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中药饮片因质量不一、煎煮不便等屡遭诟病,如何创新适应现代需求成为产业一大难题。近日,在中国药品零售产业信息发布会(西普会)上,《中药饮片行业研究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首次对外发布。数据显示,年中药饮片销售收入达到.36亿,比上年增长了15%,在医药工业各子行业增速最快。在传统饮片之外,配方颗粒和破壁饮片作为新型饮片的代表,已经在市场占据一席地位。尤其是破壁饮片,正以“中国式咖啡”的简便性,成为养生新贵。但中药饮片的这种创新,安全性如何,疗效是否能保障?业内人士有不同看法。
政策红利明显中药饮片发展迅速
《蓝皮书》指出,在“医药分家”以及“去药养医”的大背景下,中药饮片政策的红利给予行业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年4月,《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中,医院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但中药饮片除外,试点城市医院药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中药饮片仍然不纳入药占比统计。业内认为,加上新版医保目录严格限制中药注射剂,给了中药饮片行业发展很大的扶持力度。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社会对中医药养生的需求也将催生巨大的市场。
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可知,从年—年,中国中药饮片的销售规模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年复合增长率超26%,高居医药工业药物子行业榜首。数字显示,中药饮片年的销售收入高达.94亿元,比年增长了近14%,占到医药工业总销售收入6.37%的比重;年增长到.36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5%,在医药工业各子行业增速最快,占到医药工业总销售收入6.6%。
从零售终端来看,中药饮片的表现同样亮眼。《蓝皮书》显示,年中药饮片在零售终端市场的销售额为.32亿元,同比年增长17.7%。增速超过同年零售终端西药、中成药将近10个百分点,是零售药店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品类。《蓝皮书》认为,中药饮片在零售市场表现优异,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助力及消费者养生调理保健需求日益提升;其次高毛利的特点让药店越来越受重视中药饮片的零售,纷纷提高中药饮片品类占比。
质量频敲警钟新型饮片打开创新路
行业集中度低,带来中药饮片监管难题。近些年,传统中药饮片频频因炮制加工中的质量问题被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点名通报。配方颗粒、破壁饮片等新型饮片的出现,为传统中药饮片趟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据悉,无论是配方颗粒还是破壁饮片,都对中药材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布局上游中药材种植市场,成为企业质量控制的关键。如中智药业将中药材种植基地作为中药破壁饮片等产品的第一生产车间,在全国建立了杭白菊、罗汉果、丹参、西洋参、黄芪、党参等13个采用远程集中监控体系集中监控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以及淫羊藿等品种的定点野生抚育基地。另外中智还专门远赴美国,建立专业西洋参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破壁饮片等产品原料药材的正宗性、道地性及安全性。
但中药饮片的创新之路并不好走。《蓝皮书》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江阴天江药业首先开始研制中药配方颗粒,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命名“中药配方颗粒”,目前,在种商品中药材中,超过一半的品种已经实现单方颗粒工业化大生产。但直至今日,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仍仅局限于天江药业、广东一方药业、三九药业、北京康仁堂、四川绿色药业、广西培力6家试点生产企业。即使已经进入多个省份的医保,不少临床医生仍对其疗效是否与传统中药饮片一致存疑。
而作为第三代的破壁饮片,同样存在身份认定的尴尬。《蓝皮书》显示,目前正式获得CFDA食品批文的只有中智药业和贵州联盛药业两家企业。
除了医生用药习惯阻碍以外,医院市场面临更加多困难。一方面是品规不足,目前市场上得到许可并投入应用的破壁产品仅有23个产品,远远达不到中医常用药-个品种的要求;另一方面,与配方颗粒当初大规模政府层面组织科研测试不同,破壁饮片依然仅仅靠几家企业的力量进行科研、推广,至今仅开发应用了二十几个品种,远远达不到大规模临床应用的要求。此外,缺乏行业标准,也会造成生产工艺不一,不同企业间同一品种饮片的差异性过大,当量配比也不同,医院端对破壁饮片的使用与推广。
国医大师:破壁安全性需更多研究
中药破壁饮片的安全性一直备受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渶濂藉尰闄㈢數璇?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㈤偅閲屾渶濂?