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并用,是指将寒热异性的药物合并使用,亦呈温清并用。临床上,我们可见许多的疾病和证候非单纯的清热、温阳可治愈的。尤其是许多慢性病、疑难病久治不愈常出现寒热错杂。寒热并用法溯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而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启了临床上施用寒热并用法的先河。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当属于“和”法的范畴。寒热即是升降,热则升,寒则降,热则散,寒则敛;寒热就是阴阳,用寒则助阴伤阳,用热则助阳伤阴,故寒热并用,以和为贵。《素问》:“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其“。又“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可知调和阴阳是疾病治疗的根本。“寒温和”是调和阴阳治法之一。《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看似看是采用寒温合治的一种治法,实则遵循《内经》调和阴阳之法,将“和”法贯穿临床辨证施治的始终。
寒热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清上温下。代表方剂有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黄连汤偏温,平调寒热,和胃降逆。用于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乌梅丸偏收敛,用于脏寒蛔虫内扰及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之泄泻久痢。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清热下蛔;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麻黄升麻汤偏宣发,发越郁阳,清肺温脾,用于阳气内郁,肺热脾寒所致的唾脓血泄利等证。栀子干姜汤主治胃热脾寒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则吐证。
2解表清里。代表方剂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治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兼风寒束表之黄疸,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温散寒解表,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辛凉苦寒清利湿热治里邪,大枣、甘草调和脾胃。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小寒闭表兼有轻微的郁热烦躁;而大青龙汤则寒闭表郁及郁热烦躁均甚。两方皆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生石膏辛寒清解里热,寒温并用。
3辛开苦降,调和脾胃。代表方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等。主治寒热错杂、脾胃不和、上下枢机不利之心下痞证。三方中辛苦、甘温并用,半夏、生姜、干姜辛散结气,黄连、黄芩苦寒泄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和中。附子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其方以大黄黄连治上,取轻清之气易于上行;附子治下,其重浊之汁易于下行也。
4畅达枢机,和解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小柴胡汤主治邪犯少阳,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者,治以寒热并用,和畅枢机。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少阳枢机不利,兼有太阴脾寒,气化不利,故用小柴胡汤调和少阳枢机,桂枝、干姜温阳化气,寒热并用,和解少阳,温中助阳行水。
5顾护胃气,和胃生津。对瘥后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者,仲景创竹叶石膏汤。方中用竹叶、石膏、麦冬甘寒养阴清热;人参、炙甘草、粳米甘温益气和中;半夏辛苦而温,降逆和胃止呕,同时兼防补药之滞。
刘红岩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