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本草清金补水之玄参,可退无根浮游

发现本草第期玄参

反璞归真,回归自然,一起发现本草的奥秘

玄参,张元素认为其“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张介宾说它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黄元御称其:“清肺金,生肾水,涤心胸之烦热,凉头目之郁蒸、瘰疬、斑疹、鼻疮、喉痹皆医”,“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

编辑|微尘

中药玄参

又名重台(《神农本草经》)

正马、玄台、鹿肠、鬼藏、

端(《吴普本草》)

咸(《别录》)

逐马(《药性论》)

馥草(《开宝本草》)

黑参(《御药院方》)

野脂麻(《纲目》)

元参(《本草通玄》)

山当归(《湖南药物志》)

其药材基原为

玄参科玄参属植物玄参及北玄参的根。

玄参又名浙玄参,

多年生草本,

高60-cm。

根肥大,近圆柱形,

下部常分枝,皮灰黄或灰褐色。

茎直立,四棱形,有沟纹,

光滑或有腺状柔毛。

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林下,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江苏、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

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

南方各地均有栽培。

北玄参

与玄参极相似

其主要区别是:根呈圆柱形,有纵皱纹

表面灰褐色,有细根及细根痕。

喜生于湿润土壤中。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苏、河南。

药性

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本经》:“味苦、微寒。”

《吴普本草》:“神农、桐群、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岐伯:咸。李氏:寒。”

《药类法象》:“足少阴肾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品汇精要》:“气薄味厚,阴也。臭,香。”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肾三经。”

《本草正》:“味苦、甘、微咸,气寒。”

《药品化义》:“味微苦、微咸、略甘,性凉。”

《本草新编》:“入肺、肾、胃三经。”

功用主治

凉血,滋阴降火,解毒。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寐,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

《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

《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定五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

《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日华子》:“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医学启源》:“治心中懊侬,烦而不能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品汇精要》:“清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

《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玉楸药解》:“清金补水。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

《陕西中药志》:“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生津液,利咽喉,醒头目,润大肠。适用于热性病后余热未清,热病初起发热,牙床肿痛,喉痛,目痛,烦渴,便秘等症;亦可用于丹毒,瘰疬,痈肿。”

《广西本草选编》:“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高血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

脾虚便溏或有湿者禁服。1.《雷公炮炙论》:“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噎人喉,丧人目。”

2.《本草经集注》:“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3.《本草经疏》:“血少目昏,停饮寒热,支满,血虚腹痛,脾虚泄泻,并不宜服。”4.《医林纂要》:“虚寒则忌。”5.《药笼小品》:“时人每有咽痛,辄用元参、麦冬,不知风温与寒郁为患,二味并不能治,而反滞邪,岂可浪用。”

复方选录

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锦纹,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玄参、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炒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类证活人书)玄参升麻汤)

治三焦积热:玄参、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心法》)

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玄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生地黄八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

治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为末,新汲水服一盏。《圣惠方》)

治口舌生疮,久不愈:玄参、天门冬(去心、焙)、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以绵裹一丸,含化咽津。(《圣济总录》玄参丸)

治气虚血壅,小便赤浊,似血非血,似溺非溺,溺管疼痛:玄参、车前子各一两。水煎服。(《辨证录》玄车丹)

治因阴阳偏,火有余而水不足,遇事或多言则心烦,常感胸中扰攘,纷纭而嘈杂:玄参、麦冬各二两。水煎服。(《辨证录》玄冬汤)

治夜卧口渴喉干:用黑元参二片含口中,即生津液。(《吉人集验方》)

治瘰疬初起:元参(蒸)、牡蛎(醋煅,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医学心悟》消瘰丸)

解诸热,消疮毒:玄参、生地黄各一两,大黄(煨)五钱。上为末,炼蜜丸,灯心、淡竹叶汤下,或入砂糖少许亦可。(《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仙方》)

治针眼暴赤成疮,疼痛羞明,熁眼:玄参一两,黄芩一两,黄连(去须)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猪胆汁和令稠,剪帛子可眼大小,匀摊药,贴睑上,干即易之。(《圣惠方》)

治鼻中生疮:用玄参,水渍软,塞鼻中,或为末涤之《卫生易简方》)

治肉瘤:黑玄参七钱,赤茯苓一两,车前子八钱,甘草三钱。煎服。如小儿不肯服,将为末,早米粉糊为丸,如梧实大,每用甘草汤或米汤或茶下一钱。外用芫花一钱,滚水泡浓汁,将极细棉线浸透取出,将线系于肉瘤根上,不时用新笔蘸芫花水涂线上,令其常湿,庶药气透也。二三日,其肉子焦枯,脱下无血,仅存一白点耳,久之无迹。(《穷乡便方》

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桔梗三钱,元参三钱,杏仁三钱,橘皮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四圣心源》桔梗元参汤)

各家论述

张元素:“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治伤寒毒玄参升麻汤,治汗下吐后毒不散,则知为肃清枢机之剂。以此论之,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为圣药。”

《纲目》:“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

《本草正》:“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本草》言其性入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

《药品化义》“戴人谓肾本寒,虚则热。如纵欲耗精,真阴亏损,致虚火上炎,以玄参滋阴抑火。凡头疼、热毒、耳鸣、咽痛、喉风、瘰疬、伤寒阳毒、心下懊侬,皆无根浮游之火为患,此有清上澈下之功。凡治肾虚,大有分别,肾之经虚则寒而湿,宜温补之;肾之脏虚则热而燥,宜凉补之;独此凉润滋肾,功胜知、柏,特为肾脏君药。”

《本草求真》:“玄参,书虽载能壮水,以制浮游无根之火,攻于咽喉,谓其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得此色黑性润微寒以为节制,则阳得阴归,而咽喉不致肿痛而莫已也。然此只可暂治以熄其火,非若地黄性禀纯阴,力能温(疑为‘滋’字之误)肾壮水,以制阳光,即书有言服此玄参,可以益精明目,消痰除嗽,及治一切骨蒸传尸发斑、懊侬烦渴瘰疬、痈疽等症,皆是从其浮游火熄起见而言,病无不治,非真真阴亏损,必藉此以为之壮。若使病非火起,则服此寒滑之味,不更使病转剧乎?是以书载脾虚泄泻,服此黑参为大忌耳。”

《玉楸药解》:“元参味甘,微苦,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清肺金,生肾水,涤心胸之烦热,凉头目之郁蒸、瘰疬、斑疹、鼻疮、喉痹皆医。清金补水,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清肺与陈皮、杏仁同服。利水合茯苓、泽泻同服。轻清飘洒,不寒中气,最佳之品。”

温馨提示:中药用药需辨证,本文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具体用药请咨询当地专业中医师。

版权说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部份专业知识引用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等专业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字编辑排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转发分享!

扫描







































百癜风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mae.com/smfl/1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